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10月25日,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在上海大劇院獻演,該劇以在扶貧一線殉職的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真實經歷為藍本:30歲的她在扶貧路上因山洪殉職。
廣西百色田陽縣的壯族姑娘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時,選擇回到百色深入農村基層,成為百坭村第一書記。
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她走訪了100多個貧困戶,建立了三大厚本的貧困戶檔案、日記,裡面圖片、人員結構、家庭成員、貧窮程度、轉變的可能性等記錄得非常詳細。
在她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戶貧困戶中88戶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
圖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
該劇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出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中央歌劇院聯合出品,印青任音樂總監、作曲,田沁鑫任編劇、導演,宋小明任唱詞設計。
編劇兼導演田沁鑫表示,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脫貧攻堅、農村建設非常重要。她希望大家知道有這麼一群「第一書記」,因為很多人不知道近三百萬扶貧幹部在一線在做什麼,導演希望用文藝助力脫貧攻堅,藝術化地表現這次脫貧拼搏的過程,希望用創新的舞美、多媒體國際化的語言表現心中的「第一書記」。
圖源:演出方提供
2018年,田沁鑫到廣西百色地區去採風,看他們的扶貧成果,當時田沁鑫注意到不少國內知名高校的選調生自願去貧窮山區做「第一書記」,這讓她很受震動。「城裡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會有很多年輕的黨員幹部會深入大山,要在兩年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是非常艱巨和光榮的。」
於是,她決定以「第一書記」這一年輕群體為主題進行創作。
在創作的中途,百色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犧牲在扶貧一線,主創團隊決定改寫劇本,以黃文秀為主人公展開全新創作。田沁鑫導演及團隊在十天之後就趕到了當地,實地考察,並通過閱讀黃文秀的日記、採訪當地人等方式深入了解她的事跡。
田沁鑫表示,本劇重點塑造的不是一個大的政治背景 ,而是在塑造一個人物,是歌頌一個青年黨員。「因為我們扶貧扶的不是地方,我們扶的是一戶戶的人家,扶的是一個個的人。」
田沁鑫認為,黃文秀用她平凡的工作積累創造了偉大。「我希望讓觀眾看到黃文秀的平凡。平凡的瑣事、平凡的工作記錄本身就能讓人感動,而黃文秀的平凡一直在持續的溫度中。偉大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這些平凡的行為,這裡面包含著無私,而從無私上升到更大的領域就是偉大的人格。」
圖源:演出方提供
作為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的音樂創作廣泛汲取了廣西百色地區的民間音樂素材加以改編和創新。演唱部分則融合了美聲、民族唱法,具有濃鬱的廣西特色。
音樂總監及作曲印青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因為這部戲是反映廣西百色村莊的故事,廣西的演唱很有特色,如果只用美聲的話唱不出當地的味道,所以在編排上設計了廣西百色當地的演員進行合唱保留了明亮質樸的特色,增加了聲音的寬度和濃度。同時,不同的角色採用不同的唱法,在演繹過程中把通俗的唱法和美聲相結合,既體現出了當地的民族特色,又有歌劇藝術化的張力。
圖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
《扶貧路上》的舞臺視覺在同類型題材中有明顯的創新和突破。為了打破固有的舞臺空間概念,該劇採用三層框架結構、輔以多媒體牆的舞美方案,簡潔、多空間且具有現代性,呈現出對舞臺空間的解構和重新結構。
舞臺上,還有蝴蝶不時飛舞。田沁鑫在黃文秀犧牲後赴百坭村採風時,曾看到一隻大的黃蝴蝶飛了過來。在廣西當地有一種傳說,死去的人想念家人時會化作蝴蝶飛回來。這個悽美的傳說讓她更真切地感受到黃文秀的存在,蝴蝶便成為貫穿全劇的意象。
圖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
此外,黃文秀的「駐村日記」成為該劇的重要道具。她的日記簡要地記錄了她從進村第一天起的所有日常工作情況,表現黃文秀、表現第一書記群體,不能繞開「駐村日記」。
田沁鑫因此在劇中用了多種手段展現「駐村日記」:第一次「駐村日記」出現是通過黃文秀的口述,後來多次出現在黃文秀燈下寫日記的場面中,合唱男演員扮演的第一書記群體手裡,還有舞臺多媒體展示的一篇篇日記內容。這些片段拼寫出了黃文秀的精神,更立體地拼寫出了第一書記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