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歷經百年的發展,1895年創立至今,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依舊被視為各個領域最重要的榮譽之一,自上周起,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經濟學獎等獎項陸續揭曉。
從諾貝爾醫學獎率先公布,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三位科學家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其被分為兩個部分:宇宙學家吉姆·皮伯斯(James Peebles)分得一半,「系外行星」專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分享另外一半。
9日諾貝爾化學獎公布,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英國化學家M·斯坦利·威廷漢、以及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至此吉野彰也成為日本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計劃中,19年來的第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功保持平均一年一位諾貝爾的記錄。
時隔一年,因瑞典文學院醜聞而擱置的諾貝爾文學獎也再次回到大眾視野,村上春樹再一次成為陪跑,最終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隨著諾貝爾獎的陸續揭曉,數學家們或許感受到被拋棄的孤獨感,雖然他們的研究也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所以為什麼當初的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沒有設立數學獎呢?主要有以下猜測,除了沒有依據的情感猜測,還有以下幾方面的猜測:
其一,諾貝爾作為實業家和發明家,設立獎項的初衷在於獎勵對世界有益的「實用」發明或發現,而諾貝爾可能認為數學過於理論化,沒有太多的實際應用;其二,在諾貝爾所在的化學和物理研究領域中,他對於數學並不是太感興趣,數學的實際作用還沒有表現出來。此外,當時瑞典和挪威的國王奧斯卡二世已經設立了一個著名的數學貢獻獎,覺得沒必要再設置也實屬正常。
儘管諾貝爾沒有設立數學獎,但是也有不少數學家得到了諾貝爾獎,例如1979年,阿蘭·柯馬克因為創立計算機X射線斷層成像(CT)的數學理論,獲得諾貝爾醫學獎;1985年赫伯特·豪普曼合作發明X射線直接測定晶體結構的數學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94年,約翰·納什、萊因哈德·澤爾滕和約翰·豪爾紹尼三人,在「在非合作博弈均衡理論中開拓性的貢獻」而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可能會精通相近或不相近的領域,他們可能擁有數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等多重身份,但不可否認他們對於人類社會所作出的貢獻,正有他們的不懈努力,才有人類社會不斷的進步。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