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文獻中常看到「八音」的說法,那麼,「八音」究竟是什麼呢?

2020-12-25 指點江山

在兩周時期,「樂」是與「禮」並列的文化。在讀周代文獻時,我們經常會看到「八音」的說法,那麼,「八音」究竟是什麼呢?

它既不是八個不同的音階,亦不是八種樂曲,而是八種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按照《周禮》中的說法,八音是由「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種樂器演奏出來的音色。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形成的,所以,材質不同的樂器,其振幅亦不同,產生的音色自然大為迥異。

「八音」囊括了八種由動物、植物、金屬及石材製作的樂器,從這八種樂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自然事物的理解和運用,以及手工業、音樂領域的發展水平。

八音之一——金

這裡面所說的金,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黃金。在漢代以前,「金」可以指代任何金屬及金屬製品。周代的金樂器,是以青銅打造的打擊樂器(鍾、鎛、鉦、鐸、繞)。相比於一般的青銅器,青銅樂器對工匠的工藝水平要求更高。

畢竟,樂器的音準需要仔細調校,雕刻、打磨期間差之毫厘,就會讓音準及音色謬以千裡。在周代的樂器中,青銅樂器是最為「高大上」的,民間的販夫走卒自然沒有經濟條件購買青銅樂器。當然,除了用以娛樂之外,青銅樂器還廣泛應用於祭祀活動。

在所有青銅樂器中,結構最精巧的莫過於青銅編鐘了,這種樂器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直至秦代仍流行於宮廷。通常來說,編鐘是成套出現的,每一個編鐘之間有逐級遞進的音階關係。在編鐘剛剛誕生時,每套編鐘還只要三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套編鐘的數量便延展至幾十枚。

天子、諸侯所使用的編鐘,是受到禮教限制的,每套編鐘的枚數越多,說明主人的權力越大、等級越高。

八音之一——石

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像力,誰能料到大山裡開鑿出的石頭竟能演奏出絕妙的音律?通常來說,商周時期的石樂器是由大理石、青石、石灰石或玉石雕琢而成的,演奏方式為敲擊或打擊。石樂器的聲音比較清脆,在低音方面有較為出色的音質。

我國最古老的石樂器當屬謦,這是一種由玉石雕琢而成的樂器。在演奏過程中,樂工會將謦懸掛在木架上,然後用木錘有節奏地進行打擊或敲擊,讓謦發出悠揚的鳴響。打擊樂器通常會起到穩定節奏輔助其他樂器演奏的作用,所以,敲擊謦的樂工往往是所有樂工中節奏感最穩定的一個。

因為材質比較常見,所以石樂器不僅盛行於宮廷,在民間亦有百姓以石樂器自娛自樂。在古人以「巫」為名進行民間祭祀活動時,往往會演奏謦,並裝扮成猛獸進行舞蹈。古人認為,這種儀式能夠驅逐邪祟,保佑平安。

八音之一——土

土樂器,顧名思義就是陶土燒制的樂器,其形制與外國的陶笛相仿,但歷史比陶笛久遠。西方陶笛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可我國的土樂器卻比陶笛足足早了千年。

土樂器中,最流行的當屬壎和缶,一個是吹奏樂器,一個是打擊樂器。壎我們比較熟悉了,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音樂家復原了壎的樂譜,使我們聽到了來自商周時期的妙音。

相比於壎,或許大家對缶這種樂器比較陌生。

還記得典故中秦王被迫為趙王擊缶嗎?一些翻譯者將這一橋段翻譯作秦王敲打碗筷,其實這是一種謬誤。秦王所擊打的缶,其形狀與瓦罐差不多。原本缶是一種酒具,但在後來酒宴上酒過三巡的人們喜歡借著酒興擊缶作樂,所以缶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

遺憾的是,因為缶是由陶土燒制的,所以具有易碎的特點,難以長久保存,生於千百年後的我們無緣一睹其風姿。土樂器與石樂器一樣,造價便宜,周代的老百姓也能買得起土樂器,自得其樂。

《墨子》有云:「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

由此可見,傳說中的禮樂並不是脫離底層社會的上流產物,生活在兩周時期的底層老百姓亦能「玩樂器」。

八音之一——革

革樂器,是以皮革製成的樂器,以皮鼓為主。皮鼓的起源或是所有「八音」樂器中最早的,甚至在遠古神話中我們亦可看到其身影。

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包括牛皮鼓、麋革鼓、蟒皮鼓、羊皮鼓、牛皮鼓在內的諸多革樂器。在後來的數千年裡,每逢祭祀圖騰、巫師降神,都會以鼓為主導樂器。

根據《莊子》的記載,鼓是由黃帝發明的樂器:「黃帝在位,諸侯於東海流山得奇獸,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燮。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裡。」

鼓不但可應用於演奏,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樣能看到鼓。

例如,更夫會用梆子、鑼鼓進行打更,向人們匯報時間;戰場上傳令官會命人擊鼓助威,提振士氣;舊社會的衙門會在大堂外擺設一個「冤鼓」,供老百姓喊冤。在佛教、道教的道場、法會上,我們亦可看到僧、道以鼓來做法事。至於民間的社鼓更是普及各地,每逢迎神賽社、紅白喜事,總有樂手專事鼓吹。

在周朝時期,專門負責敲鼓的「鼓人」地位非常高,其地位僅遜於大司樂。與鼓有關的禮樂文化,綿延了三千年。哪怕是在禮樂廢弛的年代,鼓亦作為象徵禮儀的文化符號,頻繁地出現於大規模慶典或儀式上。古人修建廟宇、城池時,總會在某位置預留一座「鼓樓」,足見鼓對我國文化發展造成的影響。

八音之一——木

商周時期的木樂器主要有敔和祝,雖然木頭這種材料隨處可見,但木樂器卻不是凡夫俗子能買得起的,因為它的做工相當複雜。

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椌楬也。形如木虎。按此十一字後人妄増也。樂記椌楬注謂柷敔也。椌謂柷。楬謂敔。柷形如桼桶。敔狀如伏虎。不得並二為一。木部椌雲柷樂也。楬下不雲敔樂者、敔取義於遏。楬為遏之假借耳。敔者所以止樂。」

從清代流傳下來的敔來看,這種樂器就像是上寬下窄的木箱,主體被工匠雕刻成伏虎的形狀。在敔的頂端,有若干個木頭撥片,每個撥片都能發出不同的音階。

不過,敔在古樂演奏中的應用範圍比較窄。一般來說,是作為休止音來演奏的。在明清兩朝的宮廷禮樂中,當中和韶樂演奏到結尾處時,樂工才會彈奏敔。

八音之一——匏

史料中關於匏樂器的描述不多,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匏是一種由魏瓜瓢做成的樂器。古代工匠會在瓜瓢中粘簧片與竹管,以此進行吹奏。

最著名的匏樂器,當屬「濫竽充數」典故中主人公所演奏的「笙」。

從這一典故中我們不難看出,笙的演奏通常是由數百人共同完成的,規模比較壯觀。也正因笙樂團人數龐大,才給了一些樂工濫竽充數的機會。

八音之二——絲竹

之所以將絲竹放到一起來說,是因為以琴、簫、笛為主的絲竹音樂在古代最為盛行,以至於「絲竹」二字一度成為古代音樂的代表。

《閒情偶寄》有云:「此種聲音,學之最難,聽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學此者,當先自問其能彈與否。主人知音,始可令琴瑟在御,不則彈者鏗然,聽者茫然,強束官骸以俟其闕,是非悅耳之音,乃苦人之具也,習之何為?」

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琴是所有樂器中學習難度最高的,沒有音樂功底的人也根本欣賞不來這種音樂。古人緣何稱「知音難求」?就是因為會琴的人並不多,懂得欣賞的知音更是少之又少。那些以音樂為終生追求的古人,一生最大的夢想無非兩件事:

一是掌握高超的技藝;

二是找到能與自己琴瑟和鳴的音樂人。

在我國古典音樂文化中,最動聽的絲竹音莫過於江南絲竹。這種演奏文化與尋常的民樂大相逕庭,演奏江南絲竹的樂手並不會按照既定的曲譜演奏,而是結合當前的情景即興演奏。所以,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經歷不同的樂手,往往會演奏出截然不同的音律。

因此,合格的絲竹演奏者不論在喧囂、喜慶還是悲痛、憤怒的情景中,都能演奏出符合心境、情景的妙音,他們會用最貼合情境的音樂觸角去觸摸聽眾內心中最深處的柔軟,似乎讓人們用耳朵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悲歡離合。

往往一曲下來,聽眾已覺恍若隔世,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

參考資料:

【《墨子》、《莊子》、《閒情偶寄》、《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民族藝術——布依族八音坐唱
    藝術特色 每當人們說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總會發問:這"八音"是什麼意思?她為什麼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周秦時期。那時把樂器按製作材質的不同區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就是"八音"。後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國音樂史的"八音"有無關係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 著名歌唱家戴玉強做客八音藝術培訓學校
    12月19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做客長沙市嶽麓區八音藝術培訓學校,與該校近千名師生近距離座談交流,現場不時響起喝彩聲、鼓掌聲,不少藝考生紛紛發圈點讚。當日,擁有「中國第一男高」美譽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戴玉強應八音藝術培訓學校負責人的盛情邀請,來到該校做客、參觀該校校園文化建設,表示「藝術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要,湖南是培養歌唱家的搖籃」。
  • 興義萬峰林,被稱為「天下奇觀」,山間有布依族天籟「八音坐唱」
    徐霞客西遊至貴州,看到成千上萬的萬峰林,不禁讚嘆到「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磅礴數千裡,為西南興勝」。來到東峰林,便可以看到重重疊疊的山巒,峰巒之間相互擁簇,其特徵是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東峰林可以說是氣勢磅礴,是一副雄偉壯麗的立體畫卷。加上東峰林山下的窪地星羅棋布,綠色的田野之中鑲嵌之布依族村落,更是顯得這些無數的山峰是那麼的神秘莫測。相比東峰林,西峰林要顯得「柔美」一點,山巒顯得更加的奇美,山峰與山峰的間隔要更大一些,期間更能融進更多的東西。
  • 磬是什麼樂器?
    《論語》中有一句話:「子擊磬於衛。」也就是說,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敲擊一種叫做「磬」的樂器。那麼,「磬」究竟是什麼樂器呢?商代已有單一的特磬,周代常有十幾個大小相次成組的編磬。——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大辭海·語詞卷》磬的起源有的學者認為,磬的起源是犁,真的是這樣麼?
  • 如來八音微妙不可思議!
    講法中的如來如來說法有八種音聲。說法中的如來第二種「柔軟音"。謂佛以慈善為心,佛心慈悲,佛心善良,念念沒有自己,只有眾生。佛心不離正法久住,不離普度眾生。眾生根性不同,能令聞者喜悅,自生歡喜心,眾生剛強的習氣、傲慢的習氣、自以為是的習氣,聽了佛說法,統統放下,恢復清淨平等覺,柔軟音沒有心浮氣躁,至誠恭敬,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第三種"和適音"。謂佛常居中道,佛的心清淨、平等、覺,沒有偏心、妄心、邪念,更沒有惡念,這叫中道。妙解從容,佛不用思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通達明了,這叫妙。解是理解、了解,都是自然的,沒有通過思維、想像。
  • 藝術知識第25期 | 八音盒為什麼叫」八音「盒?
    絲與竹,乃八音。就是說這八種原料能製作所有的樂器。所說「八音盒」,這就是一個既形象而又極富色彩的定義了。意思是這個盒子裡包括了所有樂器的聲音。金,古代稱銅為金,指鉦、鍾、鎛一類打擊樂器。比如編鐘。再現段將喜慶的節日氣氛推向高潮,在歡騰激昂的情緒中結束全曲。作品問世將近30年,已為觀眾耳熟能詳,各大樂團上演率最高的民族管弦樂作品之一。《瑤族舞曲》曲:劉鐵山、茅沅改編:彭修文樂曲採用民間舞曲《長鼓歌舞》為素材,運用管弦樂的技法創作而成。
  • 藏珍(十二) | 從「它盤」探周代刖刑
    我們常常在古裝劇裡看到衙門斷案:縣官一拍驚堂木大喊道:「來人啊,給我拖下去大打八十大板!」這樣以打板子為核心的刑罰指的是唐律中的五刑制度,在隋《開皇律》中首次確立的,包括笞、杖、徒、流、死五種基本的法定刑罰:那麼更早的時候中國的法律是如何懲治罪犯的呢?
  • 看到英文文獻就頭痛,如何克服文獻閱讀中的語言障礙?
    請收下這波滿滿的乾貨,希望看到此文的小可愛們科研都順利鴨。下圖為本文的思維導圖:Emmmm,每次提到英文文獻閱讀,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感覺,反正榮格格是倒吸了一口冷氣,因為看到這堆蛛蛛爬的東西,就感覺人生頓時迷茫了。找到文章重點是真的很難!
  • 閒來無事,最後再扒一扒古琴數字理論中的「五音論」
    不過,說到這個「五音」,順便要提一下我們另一個傳統「八音」和西方「七音」的概念,要不然,估計猛然看到了,可能會暈那麼一下。 當然,「五音」和「八音」是不一樣的,「五音」更多的是音樂的聲音,包括高低、音色等;「八音「則是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雖然也叫「音」,但「八音」是中國古代樂器的總稱,和「五音」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所以,再看到「五音」和「八音」時,千萬不要再混了!
  • 民諺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現在公曆年中,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但與其他節氣不同,傳統上冬至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它的地位要重要得多。民間有「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的稱呼,更有「冬至大如年」這樣的俗語。那麼,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為什麼會特別重要,甚至「大如年」呢?今天,咱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 我們常說的「狼狽為奸」,狼都認識,那麼狽到底是什麼動物?
    我們看到這個成語,即便從表面的意思也能察覺,這是一個貶義詞,壞人之間聚集在一起,用這個詞語再合適不過了。成語中的狼,其實有多個品種,比如野狼、豺狼、灰狼等等,屬於食肉的犬科動物。狼的起源要追溯於500萬年前,自從恐龍滅絕之後,很多哺乳動物逐漸開始進化,狼就屬於其中一種。
  • 山西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
    【山西發現周代女性化妝品盒】因發現周朝帶有銘文的銅器而入選「202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聞」的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15日傳來最新檢測消息,中國多地科研專家在一件銅盒內提取獲得化妝品油脂類化學遺存,對探究周代女性生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