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王龍 攝
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王龍 攝
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記者 鍾旖)重慶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25日舉行建館90周年慶。
重慶自然博物館由北碚金華路館區和北碚文星灣館區兩大片區組成,總用地面積近246畝,總建築面積36000餘平方米,是全國具有較大規模的自然博物館,其前身為中國西部科學院。
1930年春,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在北碚創辦了「峽區博物館」;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中國西部科學院」,並將峽區博物館併入,成為該院的公共博物館;抗戰期間,由中國西部科學院聯絡內遷至北碚的十餘家著名學術機關,共同組建了中國西部博物館,該館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年份較早、學科較全、規模較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後,歷經「西南人民科學館」「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自然部」演變,成為現如今的重慶自然博物館。
圖為「科學魂強國夢——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歷史陳列」展覽引眾人參觀。 王龍 攝
當天,「科學魂強國夢——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歷史陳列」展覽開幕儀式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文星灣館區)舉行。該陳列展覽以「惠宇樓的故事」「關注民眾教育」「戰時學術中心」「新時代的輝煌」四個單元,以文圖解說、標本呈現等方式展示了中國西部早期科技發展史、科學普及發展史及抗戰內遷科技史。
九十年櫛風沐雨。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介紹了該館數十年來取得的成果。他說,重慶自然博物的收藏工作始於上世紀20年代,已從最初的1200件到現在的十餘萬件。藏品數量增加的同時,藏品品類不斷豐富,現館內擁有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礦物、巖石、礦產、土壤等八大類別藏品,其中以中生代古脊椎動物化石、西部地區珍稀動植物標本最具特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藏品體系。館藏的大型恐龍化石的種類和數量居全國同類博物館之首,是世界上收藏侏羅紀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其中的「上遊永川龍」「多棘沱江龍」「江北重慶龍」等恐龍化石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批中國恐龍。
歐陽輝說,該館積極推進文旅融合,持續培育有鮮明博物館文化特色印記的科普、研學及文創產品,綜合效益明顯提升;年度觀眾接待量、科研項目保有量、論文發表數量、展教活動開發量都不斷進步。以2015年11月建成開放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金華路館區)為例,5年來,新館累計接待觀眾900餘萬人次,開展各類科普教育活動500餘場次,免費講解3萬餘場次。
當天,為銘記重慶自然博物館創始人盧作孚、翁文灝「科學救國」的拳拳熱忱,重慶自然博物館揭幕了盧作孚、翁文灝塑像;重慶自然博物館成立第一屆理事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擔任第一任理事長。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