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諾貝爾不設立音樂獎的猜想?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獎。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看過他的自傳竟然驚奇的發現他沒有提及任何與音樂有關的東西,他的求學階段和研究階段甚至找不到音樂的影子。相比於音樂,他可能更愛文學,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並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這很有可能也是為什麼諾貝爾設立文學獎,不設立音樂獎的原因。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音樂主觀性強,文學主觀性就不強了嗎?音樂重在反映現實生活情感,而情感是極具有主觀性的。文學縱然也表現內心情感但其重點在於反映客觀現實,更有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社會生活的作用,也較為理性。可以這樣說:如果音樂變得理性了,那會有人聽嗎?或是這樣說:你有聽過理性的音樂嗎?我想音樂不可能理性吧!那麼感性的言論和理性的言論,你覺得哪個更靠譜?你問一個小學生,他都知道世界十大名著,而且很多都看過。我問過別人哪些是世界十大名曲,有的人說的是全是鋼琴曲,有的人說的是小提琴,有的人說的又是這些:「世界十大名曲分別是《藍色的多瑙河》、《晨曲》、《印度之歌》、《船歌》、《閒聊波爾卡》、《倫敦德裡小調》、《威尼斯狂歡節》、《羅馬之戀》、《義大利隨想曲》、《那不勒斯的塔蘭泰拉舞曲》」可以去問問身邊人,絕大多數對世界十大名著的了解比音樂多(學音樂的除外)諾貝爾文學獎裡唯一的音樂人
2016年文學獎頒發給了作家兼歌手鮑勃.迪倫,很多人都覺得意外,這是歷史性的一次,其實早在很多年前,他已被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了。
他曾這樣評價自己:「我覺得自己先是一個詩人,然後才是音樂家。我活得像詩人,死後也還是個詩人,在我看來,我寫的任何一首歌都不會過時,無論它們是關於什麼話題的,它們承載的是那些我永遠找不到答案的東西。
他對音樂最大貢獻是通過如詩歌般的歌詞,令歌詞的深刻寓意與音樂旋律成為同等重要的部分,用音樂的形式鼓舞和激勵人的思想,帶來了精神上的財富。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吧,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音樂人。
那些想成為音樂家的科學家們
雖然諾貝爾沒有設立音樂獎,但諾貝爾獎的眾多獲獎者們都酷愛音樂。愛因斯坦的媽媽能彈會唱,尤其喜歡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愛因斯坦的音樂啟蒙老師。從6歲上小學起,愛因斯坦就開始學習小提琴,他甚至曾經夢想成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員。後來,雖然放棄了這一美好的理想,但他總把小提琴帶在身邊,幾乎形影不離。在他的一生中,他擁有大約十把小提琴,所有小提琴都被暱稱為「莉娜」(Lina)。愛因斯坦經常強調音樂對他的重要性,他曾說過:「沒有音樂的生活對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在音樂中做我的白日夢。我從音樂的角度看生活……我在音樂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他經常表示,如果他不做科學家,他將成為一名音樂家。普朗克摯愛音樂,鋼琴和手風琴都彈得很好。據說,1874年在選擇大學專業時,普朗克就在音樂、語言文學(據說普朗克極富文學才能)和自然科學之間徘徊過。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同時還是一位音樂家,尤其擅長口琴表演。他為一支由免疫學家和腫瘤學家組成的名為「檢查點」(Checkpoints)的布魯斯樂隊演奏口琴。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喜歡彈奏吉他。馬丁的父親艾裡·查爾菲是大蕭條期間的一位吉他家,在馬丁12歲的時候便開始教他吉他,希望他學習古典吉他。馬丁同時還是作曲家。我想說:雖然諾貝爾沒有設立音樂獎,但音樂或多或少的有影響過每一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音樂愛好者。它可能不能改變你人生的方向,但它肯定能給你帶來點什麼。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