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布依八音,是指流傳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沿江鄉鎮及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的傳統說唱曲藝。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簫、月琴、三弦、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2006年5月20日,布依族八音坐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據史料記載,八音早在唐宋時期就流傳於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平南樂》中稱:"廣西諸郡,多能合樂,城廊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日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弟子,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堪整異,時有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容,並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大大豐富了演唱內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據《清稗類鈔》)。至此,八音已發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餘支。新中國成立後,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藝術特色
每當人們說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總會發問:這"八音"是什麼意思?她為什麼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周秦時期。那時把樂器按製作材質的不同區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就是"八音"。後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國音樂史的"八音"有無關係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八音"是器樂組合的名稱。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講到"八音"時是這麼說的:"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有時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其中不論是說"樂甚整異",還是"教土人合樂",都是說的樂隊樂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曲譜和民間流傳的演出形式看,都證明了"合樂"的特點。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圍圈輪遞說唱。表演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葉等布依族樂器進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時,男藝人多採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後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並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它深深紮根於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說,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中國曲藝寶庫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