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藝術——布依族八音坐唱

2020-12-23 騰訊網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布依八音,是指流傳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沿江鄉鎮及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的傳統說唱曲藝。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簫、月琴、三弦、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2006年5月20日,布依族八音坐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據史料記載,八音早在唐宋時期就流傳於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平南樂》中稱:"廣西諸郡,多能合樂,城廊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日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弟子,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堪整異,時有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容,並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大大豐富了演唱內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據《清稗類鈔》)。至此,八音已發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餘支。新中國成立後,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藝術特色

每當人們說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總會發問:這"八音"是什麼意思?她為什麼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周秦時期。那時把樂器按製作材質的不同區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就是"八音"。後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國音樂史的"八音"有無關係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八音"是器樂組合的名稱。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講到"八音"時是這麼說的:"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有時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其中不論是說"樂甚整異",還是"教土人合樂",都是說的樂隊樂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曲譜和民間流傳的演出形式看,都證明了"合樂"的特點。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圍圈輪遞說唱。表演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葉等布依族樂器進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時,男藝人多採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後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並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它深深紮根於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說,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中國曲藝寶庫中的瑰寶。

相關焦點

  • 興義萬峰林,被稱為「天下奇觀」,山間有布依族天籟「八音坐唱」
    加上東峰林山下的窪地星羅棋布,綠色的田野之中鑲嵌之布依族村落,更是顯得這些無數的山峰是那麼的神秘莫測。相比東峰林,西峰林要顯得「柔美」一點,山巒顯得更加的奇美,山峰與山峰的間隔要更大一些,期間更能融進更多的東西。峰林之下有彎彎曲曲的河流,碧綠的田野,古樸的存在應有盡有。
  • 民族文化風情展示精彩亮相|風情傳四方 幸福萬年長
    「這裡,是山的王國,這裡,是花的海洋,這裡是「浪哨」的雲屯,這裡是美麗的黔西南……」9月28日下午,義龍新區雲屯公園內,伴隨著淳樸、優雅的布依古歌 、布依山歌的深情傳來,黔西南州民族文化風情展示《 山水布依情》拉開帷幕。
  • 著名歌唱家戴玉強做客八音藝術培訓學校
    12月19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做客長沙市嶽麓區八音藝術培訓學校,與該校近千名師生近距離座談交流,現場不時響起喝彩聲、鼓掌聲,不少藝考生紛紛發圈點讚。當日,擁有「中國第一男高」美譽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戴玉強應八音藝術培訓學校負責人的盛情邀請,來到該校做客、參觀該校校園文化建設,表示「藝術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要,湖南是培養歌唱家的搖籃」。
  • 黔南布依族大型歌舞劇《刺藜花紅》成功在京首演
    10月19日、20日,黔南布依族大型歌舞劇《刺藜花紅》在北京首次演出,講述了外鄉布依族小夥子芒山與七星山下美麗的布依族姑娘刺藜的愛情悲劇以及探尋布依兒女人文精神家園的傳奇故事,精湛的演技、美麗的愛情以及可貴的開拓創新的精神,贏得專家和觀眾的喜愛與高度的認可。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醫藥保護與發展條例頒布 2021年1月1...
    點擊二維碼關注我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醫藥保護與發展條例》頒布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12月15日,記者從州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醫藥保護與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 藝術知識第25期 | 八音盒為什麼叫」八音「盒?
    絲與竹,乃八音。就是說這八種原料能製作所有的樂器。所說「八音盒」,這就是一個既形象而又極富色彩的定義了。意思是這個盒子裡包括了所有樂器的聲音。金,古代稱銅為金,指鉦、鍾、鎛一類打擊樂器。比如編鐘。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是由蘇州市和高新區共同成立的職業樂團,為市級公益性文藝團體。樂團由曾經十三次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指揮的著名國家一級指揮彭家鵬任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由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朱昌耀任藝術指導。
  • 《扶貧路上》:走出劇場便可哼唱的民族歌劇
    決勝小康之年,該以怎樣的藝術作品去致敬時代——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用走出劇場便可哼唱的旋律給出了答案。經過了在劇中故事發生地廣西百色以及省會南寧的試演之後,這部題材、體量、主題皆厚重的作品,將於10月17日、18日登臺國家大劇院。
  • 黔南布依族歌舞劇《刺藜花紅》北京上演,靚妹帥哥驚動首都!
    這是由全國政協京昆室、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活動,於10月12日在北京拉開序幕。這臺代表貴州具有濃鬱貴州特色的黔南布依族大型歌舞劇《刺藜花紅》的上演,填補了貴州近40年沒有布依大戲晉京上演的空白。貴州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布依族人口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以上。
  • 流傳數千年的樂呵布依族天籟之音「吶臥餵桑任」
    「吶臥餵桑任」(「吶臥」,地名,布依族語,意譯為「樂呵」——樂樂呵呵之意,即現今的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洛河槽子,是紫雲自治縣布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桑任」:布依族語,即石匠、石工;「餵」即石工們勞動時所唱的歌)。
  • 周代文獻中常看到「八音」的說法,那麼,「八音」究竟是什麼呢?
    在讀周代文獻時,我們經常會看到「八音」的說法,那麼,「八音」究竟是什麼呢?它既不是八個不同的音階,亦不是八種樂曲,而是八種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按照《周禮》中的說法,八音是由「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種樂器演奏出來的音色。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形成的,所以,材質不同的樂器,其振幅亦不同,產生的音色自然大為迥異。
  • 布依族愛情微電影《遇見冰臼》拍攝花絮
    我們是醉美布依人團隊, 我們愛我們的工作,更愛我們的民族,我們是布依人,挖掘傳播布依文化是我們共同的夢想......醉美布依人創建於2016年10月,搜集的第一手資料將第一時間在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愛奇藝、抖音號等平臺發布,深受各界布依同胞人士的歡迎。
  • 布依族村寨的消防「普教」:我願幹一輩子
    布依族村寨的消防「普教」羅福全,男,布依族,中共黨員,1960年10月出生,高中學歷,貴州省關嶺自治縣斷橋鎮木城村人,關嶺自治縣斷橋鎮中心小學民族文化課教師、農村公益性放映活動放映員、農村消防安全宣傳員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貴州篇今晚播出 龔琳娜唱響布依族盤歌
    香辣,是大眾對於貴州美食的普遍印象。本次龔琳娜水城之行從辣椒基地到特產刺梨,品嘗的各色美味更是讓人垂涎欲滴。水城之行探訪小組還來到了天門村,這裡是布依族的特色村寨,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吊腳樓村落形態。在這裡,布依族通過世代流傳著的織布扎染工藝製作出獨具民族風情的特色服飾。謝安然和李宣卓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體驗試穿布依族服飾,化身布依族「公主」和「王子」。
  • 黔南布依族歌舞劇《刺藜花紅》唱響北京
    在由全國政協京昆室、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活動中,代表貴州特色的黔南布依族大型歌舞劇《刺藜花紅》的上演,填補了貴州40年沒有布依大戲晉京上演的空白。《刺藜花紅》由貴州省戲劇創作中心主任、一級編劇馬軍和陝西一級編劇張平,於2009年深入黔南布依族村寨創作而成。
  • 惠水縣布依族民歌「好花紅」調歌王爭霸賽報名中
    近日,記者從惠水縣民族山歌協會獲悉,主題為「好花正紅·暢遊端午」的惠水縣2020年布依族民歌「好花紅」調歌王爭霸賽活動從6月12日開始報名,報名時間持續到6月22日。比賽將於6月24日至6月25日(農曆五月初四、初五)在惠水縣好花紅廣場(漣江國際酒店旁)舉行。
  • 3天幫被拐35年的布依族老人回家,他的抖音成為尋人燈塔
    10月17日晚上7點,從貴州村寨被拐賣到河南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見到了家人。在離開家鄉的35年中,她因聽力受限,沒學會漢語,只說布依語,與人溝通困難。即便在家人眼中,她沒有姓名,不知出生年月,活得無憑無據。  黃德峰從沒想過,他在抖音上做的布依語視頻能促成這樣一件善事:幫一個35年前被拐賣的、不通漢語的布依族婦女找到回家的路。
  • 民族刺繡託起致富夢!羅平縣刺繡產業帶動婦女創業就業……
    布依刺繡是羅平縣魯布革鄉布依族姑娘的傳統手藝,也是她們心靈手巧的象徵。在大樹下、院落裡、田地邊……隨處可見布依族婦女利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互繡互學,不斷傳承和發展著布依民族刺繡藝術。為提升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在傳承千年的民族刺繡中「繡」出「指尖經濟」。羅平縣人社局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組織魯布革鄉轄區內300餘名布依族繡娘在多依河畔學技術。據悉,參與的繡娘通過考試合格的統一發給「民族服飾加工製作」合格證,還針對參訓的建檔立卡戶繡娘每人發給交通生活補貼300元。
  • 布依族歌手曾小燕,把歌唱到祖國的邊疆哨崗!
    曾小燕,軍旅歌手,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獨唱演員,布依族,解放軍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