「吶臥餵桑任」(「吶臥」,地名,布依族語,意譯為「樂呵」——樂樂呵呵之意,即現今的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洛河槽子,是紫雲自治縣布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桑任」:布依族語,即石匠、石工;「餵」即石工們勞動時所唱的歌)。是數千年來,流傳在貴州省西南部紫雲自治縣北部洛河槽子的一種石工號子。其歷史之悠久,在貴州省西南部地區勞動號子中最具特色。源於何時,已無從尋據。但筆者認為,它應是個體至群體,散調逐漸向有目的的篡編發展並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洛河,系珠江水系,其河流分別由源於壩羊鄉境內的幾條支流匯聚,途徑格凸河,流進南盤江注入南海;經流河段較窄、河床雖淺卻清澈如鏡、涓涓如綿。洛河兩岸林山峭拔、石料豐富,因而洛河及周邊的房屋、道路、溝渠等修建,大多以石料為主,且自古以來皆為就地取材,其搬運大多為人工抬運。在整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為了步調一致、統一鼓勁,減輕勞動負荷,於是,便由最初的「嗨咗」逐漸變成了豐富優美的號子——「吶臥桑任曲」。
「吶臥餵桑任」分為開山號子、攆石號子、牽引號子、抬石號子、夯石號子五個種類。開山號子:又稱「開石號子」、「大錘號子」。開山號子又分短聲號、中聲號、長聲號三類,其曲調往往依「字」尋「腔」或依「腔」 尋「字」,且大都與當地民歌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有著濃鬱的民族特性和時代特徵。如《哥是一隻青黴素》:
又如:《好久不到妹的家》,極具挑逗性的音樂,更加活脫出布依人對愛的執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類歌詞既大膽又俗套,但卻能體現布依漢子粗放豪邁和不拘小節的性格,《老天下雨地下滑》「老天下雨地下滑,妹妹躂去一撲爬,哥想親口你不送?情願拿跟螞蟻爬」;《毛毛細雨順山落》中「毛毛細雨順山落,魚在河中擺腦殼,幾時得魚來下酒,幾時得妹來捂腳」等等。
在「吶臥餵桑任」歌中最為著名、最具特色的也許就屬《長頭歌》了,其演唱形式為由工頭(勞動過程中的領頭人或師傅)領唱,眾石工幫腔的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
歲月滄桑、鬥轉星移。曾經被譽為「天籟之音」的「吶臥餵桑任」已臨近消失殆盡。仔細想想千百年來,吶臥石工們為謀求生計,他們掄大錘、抬石頭,鼓著勁、喊號子,他們開山採石,修路架橋…… 在不斷地與大自然抗掙的過程中創造出了這些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謠,成了他們的號令、力量、精神和文化。這也是他們自娛自樂、助長精神、驅除疲憊的一種方式。因而,挖掘整理「吶臥餵桑任」有利於後人在系統性地了解「吶臥餵桑任」的淵源和發展的同時,也了解洛河布依族人民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古樸的民風民俗以及今天的歷史沿革。同時,在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民族旅遊文化產業中,必將立足於當地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的根基,充分展示當地的民風民俗。努力挖掘優美的民族民間文化,使之得以傳承和發展,充分展示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使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充分彰顯其應有的獨特的藝術魅力,是現在和今後社會發展中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