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周時期,「樂」是與「禮」並列的文化。在讀周代文獻時,我們經常會看到「八音」的說法,那麼,「八音」究竟是什麼呢?
它既不是八個不同的音階,亦不是八種樂曲,而是八種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按照《周禮》中的說法,八音是由「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種樂器演奏出來的音色。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形成的,所以,材質不同的樂器,其振幅亦不同,產生的音色自然大為迥異。
「八音」囊括了八種由動物、植物、金屬及石材製作的樂器,從這八種樂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自然事物的理解和運用,以及手工業、音樂領域的發展水平。
八音之一——金
這裡面所說的金,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黃金。在漢代以前,「金」可以指代任何金屬及金屬製品。周代的金樂器,是以青銅打造的打擊樂器(鍾、鎛、鉦、鐸、繞)。相比於一般的青銅器,青銅樂器對工匠的工藝水平要求更高。
畢竟,樂器的音準需要仔細調校,雕刻、打磨期間差之毫厘,就會讓音準及音色謬以千裡。在周代的樂器中,青銅樂器是最為「高大上」的,民間的販夫走卒自然沒有經濟條件購買青銅樂器。當然,除了用以娛樂之外,青銅樂器還廣泛應用於祭祀活動。
在所有青銅樂器中,結構最精巧的莫過於青銅編鐘了,這種樂器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直至秦代仍流行於宮廷。通常來說,編鐘是成套出現的,每一個編鐘之間有逐級遞進的音階關係。在編鐘剛剛誕生時,每套編鐘還只要三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套編鐘的數量便延展至幾十枚。
天子、諸侯所使用的編鐘,是受到禮教限制的,每套編鐘的枚數越多,說明主人的權力越大、等級越高。
八音之一——石
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像力,誰能料到大山裡開鑿出的石頭竟能演奏出絕妙的音律?通常來說,商周時期的石樂器是由大理石、青石、石灰石或玉石雕琢而成的,演奏方式為敲擊或打擊。石樂器的聲音比較清脆,在低音方面有較為出色的音質。
我國最古老的石樂器當屬謦,這是一種由玉石雕琢而成的樂器。在演奏過程中,樂工會將謦懸掛在木架上,然後用木錘有節奏地進行打擊或敲擊,讓謦發出悠揚的鳴響。打擊樂器通常會起到穩定節奏輔助其他樂器演奏的作用,所以,敲擊謦的樂工往往是所有樂工中節奏感最穩定的一個。
因為材質比較常見,所以石樂器不僅盛行於宮廷,在民間亦有百姓以石樂器自娛自樂。在古人以「巫」為名進行民間祭祀活動時,往往會演奏謦,並裝扮成猛獸進行舞蹈。古人認為,這種儀式能夠驅逐邪祟,保佑平安。
八音之一——土
土樂器,顧名思義就是陶土燒制的樂器,其形制與外國的陶笛相仿,但歷史比陶笛久遠。西方陶笛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可我國的土樂器卻比陶笛足足早了千年。
土樂器中,最流行的當屬壎和缶,一個是吹奏樂器,一個是打擊樂器。壎我們比較熟悉了,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音樂家復原了壎的樂譜,使我們聽到了來自商周時期的妙音。
相比於壎,或許大家對缶這種樂器比較陌生。
還記得典故中秦王被迫為趙王擊缶嗎?一些翻譯者將這一橋段翻譯作秦王敲打碗筷,其實這是一種謬誤。秦王所擊打的缶,其形狀與瓦罐差不多。原本缶是一種酒具,但在後來酒宴上酒過三巡的人們喜歡借著酒興擊缶作樂,所以缶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
遺憾的是,因為缶是由陶土燒制的,所以具有易碎的特點,難以長久保存,生於千百年後的我們無緣一睹其風姿。土樂器與石樂器一樣,造價便宜,周代的老百姓也能買得起土樂器,自得其樂。
《墨子》有云:「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
由此可見,傳說中的禮樂並不是脫離底層社會的上流產物,生活在兩周時期的底層老百姓亦能「玩樂器」。
八音之一——革
革樂器,是以皮革製成的樂器,以皮鼓為主。皮鼓的起源或是所有「八音」樂器中最早的,甚至在遠古神話中我們亦可看到其身影。
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包括牛皮鼓、麋革鼓、蟒皮鼓、羊皮鼓、牛皮鼓在內的諸多革樂器。在後來的數千年裡,每逢祭祀圖騰、巫師降神,都會以鼓為主導樂器。
根據《莊子》的記載,鼓是由黃帝發明的樂器:「黃帝在位,諸侯於東海流山得奇獸,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燮。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裡。」
鼓不但可應用於演奏,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樣能看到鼓。
例如,更夫會用梆子、鑼鼓進行打更,向人們匯報時間;戰場上傳令官會命人擊鼓助威,提振士氣;舊社會的衙門會在大堂外擺設一個「冤鼓」,供老百姓喊冤。在佛教、道教的道場、法會上,我們亦可看到僧、道以鼓來做法事。至於民間的社鼓更是普及各地,每逢迎神賽社、紅白喜事,總有樂手專事鼓吹。
在周朝時期,專門負責敲鼓的「鼓人」地位非常高,其地位僅遜於大司樂。與鼓有關的禮樂文化,綿延了三千年。哪怕是在禮樂廢弛的年代,鼓亦作為象徵禮儀的文化符號,頻繁地出現於大規模慶典或儀式上。古人修建廟宇、城池時,總會在某位置預留一座「鼓樓」,足見鼓對我國文化發展造成的影響。
八音之一——木
商周時期的木樂器主要有敔和祝,雖然木頭這種材料隨處可見,但木樂器卻不是凡夫俗子能買得起的,因為它的做工相當複雜。
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椌楬也。形如木虎。按此十一字後人妄増也。樂記椌楬注謂柷敔也。椌謂柷。楬謂敔。柷形如桼桶。敔狀如伏虎。不得並二為一。木部椌雲柷樂也。楬下不雲敔樂者、敔取義於遏。楬為遏之假借耳。敔者所以止樂。」
從清代流傳下來的敔來看,這種樂器就像是上寬下窄的木箱,主體被工匠雕刻成伏虎的形狀。在敔的頂端,有若干個木頭撥片,每個撥片都能發出不同的音階。
不過,敔在古樂演奏中的應用範圍比較窄。一般來說,是作為休止音來演奏的。在明清兩朝的宮廷禮樂中,當中和韶樂演奏到結尾處時,樂工才會彈奏敔。
八音之一——匏
史料中關於匏樂器的描述不多,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匏是一種由魏瓜瓢做成的樂器。古代工匠會在瓜瓢中粘簧片與竹管,以此進行吹奏。
最著名的匏樂器,當屬「濫竽充數」典故中主人公所演奏的「笙」。
從這一典故中我們不難看出,笙的演奏通常是由數百人共同完成的,規模比較壯觀。也正因笙樂團人數龐大,才給了一些樂工濫竽充數的機會。
八音之二——絲竹
之所以將絲竹放到一起來說,是因為以琴、簫、笛為主的絲竹音樂在古代最為盛行,以至於「絲竹」二字一度成為古代音樂的代表。
《閒情偶寄》有云:「此種聲音,學之最難,聽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學此者,當先自問其能彈與否。主人知音,始可令琴瑟在御,不則彈者鏗然,聽者茫然,強束官骸以俟其闕,是非悅耳之音,乃苦人之具也,習之何為?」
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琴是所有樂器中學習難度最高的,沒有音樂功底的人也根本欣賞不來這種音樂。古人緣何稱「知音難求」?就是因為會琴的人並不多,懂得欣賞的知音更是少之又少。那些以音樂為終生追求的古人,一生最大的夢想無非兩件事:
一是掌握高超的技藝;
二是找到能與自己琴瑟和鳴的音樂人。
在我國古典音樂文化中,最動聽的絲竹音莫過於江南絲竹。這種演奏文化與尋常的民樂大相逕庭,演奏江南絲竹的樂手並不會按照既定的曲譜演奏,而是結合當前的情景即興演奏。所以,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經歷不同的樂手,往往會演奏出截然不同的音律。
因此,合格的絲竹演奏者不論在喧囂、喜慶還是悲痛、憤怒的情景中,都能演奏出符合心境、情景的妙音,他們會用最貼合情境的音樂觸角去觸摸聽眾內心中最深處的柔軟,似乎讓人們用耳朵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悲歡離合。
往往一曲下來,聽眾已覺恍若隔世,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
參考資料:
【《墨子》、《莊子》、《閒情偶寄》、《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