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新、春……感受文字中的"年味"

2020-12-22 騰訊網

舊歲方逝,新春又至。春節是我國一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人們拜年、貼福、迎新春,家家團圓,共賀新春。每到春節,我們眼前、耳邊經常浮現著年、福、新、春、家、國這些文字。漢字是中國人的DNA,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透過這些經常出現的、標誌性的漢字,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年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說說這些文字。

年,在古代還有別的名字:歲、祀、載。《爾雅》中說,「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歲名。」

在唐堯與虞舜的時代,稱之為「載」,取萬物更始之意,《堯典》說「七十載」、《舜典》說「五載」,就是說七十年、五年。

夏朝稱「歲」,在古代,歲即歲星,就是指木星,歲星運行一次是一年,就是取歲星運行一次。

而商朝稱為「祀」,是取四時一終,即是說這是按照四時的祭祀來說的,四時祭祀一訖,便是一年了。

周朝則稱為「年」,也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名稱,是取穀物一熟。為什麼這麼說呢?年,在甲骨文的字形中,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穀物成熟,人背負著穀物,這就是甲骨文所描繪的場景。《穀梁傳》中說「五穀皆熟為有年也。」「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因此,年的本義就是指年成、穀物成熟。我們現在會說豐年,指五穀豐收,就是用的這個意思。而穀物是一歲一熟,到了周代,便開始把年作為紀歲之用了。

福,甲骨文字形是雙手捧著酒器、以酒敬奉神,本義就是福祐。在古代,富貴壽考等統稱為福。

我們常說「五福臨門」,這五福,分別是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壽,是指長壽;富,是指家財豐富;康寧,是說身體康健、沒有疾病的困擾;攸好德,是說性好美德、品德高尚;考終命,則是說順應自然天命、有始有終不夭折。

這五福,說壽命、說財富、說身體、說德行、說始終,寄寓了百姓的美好祝願,蘊含著從古至今千百年來不變的祈望。尤其在春節這樣的日子,送福、祝福就成了重要的事情。

中國有許多關於福的春聯,如「一元二氣三陽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梅呈五福 竹報三多」,等等,正是人們對福的情感體現。

新的本義,並不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新舊之新。事實上,據甲骨文字形來看,新是拿著斧子砍樹的樣子,也就是取木、伐薪之意。不過後來就被引申為「凡始基之稱」,即最初、新近、初次出現等意。

古人說「新」,有孔子「溫故而知新」(《論語》),新是新知識、新體會;有白居易「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錢塘湖春行》),「新燕」是春天剛剛從南歸來之後的燕子;有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總之,新是與舊、老相對的。

而新年也是如此。新年是新的開始,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辭舊迎新之後,萬物在春風裡抽芽生長,而我們也迎來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懷揣著新的希望、新的動力。

春,甲骨文字形是日照春陽,草木叢生,意味著春天。古人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因為萬物生長就在春天。春是萬物之始,萬象更新。這一點在古代文人詩詞中多有表達。如張衡有詩言「浩浩陽春發,楊柳何依依。百鳥自南歸,翱翔萃我枝。」寫春日楊柳發芽、百鳥自南而歸。庾信有《春望詩》:「春望上春臺,春窗四面開。落花何假拂,風吹會並來。」寫春望所見。

而春天逝去,文人墨客則又書寫下他們對春的留戀,即「送春詩」。劉禹錫送春,寫「春景去,此去何時回。」楊萬裡送春,寫「只餘三日便清和,盡放春歸莫恨他。落盡千花飛盡絮,留春肯住欲如何。」陸遊送春,寫「以我垂老境,送此將歸春。我固惜流年,春亦記陳人。」

春,還常與秋對舉。如春花秋月,用春之花、秋之月並舉,代指世間美好時光與景物,「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再如春華秋實,用春之花、秋之實,比喻文採各異或者說學有所成。

總之,春是美好的,是生機勃勃的,是充滿希望的。過完年,送去福,不要忘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用朱自清的話來說,就是「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何為「家」?家,甲骨文中上面是宀,下面是豕(豬),藉此來表示人所居住的地方。家,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指家庭,《周禮·小司徒》注中言「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就是說要有夫婦二人方能組成一個家庭。因此在古代,也有夫妻互稱為家的情況。

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家齊而後國治。自古以來許多名言諺語都蘊含著這一點,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首先從家事說起;「家和萬事興」,以家庭的和諧為萬事興盛的基礎。

正是因為如此,治家就顯得格外重要,古代流傳下了的諸多家風家訓家規,也正體現了古人對治家的重視。比如對勤儉的認識,《錢氏家訓》說「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認為把勤勞節儉當作根本,一定會豐衣足食;用忠實厚道傳承家業,就能夠源遠流長。《河東裴氏家訓》說「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都是點出了勤儉對治家的重要。這樣的認識和精神,代代相傳,澤被後人。

與家不可分的是國。國,就是指國家。《說文解字》說「國,邦也」,可見邦和國兩字都有國家這一義,但兩者還是有區別的。「邦」和「封」同源,最先用於國家這個意義。「國」最初只指諸侯在所分封的土地上築起的都城,「邦」則指諸侯以「國」為中心的整個封地。後來「國」的字義擴展,統稱所領轄的土地,才與「邦」的意義相當。戰國以後,「國」逐漸取代「邦」且產生了「國家」這個雙音詞,「邦」的國家這個意義就很少使用了。但今天我們還是可以從流傳下來的字詞中窺見一二,如邦交,其實最初是指古代諸侯國之間的交往,泛指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千秋家國夢,家與國,構成了古代士子文人的生活。尤其是國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子文人的最終目標在於治國、在於平天下,在於創造一個太平盛世、和諧家國。

翻開古代典籍,滿滿可見的是充斥在字裡行間的對國家的情感。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見他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甘於奉獻。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是對國家有益的,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因為個人的富貴榮辱和得失而去逃避和推卸責任,表達了他願為國獻身、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

春節春聯的橫批,常用四個字——「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可謂太平盛世。這折射出的是普通人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也折射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文化追求。

從春節中經常出現的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千百年來,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承載著人們對一年豐收的喜悅、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承載著對健康、富貴、長壽的祈求,承載著對吉祥如意、國泰民安的願景。從個人到家國,一一在其中閃現。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蒲騷吟壇】蒲風騷韻||春馨年味專集: 團年盛宴合家嘗 福在杯中流淌 螢屏歡唱滿庭芳 春在歌中蕩漾
    團年盛宴合家嘗,福在杯中流淌。    煙火點燃興旺,楹聯懸掛禎祥。螢屏歡唱滿庭芳,春在歌中蕩漾。 【黃鐘· 人月圓】除  夕碧空火樹銀花燦,到處彩燈懸。闔家團聚,溫馨繾綣,守望新年。    【么篇】喜開佳宴,興看春晚,酣醉無眠。
  • 窗花影裡、爆竹聲中——楹聯同題:年味·徐玉基主評
    5.侯秀欣  河北曲陽圍爐話歲新,從籠內糕甜、杯中酒美,醉品人間煙火味;踏雪知春近,貼門前福到、楹上聯紅,貪看天外炮竹花。簡評:圍爐、踏雪,交待了燕趙春節的特色環境。知味須有好心情,話歲新,知春近,貼切地寫出了人的精神狀態,為享受年味作了鋪墊。腰節四個分句,不論互對還是自對均很工整,是典型的四柱對。
  • 窗花影裡、爆竹聲中——楹聯同題:年味·入選作品 徐玉基主評
    尚桂鳳  黑龍江七臺河化凍梨,撒切糕,彩旗飛舞紅燈掛;貼對子,粘年畫,新釀醉吟好夢圓。 王家祥  天津南開連日書春,到處送聯,誰家年味飄來早;兼程抗疫,分居守歲,各地節情過得真。 章欽佩  浙江永康門貼福, 街掛燈 ,包餃蒸糕年到說恭喜;鵲登梅 ,燕裁柳 ,插青吃麵春來道吉祥。 劉志林  江西蓮花年在心中,年為節日傳千古;味關天下,味是鄉愁系萬家。
  • 民國元年春聯新味-中新網
    民國元年春聯新味 2017-01-26 10:04:24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 《翰林國粹詩社》112期同題 【年味】
    年味❖南惠萍狂歌勁舞醉開顏,兒女爭求壓歲錢。一路人山添喜慶,萬家燈火動愚牽。福通南北東西至,味品親朋姐妹穿。和美溫馨賞屏樂,不知不覺已明天。年味❖葉葉新頻聞爆竹聲傳耳,更喜家人聚錦筵。年味❖驪龍圍爐夜話暢無眠,子女爭求壓歲錢。貼福祈春更舊曆,殺雞敬祖備新鮮。燈籠對子祥和意,火樹銀花燦爛天。炮竹喧囂人快樂,開屏吉語鬧新年。年味❖王楚雄豬辭鼠至老娘歡,兒女爭求壓歲錢。
  • 【年·記憶】年味漸濃福漸近
    數九聲中殘冬盡,社鼓鏗鏘新春來。除夕,懷著滿滿鄉愁,回到生我養我的小村莊。剛進村,一群狗狗歡快地跑來,驕傲地搖著尾巴,圍著歸鄉的遊子打轉,一點也不見生,親熱得就像一家人。巷道的另一頭,村裡的大嬸大嫂們正在排練秧歌,鑼鼓聲夾雜著歡笑聲,鬧騰出濃濃的春意。
  • 「年味」小時候年是期盼,長大了年是忙亂
    小時候年是爸爸買回來的鞭炮年是媽媽縫的新襖年是爺爺的一壺酒年是奶奶的幾碟菜年是對聯上的春年是大門上的福年是夥伴們的樂年是親戚們的吃年是三十的煙火年是初一的磕頭-------小時候,年是期盼,年是快樂,年是團聚,
  • 21世紀"新四大年俗"出爐 新體驗讓"年味"更濃
    「新四大年俗」出爐集五福、雲拜年、搶紅包、全家遊入選「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大街小巷掛上福字時,年就要到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走親戚」「穿新衣」「吃大餐」已成常規項的今天,科技與傳統年俗結合催生的新年俗、新體驗讓「年味」更濃了。
  • 春節特稿 | 人間至味故鄉年
    辛丑春來早,節催遊子歸,故鄉萬般美,最憶是年味。
  • 「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暖心送福
    冬意融融,暖心送福。在本屆「海之春」新年文化季上,海澱區文旅局舉辦了一系列送福到家的新春特別演出活動,展現海澱區榮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在節慶文化中的豐厚成果和「暖心送福」的文化特送。點亮暖冬 翰墨送福「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紫禁城600年賀歲禮,濃濃宮味過大年
    大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並在紫禁城舉行盛大的祈福、賀歲慶典,從此,「賀歲慶新」成為宮裡過年的傳統。 600年紫禁城送給當下的賀歲禮,更是一份是潮玩新春的新年「宮」略。
  • 來工行 迎福氣 找回你記憶中的幸福年味
    故宮博物院攜手工商銀行推出了一款有味道的新年好禮——中華有福·年年有餘有福氣套裝。故宮·有福氣——祥瑞好物玩轉國潮,雙魚吐福鴻運當頭。創新幸福年味氣味盲盒,五款新年氣味驚喜登場。    第二重福氣:故宮福牌    以故宮博物院藏金如意為原型,取紫禁城年俗活動——御筆書福之妙意,如意祥雲上金筆書福,將故宮之福帶給您。一面金福,祝您百福具臻,一面「鴻」福,祝您鴻運當頭。    第三重福氣:「幸福年味」氣味盲盒    有福氣香爐,正面福字,源自康熙所提「天下第一幅」,周圍魚戲蓮間。
  • 連續11年!高明手寫對聯讓年更有味
    送福:送出對聯1000多副1月4日,主題為「守育人初心,傳志願力量」的高明區教育系統第二屆志願服務日活動在荷城廣場舉行。區文化中心志願服務隊作為一支老牌志願服務區力量,提前邀請了一批本土書法名家來為市民撰寫新春對聯。
  • 【高行詩社】文藝刊詩書畫《年味》合輯•2021-第010期(總60期)
    年味韓俊清歲晚東風又是春,陽和臘月慰黎民。商家店裡歡欣客,早市燈前次第詢。戶戶名聯詩語寫,人人冠帶錦袍新。屠蘇備足銀杯滿,爆竹除魔去疫真。年味張心愉結彩生花燈亮起,窗扉几案透春晴。年味李竹蘭歲末宅家年味品,春風得雨伴梅舒。團圓未覺時間逝,對酒頻將妙語儲。一醉夢疑身是蝶,三更醒罷子非魚。扶牛憶昔常欣慰,豈嘆豪情不復初。年味趙建新圓臺擺在客廳中,好友親朋喜樂融。
  • 新年「康是福」 美好生活就是這個「味」
    新桃換舊符的更替,溢出濃濃的年味;辭舊迎新的時刻,更能勾起對昨天的懷念和明天的祝福。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新春佳節,「年」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很多內涵,從過去的「貼春聯、包餃子」,到如今的「集五福、吃素食」,年味的變遷反映了人們生活的變化和觀念的更迭,同時也折射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作為傳統節日,春節本質上是一種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潑墨迎「新」福萬家 揮毫接「春」安礦山
    為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鼓勵礦山職工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礦山2021年的安全生產工作中,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1月15日,市總工會、凡口礦工會在文體中心開展「我們的節日——送幸福到萬家、送平安進班組」迎新送「福」活動↓↓↓活動邀請了6位韶關市書法家,現場舞文弄墨,揮毫潑墨,
  • 依霖|我們一起造「年味」
    希望爸爸媽媽不要那麼忙,那麼辛苦新年想要好多好多的糖果爸爸媽媽不要兇我,好好跟我說好朋友快快樂樂的小小的便籤紙、手工紙、「許願瓶」中畫上我們的新年新願望,願新的一年越來越好,願望都能實現。叔叔阿姨紛紛許下了最真摯的祝福依霖第六屆中國傳統文化節——「生肖送福 牛氣滿滿」中國年主題迎新活動自元旦啟動,孩子們在主題活動中了解十二生肖,感知傳說和文化習俗,描畫福字,學跳律動,還和老師們一起張燈結彩,慢慢讓依霖角角落落彰顯年味,在依霖大家庭「一家子」有條不紊的推進中,中國年的環境逐漸凸顯。
  • 年味|逛廟會、拜菩薩、吃齋飯,祈福許願好運連連
    多少次過年,總是忙於好吃好玩,疲於應酬,卻忘了還有許多年俗年味來不及認真整理記錄,其中大年初一到野外去踏青尋春,在廟宇裡拜菩薩、吃齋飯就是一個值得記住的習俗。在新年,家家戶戶都會給家人和親朋好友送上祝福,春節祈福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
  • 悄悄地,年味來了
    農曆臘月初二是李村大集,現在就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來感受一下濃濃的年味兒吧!「香氣十足的小磨香油、新鮮的蔬菜水果、時尚的棉衣、香脆的乾果……」寒冬的早晨,李村大集的商販們用吆喝聲驅散冬日的嚴寒。當天上午記者在李村大集看到,此時的大集已是一片紅火,紅豔豔的對聯、金閃閃的福貼佔據了整個集市最顯眼的位置,商販們拼命吆喝推銷自家的貨物,來趕大集的市民們則忙著貨比三家,買回最物美價廉的貨物。
  • 康建和:年味
    市場的年貨豐富了春節的餐桌嫋嫋炊煙是爸媽的呼喚兒女歡快的笑聲是爸媽忙碌的身影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