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這件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定標準。
魯豫這周看了兩部她平時絕不會看的影片,它們都不爛,但帶給她的觀影體驗並不愉悅。
這和她的判定標準有關,至於是什麼,一起來聽吧👇
我看電影選片很挑剔,凡是爛片、做作的悶片、偽文藝片我通通拒絕。
當然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看什麼純粹基於我個人的標準,這本來也是很個體的感受。
由於我觀影經歷不少,所以觸覺比較敏銳,選片幾乎不會走眼。
但是本周我看了兩部平日裡我絕不會看的影片。它們都不爛,恰恰相反,這兩部電影要麼精緻,要麼藝術。但怎麼說呢?我雖然全部從頭看到尾,但觀影過程極不愉悅。
第一部是Nicole Kidman主演的The Others《小島驚魂》,豆瓣評分8.1,高得有點令我吃驚。
電影講的是二戰結束以後,Grace和兒子女兒住在遠離英國大陸的小島上,等著丈夫從戰場歸來。
陰森巨大的宅子裡有一天來了三個新僕人,然後一系列詭異的事情就發生了,影片的結局自然出人意料,我就不劇透了。
這點和Bruce Willis的The Sixth Sense《第六感》很像。
The Sixth Sense 海報
The Others拍攝手法流暢,演員的表演也沒什麼毛病,恐怖、懸念營造得當,一切都對。可偏偏我看得極不耐煩。
最主要的一點,一部電影如果成了展示個人的獨角戲的舞臺就沒什麼意思了。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1年的8月份,那一年Nicole Kidman和Tom Cruise離婚,而那也是Nicole Kidman個人事業真正騰飛的一個關鍵的節點。
在2001年前後,Nicole拍攝了Eyes Wide Shut《大開眼界》,還有《紅磨坊》和《時時刻刻》。雖然The Others上映的時候,她和Tom Cruise已經離婚了,但影片的字幕裡你還可以看到Tom Cruise擔任監製。
電影中Nicole Kidman始終保持精緻高冷的妝容,即便獨自一人在陰冷的森林裡尋找丈夫,她也穿著高跟鞋和細窄的裙子,看得我極不理解,我只能解釋為那是當年英國上流社會女性的習慣,而2020年宅在家裡的我是根本不懂的。
這樣的解釋可以自圓其說,但已經不能阻止我出戲了,我一直替你Nicole Kidman著急。
她還是有一定表演能力的明星,比如《時時刻刻》裡的伍爾芙👇
Nicole Kidman在《時時刻刻》中飾演伍爾芙但前提是她和她的創作團隊要忘記她是一個明星這個事實。而在本片中,Nicole非常在意自己的美貌,製片公司也在意,於是大家一起保衛她冷美人的氣質。
這一點就很像當年好萊塢保衛Grace Kelly一樣,美是美了,生命力就沒了。
而同樣的毛病,Sandra Bullock,Sarah Jessica Parker還有Angelina Jolie,基本女神級的演員,都經歷或經歷過。相同的症狀就是,在任何電影中,她們都永遠衣著亮麗、高級,妝發始終一絲不苟。
Renée Zellweger也差點不能免俗,好在她演了《BJ單身日記》,又演了Judy Garland,總算跳出了俗套。
Renée Zellweger在《朱迪》中飾演朱迪·加蘭
因為女神、演員只能二選一,你做女神就做不了演員,這一點對男神同樣適用。
再說Nicole Kidman,The Others明顯是電影公司力捧她的階段。墨西哥導演拍這部電影的時候還不到30歲,但駕馭故事的能力是足夠的,只可惜這個導演初出茅廬,影片最終成為了Nicole Kidman的個人秀。
而所有捧某個演員太過明顯的電影,我都會本能地抗拒。當然,喜歡看驚悚電影的觀眾還是可以看看The Others的。問題是我不太容易被嚇到,看The Sixth Sense那次算是絕無僅有,結尾的時候我記得我在電影院裡發出了一聲驚叫,而《小島驚魂》連嚇唬我都沒能做到,我是全程冷漠臉冷靜地看完本片的。
這個過程極其不爽,於是為了救急,我又去看了波蘭斯基1976年的作品《怪房客》。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電影《怪房客》海報
在這部電影當中,波蘭斯基還出任主演,他表演相當不錯。影片裡居然還看到了伊莎貝拉·阿佳妮。
法國女神們的優點在於她們從不在意自己是女神這回事兒,而在銀幕上忘記自己是女神,這才是好演員。
同樣是驚悚片,1976年的《怪房客》今天看來一點不悶。最可貴的是,影片怪得那麼樸實、真實、毫不做作。它在驚悚怪誕之外,還能讓人看到70年代巴黎的市井生活和年輕人的孤獨。《怪房客》基本算是彌補了The Others帶來的遺憾。
然後我又看了《索爾之子》,這是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要知道對於奧斯卡入圍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我都相當警惕,因為奧斯卡太政治了,最佳外語片通常是他們彰顯政治正確的舞臺,而不僅僅是表彰藝術的場合。
《索爾之子》海報
所以2015年的片子我拖到今天才看。觀影過程無比煎熬,從頭到尾我沒有一丁點的享受,而看了半小時後,我已經從忍耐變得焦躁了。
導演從第一個鏡頭開始,畫面大部分時間背景模糊,當然這樣處理是必要的,這樣就避免了過度渲染集中營裡隨處可見的屍體。但問題是即便虛掉了焦點,一具具屍體依然觸目驚心。你設想一下,兩個小時從頭到尾,每一幅畫面都是又模糊又清晰地充滿著死亡的氣息,不把人看瘋看煩那是不可能的。 我不明白導演要幹嘛。
我其實非常不介意看節奏緩慢、情節平淡的電影,我甚至越來越偏愛這種慢悠悠的藝術電影了。但是我不喜歡一個創作者只關注自己要表達的,觀眾反感什麼要什麼,他不僅不在意,反而會故意地背道而馳。
在《索爾之子》裡,導演以主角索爾的近乎冷漠的視角去展現集中營,的確是新穎的,但沒完沒了的毒氣室、萬人坑、屍體的畫面、短焦鏡頭,讓我煩躁無比。
主演叫蓋佐·羅赫裡格,我只搜到他是匈牙利的著名詩人。他在影片中的表演,除了結尾處展現了一個微笑的特寫之外👇
其餘全片他只呈現了一種狀態,那就是偏執和冷漠。
這也許是事實,但藝術不能100%地還原生活,你讓我兩個小時面對同一個表情,同一副面孔,我瘋了。
我想《索爾之子》也許有著巨大的觀影門檻,這個門檻就是二戰的慘痛歷史和觀影者巨大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也許我的共情能力只允許我看《鋼琴師》《辛德勒的名單》《我們的父輩》,但是幫助廣大的觀眾跨越一個個門檻,也是創作者的責任,而這一點導演是不合格的。或者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獨特的表達,而一部獨特的作品總會有人喜歡。
而我呢,看了兩部我不太喜歡的電影,發現也沒什麼。
這好比吃飯,一頓沒吃好,沒事兒。
插圖|文章配圖來自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豆瓣及網絡。
文字編輯獅|堯十四
▽
你這周看了什麼電影?
-本期配樂-
Joseph Akins - Little Arwen
Brad Jacobsen - My Heavenly Father Loves Me
Dario Marianelli - Dawn
音頻剪輯:董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