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走出劇場便可哼唱的民族歌劇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決勝小康之年,該以怎樣的藝術作品去致敬時代——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用走出劇場便可哼唱的旋律給出了答案。經過了在劇中故事發生地廣西百色以及省會南寧的試演之後,這部題材、體量、主題皆厚重的作品,將於10月17日、18日登臺國家大劇院。

創作歷程

定稿之際傳來黃文秀遇難消息

廣西是劉三姐的故鄉,是處處蕩漾山歌的神奇地方。百色是廣西扶貧的主戰場,然而美麗的壯鄉卻飽受貧困的侵襲。

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無疑是290萬第一書記以及駐村幹部的縮影。廣西百色田陽縣的壯族姑娘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卻毅然回到百色成為百坭村第一書記。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寫就三大本扶貧日記。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戶貧困戶中88戶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

在黃文秀不幸遇難的兩年前,主創團隊曾八次深入百色地區採風,劇本打磨12稿。《扶貧路上》劇本於2019年6月中旬定稿,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黃文秀利用周末回田陽縣(現田陽區)老家看望手術後不久的父親,因心系暴雨中的駐村群眾,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遇山洪不幸遇難。

得知這一消息,主創團隊即刻奔赴百色,冒著可能遇到洪災的危險在黃文秀遇難地實地考察,到樂業縣百坭村聆聽黃文秀的故事。

於是,劇中的黃文秀從挨家挨戶走訪到組織村民集體抗洪,從為了與村民溝通學習桂柳話到為了挽回整日酗酒的醉漢而讓他在村委會升旗,每一個事例都小而有力。而音樂創作團隊更是在百色隆林縣開展原生態音樂專項採風,觀摩苗族和彝族民歌、壯族山歌南盤江調、隆林哥儂呵調、壯族八音坐唱等,了解和收集隆林縣的民歌、民俗、民情,為創作烙上了「民族」的深深印記。

田沁鑫解密

為什麼會有「蝴蝶」的神奇意象

《扶貧路上》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出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中央歌劇院聯合出品,印青出任音樂總監、作曲,田沁鑫擔任編劇、導演,詞作家宋小明作詞。

田沁鑫查閱了所有黃文秀影音、圖文資料後發現,「黃文秀的扶貧日記,以及第一書記們做的貧困戶檔案,他們的工作量真的很大,但是這個姑娘依舊可以用她特有的方式說出『脫貧攻堅,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田沁鑫表示:「只有誠意創作才能傳播久遠。採風時,一隻黃色的大蝴蝶翩然飛過,在廣西當地有一種傳說,死去的人想念家人時會化作蝴蝶飛回來。這個有些悽美的傳說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黃文秀的存在,蝴蝶也成為劇中重要的意象。」

 演唱部分

融匯了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

「蝴蝶」意象承載著「美麗、美好、多情」的涵義,第一書記們在壯闊的山河裡飛,飛入村寨,飛在風雨中、黑水裡,營造出柔弱身軀與強大精神力之間的反差與張力。一本黃文秀的「駐村日記」記錄著第一書記們工作任務的繁難,這一重要的道具多次出現在由合唱男演員扮演的第一書記群體的手中,日記頁面也在舞臺投影中被一頁頁翻開。

全劇演唱部分融匯了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旋律精緻、朗朗上口,悠揚的山歌曲調給了觀眾走出劇場便可哼唱的可能。每個角色自有屬於自己的主旋律:「蝴蝶啊,空中飛,身輕力不虧,年年引得東風到,歲歲與春歸」,王麗達飾演的黃文秀的唱段總是充滿希望和力量;酗酒的班統豐唱的則是「我本山中一吶醉漢,坐在坡上四呀下看,窮人吶窮天又窮地哎,不如醉裡做神仙」;百姓的唱段充滿家長裡短煙火氣,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扶貧路上的各種不易。音樂總監、作曲印青一句話概括全劇的音樂氣質:「既體現廣西大地的民族特色之美,又能展現出中國新時代的恢宏壯闊之氣。」

(記者 郭佳)

(攝影/記者 王曉溪)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為290萬第一書記「塑像」
    《扶貧路上》劇照 吳濤 攝中新網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開幕劇目,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10月17日至18日連演兩場。該劇以在扶貧一線殉職的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真實經歷為藍本,通過對黃文秀事跡的再現,還原全國扶貧攻堅戰線的奮鬥與榮光。《扶貧路上》劇照 吳濤 攝編劇兼導演田沁鑫說,「我希望讓觀眾看到黃文秀的平凡。平凡的瑣事、平凡的工作記錄本身就能讓人感動,而黃文秀的平凡一直在持續的溫度中。
  • 田沁鑫、印青打造民族歌劇《扶貧路上》| 把主旋律做出國際範兒
    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黃文秀寫下了三大本扶貧日記,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可以堅持下來。在她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戶貧困戶中88戶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9月17日,田沁鑫導演作品,民族歌劇《扶貧路上》於南寧藝術中心的首演。
  • 歌劇《扶貧路上》表演質樸感人,田沁鑫:要讓中國故事和世界對話
    10月17日、18日歌劇《扶貧路上》在國家大劇院歌劇廳演出;10月22日至11月1日話劇《北京法源寺》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演出……短短時間兩部田沁鑫作品連續上演,從這兩部截然不同,但又同樣植根於中國土地的作品中
  • 「第一書記」黃文秀在扶貧路上殉職,導演田沁鑫以歌劇再現平凡中的...
    10月24日、10月25日,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在上海大劇院獻演,該劇以在扶貧一線殉職的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真實經歷為藍本:30歲的她在扶貧路上因山洪殉職。廣西百色田陽縣的壯族姑娘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時,選擇回到百色深入農村基層,成為百坭村第一書記。
  • 倒在「扶貧路上」的北師大年輕女碩士,故事被田沁鑫搬上了歌劇舞臺
    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她,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作為「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的演出作品,10月24日、10月25日,以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創作的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亮相上海大劇院。
  • 江西原創民族歌劇《山茶花開》發布 講述扶貧幹部故事
    11月6日,江西原創民族歌劇《山茶花開》新聞發布會在南昌召開。 張瑩 攝中新網南昌11月7日電 (張瑩)記者6日從江西原創民族歌劇《山茶花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歌劇當日正式發布。歌劇《山茶花開》由江西省歌舞劇院創排,以民族歌劇的藝術形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國南方小山村感人至深的扶貧故事,塑造了以唐猛、林處長、肖燕為代表的扶貧幹部形象和以四姑婆、曹大旺、曹滿財為代表的貧困農民的形象。
  • 民族歌劇之路越走越寬
    遊暐之:《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是中國民族歌劇的雙璧,具有奠基意義。其經久不衰的魅力,得益於藝術規律的成功實踐、技術層面的探索。復排經典,是在延續這種思維方式和創作方法,處理好經典性與時代性、傳承與創新的藝術辯證課題。記者:歷經幾十年有益探索,民族歌劇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給當下創作帶來什麼經驗和啟示?
  • 黃定山、孟衛東、雷佳、遊暐之共話民族歌劇發展
    《白毛女》(2015年復排版)劇照記 者:歷經幾十年有益探索,民族歌劇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遊暐之:民族歌劇是順應時代要求、滿足大眾需要產生的藝術形式,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上世紀4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的腳步走到哪裡,哪裡便有歌劇《白毛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人會唱《洪湖水》,處處齊歌《紅梅贊》」的盛況遍布大江南北。民族歌劇的發展,得益於廣納博收、以我為主、與時俱進的創作思維。
  • 【2020年歌劇綜述】春天將臨,大地會讓中國歌劇之花更絢麗綻放
    一、歷史空間:催人奮進的巍峨豐碑       在2020年歌劇的豐富性中,大部分作品著意於向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精準扶貧和抗美援朝題材,歌頌共產主義的美好前景、政府扶貧政策的深入人心,以及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這是2020年度中國歌劇的一個亮點。在此背景下,不少紅色歌劇穿插了更高的使命,從音樂敘事技巧層面轉向人性內在的反思與建構。
  • 保利雲劇院|戲劇:大型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在線觀演!
    主題歌『情話』早已深入人心,每一場演出,觀眾都哼唱著主題音調離開劇場。自首演以來,每場演出結束,都會有觀眾詢問「情話」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下載收聽。為此,重慶市歌劇院專門打造了MV版《情話》,讓觀眾再次回味充滿藏族風情的畫面與歌唱。
  • 民族歌劇之路越走越寬(時代氣象·文藝表現(12))
    記者:歷經幾十年有益探索,民族歌劇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給當下創作帶來什麼經驗和啟示?遊暐之:民族歌劇是順應時代要求、滿足大眾需要產生的藝術形式,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上世紀4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的腳步走到哪裡,哪裡便有歌劇《白毛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人會唱《洪湖水》,處處齊歌《紅梅贊》」的盛況遍布大江南北。民族歌劇的發展,得益於廣納博收、以我為主、與時俱進的創作思維。堅持雅俗共賞的審美取向、鮮明濃鬱的民族風格、貼近時代的題材選擇,是重要經驗。
  • 民族歌劇《三把鎖》文碩劇評: Be Water,My Friend
    這條滔滔不絕的長河不正象徵著中華民族區域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嗎?大地,乃萬物之母。於中國歌劇而言,當務之急應該是將眼光投向神州大地的不同區域,因為區域就是文化原點,就是文化標本,也是中國歌劇的文化底盤,具有底色、根性屬性。可以說,區域音樂戲劇資源可能是中國歌劇抵抗「舶來品」風潮最靠得住的武器,猶如大刀對步槍,贏不了,但是得心應手。
  • 2020年歌劇:停擺之後的重啟與復甦
    全年演出的與扶貧題材相關的歌劇作品有《馬向陽下鄉記》《三把鎖》《扶貧路上》《聽見索瑪》等。青島市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是復排演出,不在此贅述。修改後的《三把鎖》更加強化了「思想扶貧」這一核心主旨,並在此基礎上展開一系列的戲劇動作,讓戲劇脈絡、戲劇發展方向更加明確清晰。音樂上,新版《三把鎖》從序曲、整體音樂的結構、音樂素材的選用等方面都有了全新改觀,在遵循歌劇創作技法的同時,將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戲曲的音樂元素融入創作中,賦予作品比較濃鬱的民族韻味。《三把鎖》是國家藝術基金和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雙扶持」劇目。
  • 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昨日聯排,導演田沁鑫要把黃文秀的故事唱出來
    一陣陣悠揚的歌聲從東方歌舞團主樓傳了出來,由田沁鑫執導的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正在這裡進行聯排。雖然還是在排練廳裡呈現,但從歌聲中、舞蹈中,扶貧幹部黃文秀的形象已經立了起來,故事也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扶貧路上》再現了犧牲在扶貧第一線的廣西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感人事跡,並藉此向280多萬奮戰在「扶貧路上」的駐村幹部、青年黨員和第一書記們,以及犧牲在扶貧崗位上的770餘位一線幹部致敬。
  • 民族歌劇《彝紅》舉行觀眾見面會
    民族歌劇《彝紅》舉行觀眾見面會 有民歌味的歌劇等你來聽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李藝 文/圖)國家藝術基金首批資助項目、曾榮獲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劇目獎和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獎的民族歌劇《彝紅》將於今晚和明晚在南寧劇場和小夥們見面。
  • 民族歌劇之路越走越寬(時代氣象·文藝表現(12))
    遊暐之:《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是中國民族歌劇的雙璧,具有奠基意義。其經久不衰的魅力,得益於藝術規律的成功實踐、技術層面的探索。復排經典,是在延續這種思維方式和創作方法,處理好經典性與時代性、傳承與創新的藝術辯證課題。記者:歷經幾十年有益探索,民族歌劇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給當下創作帶來什麼經驗和啟示?
  • 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
    阜平縣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2020年8月,電影《扶貧路上》拍攝製作全部完成,11月取得國家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李連成)2020年12月30日,阜平縣在駱駝灣村人民劇場舉行觀摩會,觀看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的數字電影
  • 莞城:中國民族歌劇《彝紅》將在文化周末上演
    明天晚上,中國民族歌劇《彝紅》將在文化周末劇場上演,為觀眾藝術地再現「彝海結盟」的歷史。  據了解,明晚的中國民族歌劇《彝紅》是由國家一級編劇、文華獎和金獅獎獲得者李亭擔任藝術總監和編劇,總政歌劇團團長、文華獎、中國話劇金獅獎獲得者黃定山擔任總導演,「中國民族藝術之花」 涼山歌舞團出品演出。歌劇中演員80%以上都是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演員,其中不乏「涼山情歌王子」 日沙爾體及大涼山德藝雙馨的民族藝術家和眾多的優秀青年演員。
  • 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
    人民日報社推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脫貧攻堅紀實劇《扶貧路上一家親——賓弄賽嗨》燃爆春城...
    這是脫貧攻堅紀實劇《扶貧路上一家親——賓弄賽嗨》中的一個片段,扶貧幹部老李犧牲在工作一線,女兒想念他,希望自己放學時,爸爸還在家裡等著她。而在此之前,觀眾還被臺上的扶貧幹部做群眾工作中的各種細節逗得會心一笑……《扶貧路上一家親——賓弄賽嗨》就這樣給省城的觀眾帶來了很多笑點和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