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上小學,遇到電影院有新片上映,晚上母親基本上都會帶我去看,小孩子個子矮,不滿一米二都是半價,多花不了幾個錢。那時我家在信義街南頭,距離最近的東風劇場僅有一條街,非常方便。到了我上中學,以及下學後,基本上都是自己跑去看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機還未普及,遊戲機不見蹤影,電影是最好的娛樂了。遇到有戲劇演出,母親也去看,自然也少不了我這個小跟班。
傳統戲曲的節奏比較慢,現在大多數都沒印象了。我記憶深刻的只有一出《三打白骨精》和一出《濟公》,神話題材總是很吸引小孩子的。《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畫了個圈讓唐僧坐在裡面,自己跑到西側不見了,跟著便擺個架勢穿越背景從西側直飛到東側,雖然那明顯是一個順著繩索拉過去的人像牌子,我依然興奮得手舞足蹈。《濟公》裡面,濟公施法捉拿狐狸精,頭上的破僧帽一扔,上空便落下一個巨大的僧帽罩住妖怪,感覺很神奇。這兩齣戲都是在東風劇場看的。後來看了更多的神怪電影,這些東西也就不覺得稀奇了。
那時候還是界首縣,有三個電影院,東風劇場,工人文化宮,沙河影劇院。
沙河影劇院
界首是豫皖兩省交界之地,百姓熱愛戲劇,解放前後,道情、淮北梆子、豫劇、曲劇、話劇都盛行一時,著名的豫劇四大名旦粉絲無數。民國時期出版的《界首一覽》談及界首流行戲曲時,盛讚「馬金鳳唱得好(嗓音絕佳),徐豔琴舞得好(武功紮實),閻立品長得好(扮相俊美),毛蘭花哭得好(擅演悲劇)」。建國前,界首一共十八個大舞臺,解放後,隨著戲劇人才的流失和城市的拓展,這些舞臺均逐漸拆除。1956年,界首第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演出場所——潁濱戲院投資興建,1958年交付使用。顧名思義,當時是作為舞臺劇場而建設的。1966年正式易名為「東風劇場」至今,1979年,根據群眾對電影文化的需求,改造成電影院,座位1008個。
位於信義街路東的東風劇場,面南背北,北低南高,外形呈「山」字,中間主廳稍高,兩翼略低,造型有些像縮小版的人民大會堂。高高的臺階上,四根粗大的廊柱盈門而立,很有氣勢,正門門額如同巨大的牌匾,「東風劇場」四個字凸立其間,不知是哪位書法大師的墨寶。大門西側是售票窗口,東側是一個小賣鋪,後來被人租去開個租書店。劇場的前面是一個燈光籃球場,經常有籃球比賽,後來不知為何變成一個小市場,搗克朗棋的攤子和租書攤子成為廣場的主力。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這裡真正成了人們休憩的廣場。記憶中,遇到熱映電影,排隊購票的人龍總是拉得很長。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上映期間更是熱鬧非凡。有一個晚上我寫完作業,跑到東風劇場前的廣場玩耍,這時,8點場次的《少林寺》還沒開演,購票的人從臺階上排隊排到五米開外,門口還有倒票的向路人推銷手中的票。排在前面的一個人買了六張票,離開購票窗口分給臺階下等待已久的朋友,高興地說:「運氣真好,裡面的票快賣完了,咱們進場吧。」他們興高採烈地進場了,留下的話卻引爆了排隊的人,排在後面的人一擁而上,站在前面的人手裡攥著毛票伸得老長,都是大小夥子,就看誰的力氣大吧。讓我目瞪口呆的是,有個年輕人在朋友的幫助下,直接從眾人頭上爬過去,伸手攥住售票窗口前面的鐵欄杆,以近乎蠍子倒爬牆的姿勢硬是把手擠了進去。等到售票員一聲「票賣完了!」人群這才散去。有人開始跟票販子討價還價。
我是跟隨母親一道看的《少林寺》,寬銀幕上,嵩山古剎的優美景色,演員的精彩打鬥,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這部電影之前,很多電影裡的打鬥場面都是點綴,風行一時的「瓦爾特拳」在利索的中國功夫面前顯得笨拙無比。從這部電影之後,武打片開始風行起來。在我的記憶中,除了少林寺,排隊爭購電影票的情形之後在界首出現過三次,分別是《野鵝敢死隊》、《大上海一九三七》和《無敵小子》(即李連杰的《中華英雄》)。●1958年,縣工會在健康路東側投資興建了一座工人文化宮,官方的稱呼是「工人俱樂部」,可容納790人,造型相當樸實。比起東風劇場的熱鬧,工人文化宮有一種鬧中取靜的優雅感覺,寬敞的大院中少有小販的攤子。文化宮大門的道路兩旁,安置著貼有電影海報的宣傳欄。高高的臺階上,四個正門的上方,懸掛著大幅電影海報和排片表。●1975年10月,由國家投資興建的沙河影劇院在人民路東頭開始動工興建,至1981年正式投入使用。劇院上下兩層,內設座位1640個。這是界首歷史上第一座上下兩層的影劇院,造型比起東風劇場不算出彩,只是看起來更高了些,二樓的玻璃窗頗有現代的氣息,樓頂豎立的沙河影劇院五個大字甚為醒目。影劇院門前築有人民廣場,是當時界首開大型會議和舉辦活動的首選之地。沙河影劇院投入使用之後,除了放電影和演戲,縣裡的大型活動和聚會這裡必定是首選之地。平時管理得也不錯,寬敞的人民廣場上,小商小販的流動攤子不多。沙河影劇院建成後,放的第一部電影是《自豪吧,母親》,我在影劇院的宣傳櫥窗裡面看過這部電影的海報,很遺憾當時錯過了,直到2009年我才從網上下載了一個清晰度很差的視頻,也算是消除了當年的遺憾。●1980年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縣下轄的鄉鎮均建了電影院。當然,時至今日,鄉鎮電影院已經全線崩潰。
我所喜愛的三個電影院也面臨著各自不同的命運。
工人文化宮徹底消失了。1991年7月,界首市電影市場整體走向低谷,超少的上座率和效益使得經營者把它轉租出去,變成了一個大型舞廳。舞廳生意沒落後,公司職員把它承包下來,改造成豪華電影廳,可放映35毫米和16毫米的膠片電影。最終,在港臺錄像的大潮中,它也順應大流放起了錄像。當錄像廳的生意也走到盡頭,它就徹底消失了。我竟記不得它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新版的《界首市志》也找不到它被拆除的時間。偶然經過健康路,才發現道路兩旁是新蓋的沿街門面,後面成為居民住宅,再也找不到當年的一絲影蹤。
沙河影劇院轉身無力。在港臺錄像的大潮中,偌大的影院居然競爭不過旁邊的小錄像廳,最終於2003年8月份拆除,原地改造開發成為一座大型商住樓,影劇院在新市委大院北面擇地重建。建成後沒有納入全國院線,沒有排片。除了在這裡開開全市性的大型會議,能夠看到的電影,都是一些公益單位上門推銷電影票的小電影。
東風劇場一息尚存。1997年,界首35毫米電影停映,劇場整體承包,被改造成溜冰場。溜冰場生意不行了,又被人承包,成為界首市最大的街機遊戲廳。網吧興起後,這裡又成了界首市最大的一個網吧。隨著家庭寬帶的普及,網吧生意日趨沒落,終於有一天關門歇業後無人接盤,閒置至今。
2010年,私人投資的華信電影城建成,可放3D電影,非常新潮。電影城內都是幾十人的小包間,畫面出色,音響一流。我和朋友一道看了《一九四二》,日寇的飛機凌頂而過的聲效令人難以忘懷。但是我更懷念少年時期,上千人同場看電影的壯觀場景,這麼多人為同一個場景歡呼、發笑、興奮,這種記憶今後還會有嗎?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界首城,位於老城區的東風劇場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這座對於老界首有著特殊記憶的劇場會不會拆除呢?我不知道,我只是和我的朋友們一起真誠地呼籲著,希望能把它作為界首城市歷史的一頁,保留下來。
明年,2018年,就是它的六十大壽。
(柴 進)
█ 頭條|你家的垃圾要這樣倒了! 界首主幹道告別垃圾桶 垃圾定時巡迴上門收集
█ 頭條|快看 界首的「田園水鄉 藍灣小鎮」有多美! 這是剛出爐的旅遊總體規劃
來源:潁州晚報
主辦:界首市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