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傳統節日24#傳統文化34

很快又要到冬至啦!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現在公曆年中,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但與其他節氣不同,傳統上冬至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它的地位要重要得多。民間有「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的稱呼,更有「冬至大如年」這樣的俗語。那麼,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為什麼會特別重要,甚至「大如年」呢?今天,咱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一、冬至節氣的來歷

所謂冬至,按古書裡的解釋:「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都日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為至」。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太陽運行達到最南端開始北歸(南回歸線)。古人用陰陽觀念解釋這種氣候的變化,認為從這個時候開始,陰氣開始回落,陽氣逐漸上升,於是冬至就成了陰陽轉換的節點。

冬至是陰陽轉換的節點

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更長的光照時間無疑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以,這個白天開始變長的日子,無疑就有了重要的意義。同時,在古人的觀念裡,日照變長,這是天地間的陽氣在努力的「戰勝」陰氣的過程。那麼作為期待著陽氣勝利的生民,自然也會想些辦法為陽氣「加油鼓勁」啦。我們在典籍中看到的很多冬至祭祀的禮俗,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思在裡面的。

今人復原的冬至祭祀典禮

那麼,到底怎麼確定哪一天才是冬至呢?大概從先秦時期開始,咱們聰明的祖先就從天地萬物的變化中,發現了一些冬至到來的標誌。比如在《夏小正》裡,就有「隕糜角,隕墜也,日冬至,陽氣至始動,諸向生皆蒙蒙符矣」的記載。人們還會用日圭測影來測定冬至的日期,比如《尚書·堯典》裡面有「日短,星昂,以正仲冬」的說法。這種日晷測影的辦法,一直延續到後世很多朝代。

日晷

二、冬至、歲首和周曆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從冬至的來歷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古人把冬至當做很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那麼,這個「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的曆法制度說起。

前面我們說過,以太陽運動的軌跡來說,冬至這一天,是太陽運動方向的一個轉折點。所以,在古代的曆法中,包括夏曆、殷歷、周曆、秦歷等,都是以冬至所在的那個朔望月為基準,也就是冬月(今十一月)。結合古代的天幹地支,十一月也被稱為「子月」,子者茲也,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子月之後又有丑月、寅月一直到亥月。

古代的曆法中,夏曆建寅、殷歷建醜、周曆建子,秦歷建亥,也就是說分別以農曆一月、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即歲首。這些曆法中,周曆是使用時間最久,影響範圍最廣的,實際上也有觀點認為,漢初文獻中流傳的所謂「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很可能都是周代的人製作或追記的。

古代曆法的主題浮雕

在周曆中,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即是元月,所以在周曆使用的數百年時間裡,賀歲與賀冬基本上就是一回事。我們在今天流傳的《周禮》中,也能看到當時的賀冬習俗,或者叫賀歲習俗,比如周天子的祭天大禮:「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禬(guì)國之兇荒,民之札喪」。

周曆之後是秦歷,也叫顓頊曆,以亥月(十月)為歲首。但秦歷實行的時間並不太長,大概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一百年左右。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頒行的《太初曆》,重新採用了夏曆,也就是將農曆的一月作為歲首,冬至與正月才正式的分開。《太初曆》以寅月為歲首的做法,也一直持續到今天。

《太初曆》主題浮雕

但是,在陰陽五行觀念盛行的古代,新朝代建立之後易正朔改服色,除了曆法在授時等功能性方面的考慮外,更多的是一種政權合法性的建構程序。而民間的歲時習俗,並不一定隨著這種易正朔的活動而變化。周曆實行800餘年,在民間早就形成了相應的鄉間俚俗,人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習慣了將冬至當做新年一般來慶祝。何況在古代的農業實踐中,將標誌著太陽移動節點的冬至作為新年的開始,無疑更符合農業的實踐,畢竟從冬至開始,太陽要回來了麼。這也就是後世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的原因,畢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冬至本來就是年呢!

文史君說

從漢武帝制定《太初曆》開始,冬至正式與正月分離,並一直持續到今天。但是,這種曆法的改變,並沒有完全抹殺近千年的實踐對人們生活習俗的影響。在漢武帝之後的整個古代社會,我們始終都能看到:從官方到民間的許多冬至習俗,都帶有賀歲的影子,包括祭祀、宴飲、家庭團聚等等。當然,也包括流傳至今的「冬至大如年」的俗語。

參考文獻:

張晶:《唐代冬至節研究》,陝西師範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楊天宇:《周禮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範曄:《後漢書·禮儀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鳴博士)

相關焦點

  • 冬至這一天總要吃餃子,為何會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在我國的古代時期,將冬至這一天看的非常重要,古人會把這一天當作一年中較大的節日來過,並且還會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地方有著過冬至的習俗。那麼究竟為什麼說「冬至大如年」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大雪至冬至怎麼保養身體 冬至大雪有什麼說法嗎
    大雪至冬至怎麼保養身體一、必須及時防寒保暖中醫認為冬季屬陰,因此需要去寒保溫,預防寒冷侵襲身體。所以說,天氣變得寒冷了,這個時候請大家多多為你的胸部保暖,也就是要穿衣物,比如說加件毛衣或是背心,不要讓胸部受冷就好了。3、足底足底是全身最接近地面的部位,因此更容易受到地面寒氣的侵襲。天氣不斷變冷了,寒氣不斷增多,足底若是不及時保暖的話,足底就容易被寒氣入侵的。要知道足底布滿了穴位和經脈,當寒氣入侵之後,寒氣就會通過經脈通向全身。
  • 今日冬至,數九從今天開始嗎?為何有「冬至逢壬才數九」的說法?
    今天是冬至節氣,冬至又被稱為日短至、亞歲等,這是因為在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天,在古代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儘管立冬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但是寒冬卻是從冬至節氣開始。因為冬至節氣代表著寒冷冬天開始的意思,所以在民間還有用「數九」來計算寒天的說法。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童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冬至|冬至大如年 人間小團圓
    冬至|冬至大如年 人間小團圓 冬至作為一個傳統節日 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今日冬至,冬至何以大如年?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我國古代,很重視冬至,當作一年中較大的節日來過,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 明日冬至——冬至大如年!
    明日冬至——冬至大如年!圖 | 視覺中國冬至作為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但冬至依然是個大節,正所謂「冬至大如年」。在這天,古人先祭祖,後彼此賀冬。
  • 今年啥時候是冬至和數九?按照農村的說法,2021年是盲春年?
    導讀:今年啥時候是冬至和數九?按照農村的說法,2021年是盲春年? 隨著大雪節氣的來到,冬至的腳步也就越來越近了,冬至是全年日照最短的一天,也是氣溫降低到最低點的開端。在冬至這一天,北方地區的習俗就是吃餃子。老人會跟孩子說,這一天如果你要不吃餃子,耳朵就會被凍掉。
  • 農村俗語:「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啥意思,冬至下雪有何說法
    文/訪客農村俗語:「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啥意思?冬至下雪有何說法前兩天冬至剛剛過去,這就意味著位於北半球的中國要正式進入了冬季,很多北方人有在這天吃餃子的習俗,這是為了表達對冬季的敬畏。其實現在對於我們來說,冬天也是很美的一個季節,因為會下雪,但是在幾千年前的古人面前就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看重農耕,因為人們要吃飯,填飽肚子,這是做任何事情的基本,可是古代糧食也不高產,所以人們才會非常注意天氣的變化,創造出冬至這一說法,甚至會吃餃子以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過節吃什麼|農曆十一月初七冬至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 冬至吃什麼|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除夕立春前一天是絕日子,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你認為有道理麼?
    俗語的產生就是從民間流傳的說法中逐漸口口相傳下來,所以很多俗語也不能說是特別有道理,只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的流行的觀念,就比如說這個絕日子的說法。早在春秋時期,民間就已經設立了二十節氣中的冬至和夏至這兩個最主要的節氣,後來到了漢朝逐漸演化成為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冬至農諺:冬至大如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在頭凍死老牛是啥意
    今日(12月21日)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冬至節氣。冬至又稱冬節、亞歲等。對咱農村老百姓來說冬至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在農村裡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北方老百姓過冬至,家家戶戶都有吃餃子習俗。
  • 冬至來了,你吃湯圓了嗎?
    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又有 "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中古以來,雖然冬至(至日)不是年節,但人們習慣把冬至看成『節氣年』的分界點,因為冬至日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此後便是夜漸短,晝漸長,陰消陽長,新的一個節氣年又開始了。冬至節,古來官民有吃湯圓的習俗,人們有這樣一種說法:吃了冬至湯圓,大家又增一歲嘍!
  • 冬至到,較強冷空氣準備來廣州跨年
    但從歷史氣象資料看,冬至節氣期間,大多是日暖夜冷的天氣,只有在遇到陰雨的時候,天氣會變得非常寒冷。廣州冬至節氣平均氣溫在14℃左右,日極端最高氣溫極少出現25℃以上,整個節氣平均最高氣溫為19.2℃,最低氣溫為10.2℃。但遇到陰雨天氣多的年份,整個節氣氣溫很低,如1983年,冬至節氣平均氣溫只有9.4℃,其中有6天日最低氣溫在5℃以下。「冬至在月頭,無被不用愁」?
  • 冬至丨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致我最牽掛的人……
    Winter Solstice2020 /12 /21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三候冬至習俗祭天祭祖南方沿海不少地區有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放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 冬至大如年 人間小團圓 | 西山幼兒園2020冬至活動溫情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冬至之後日照時間漸長,它告訴人們:冬至到,春將臨。在我國古代,人們對冬至十分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農村俗語「冬至大如年,唔返無祖宗」是啥意思?為何冬至大過年?
    明天是公曆的12月21日,農曆的十一月初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冬至節氣一過,距離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春節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春節到來前,遠在外地打工的人都會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但是在過去,冬至卻是最重要的節日,古代有「冬至大如年,唔返無祖宗」的說法
  • 2020年冬至日是哪一天?幾月幾日?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