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音樂領域,不乏優秀出眾的雙人組,有患難兄弟、有情深閨蜜、還有最佳CP.你很少能聽見他們真正的嗓音,但經由他們之手出品的音樂卻能夠讓你感受到渾然天成的默契。本期「抖腿周刊」為大家介紹現今樂壇幾對才華出眾的電音二人組「duo」,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說不定會讓你喜歡上他們的音樂!
還記得這首「派對國歌」嗎?在2011年夏天,它強勢席捲了整個歐美樂壇,清爽曲風+勁熱節奏的Electro House搭配Hip House的雙拼套餐,在歐美國家的風靡程度簡直堪比真正的國歌,強悍且持久的榜單表現,成為美國歷史總榜第五、澳大利亞歷史總榜第一的神級單曲。
由美國叔侄電音雙人組LMFAO帶來的電音大餐「Sorry for Party Rocking」成為10年代初舉足輕重的電音流行專輯。收穫兩首全球大熱單曲、登上超級碗中場秀與Madonna同臺獻唱,也為LMFAO短暫的生涯交出滿分答卷,在四五年組隊玩樂之後,2012年9月LMFAO叔侄倆宣布解散並各自發展,好像也只能偶爾看見叔叔Redfoo不經意的閃現。
大家最開始看到這個組合名字的時候可能會有些許陌生,其實組合前身是瑞典殿堂級三人組Swedish House Mafia。2013年,由於Steve Angello的離隊單飛,Axwell與Sebastian Ingrosso便聯手打造新組合,2014年,現在我們看到的Axwell Λ Ingrosso誕生了。
2014年的「Something New」開啟了新組合的序章,長達三年的單曲宣傳,每一首都是帶有些許Tropical清甜風味的Progressive House,兩個大叔在一起的化學效應比起各自發展甚至是「黑手黨」時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Dimitri Vegas & Like Mike
比利時王牌DJ組合是一對來自希臘的兄弟,Dimitri Thivaios和Michael Thivaios。兩兄弟從小就開始擔任夜場或電臺的DJ,也舉辦過小型巡迴演出,積累了名氣。2008年,兄弟倆得到了Axwell的注意,並邀請他倆參與自己作品的混音。終於在2010年,首次登上了Tomorrowland電音節的舞臺。
2011年,組合進入DJ Mag百大DJ排行榜,在2015年摘得冠軍,2014、2016、2017三年獲得第二。各類大氣磅礴的浩室曲風是D&M的拿手絕活,兄弟倆也在近年跟隨潮流製作Trap、Moombahton、Future Bass等曲風的音樂。
姐妹花組合Icona Pop同樣來自瑞典,Caroline Hjelt和Aino Jawo兩人在同一所音樂學校上學,在2009年的一次聚會中的機緣巧合組隊成軍徵戰樂壇。與洗茶Charli XCX合作的「I Love It」朗朗上口,簡單洗腦的旋律迅速席捲全球,在中國也是紅得一塌糊塗,順勢發行的專輯也收穫了不錯的成績。
雙胞胎姐妹花NERVO來自澳大利亞,姐妹在18歲與索尼籤約,開啟了兩人的音樂生涯。早期為他人創作歌曲為主,David Guetta劃時代意義的「When Love Takes Over」出自姐妹之手,還包括蔡依林的「舞娘」、「Mr.Q」同樣來自NERVO。2010年,NERVO正式公開帶來live演出,2012年起至今連續登上DJ Mag百大DJ榜,在2013年高居16名。目前,NERVO是目前收入最高的女子DJ組合。
這副新鮮的面孔直到去年才逐漸為人所熟知。iPhone X發布之初的一則廣告引用了Sofi Tukker的「Best Friend」,這首曲目也是與上一介紹組合NERVO聯袂打造。其實早在去年格萊美上,組合就憑藉「Drinkee」提名最佳舞曲錄製,這一次靠蘋果再次浮出水面。4月,首張專輯將要發行,對新人拭目以待!
英倫電子雙人組合Disclosure也是手足兄弟,Howard Lawrence和Guy Lawrence。生於英國,必定要沿襲當地的潮流,以UK garage與2-step garage為畫龍點睛的特色,以Deep House作為大架構。製作上乘的首專「Settle」成功吸引樂評人的注意,Pitchfork給出9.1的高分,並提名了英國水星獎。組合至今收穫三項格萊美提名,一半獨立一半流行的特色,讓Disclosure在兼顧商業的同時能夠帶來可能創作的可能性。
論這兩三年電音圈甚至流行樂壇雙人組合的紅火程度,菸鬼說自己排第二,那就沒人敢排第一。一首「#SELFIE」橫空出世帶了一波節奏,病毒式旋律與社交網絡的傳播性質讓菸鬼迅速獲得熱度。蟄伏一年後,Future Bass的入門歌曲之一「Roses」發行,便引發了一場菸鬼潮,到「Don't Let Me Down」已經積累了超高人氣,於是有了「Closer」的大爆發、「Paris」的傳承,和「Something Just Like This」迄今最後的輝煌。
法國是一個盛產電子樂的國度,Daft Punk則是法國電子樂不可忽略的瑰寶。1993年,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和Thomas Bangalter組建Daft Punk。早期的他們是不戴頭盔的,1999年開始,標誌性的科技化頭盔便再也沒有離開蠢朋克,並成為他們專屬的標誌。Dance-rock、Disco、French House是Daft Punk擅長的曲風,這樣的曲風在追求復古、內斂的現代樂壇,成了香餑餑。
上期周刊我們也有聊到Kanye West的說唱藝術與電子音樂結緣的故事,而他正是與Daft Punk結的緣。「Stronger」的完美初嘗到專輯「Yeezus」的高端操作,都離不開蠢朋克。
回歸主流樂壇,必定是要帶來上乘作品,於是Daft Punk就有了「Random Access Memories」。牽手Pharrell Williams炮製的「Get Lucky」成為席捲全球的大熱單曲,在2014年格萊美上,這張專輯還收穫包括「年度專輯」在內的五項大獎,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電子音樂界成就最高的藝人。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可以查看完整專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