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人類精子庫主任李福平表示,截至2019年底,該單位累計篩查捐精志願者5370人,合格納入957人,合格率低於20%。
四川省的捐精群體以大學生為主,但目前精子的供給十分緊張。目前,四川省人類精子庫正在提高捐精福利,包括向成功捐獻的志願者發放最高5000元的補貼、免費冷凍自體精液30年、四川省內報銷往返動車車票等。
5000元!聽著就很吸引是不是?反正就生孩子用一兩次,其他時候,與其白費掉,不如換一筆小外快?估計有不少人看到這則新聞後會這麼想。
但是,想深一層,既然條件這麼優厚,為什麼捐精志願者合格率會這麼低,精子還會供不應求呢?
事實上,隨著冷凍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日趨完善,人類精子庫提供的冷凍精源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然而,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精子庫都頻頻出現供精者合格率低,精源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
下面我們來解讀一下精子庫精子供不應求的幾個主要原因。
據悉,捐精志願者需要符合的條件有:22~45周歲、高中以上學歷、身高1.65m以上、近視600度以下等。第一次到訪需攜帶身份證、學歷證明並禁慾3~7天。每位志願者只能向同一精子庫捐獻一次,捐獻的精子最多只能供5個家庭使用。
這個條件看似很寬鬆,實際上還包含了很多隱藏條件:必須是中國籍、中國裔公民,混血兒都不行。而年齡上,相比起國外,他們捐精者的年齡是18~40歲。從生理上說,18歲最合適,年齡越大,染色體越不穩定,遺傳物質發生變化的機會越多,出生缺陷越多。而三、四十歲的男性雖然也符合條件,但其實生理條件幾乎都無法合乎要求,而且已經過了需要賺補貼的年紀,所以年輕大學生才是主力軍。
其實,22歲這個下限是根據我國結婚年齡來定的。但是,22歲正好讀大四,他們要考研、找工作,比較忙,有的找了外地的工作,不能回來複查,完成整個過程,之前捐過的精子也不能用了。所以,這個年齡下限有不合理之處,也是限制精源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普通人,精液濃度每毫升2000萬以下才是病理標準,才會難以受孕,導致不育。
而在精子庫,除了要求捐精者體檢、抽血檢驗無異常以外,精液濃度還必須達到每毫升6000萬個以上。單就這個條件,就會刷下不少志願者,工作人員還經常要對「落選者」解釋:不合格不是你有問題,而是我們要求太高。這樣下來,總及格率只有20%左右。
上面說道,四川省精子庫會向成功捐獻的志願者發放最高5000元的補貼。這裡需要注意,不是捐一次就有5000元,「最高」5000元。
一般來說,如果體檢、精液質量合格,才會正式進入捐精程序。整個過程總共需要捐約10次,半年後還要回去做愛滋病抗體檢測,需要來來回回精子庫數十趟。也就是說,捐了10次以後,總共最多能拿5000元。
這樣算下來,合格者平均每捐一次能拿500元左右的補貼,這個錢並不算多,還不如做家教,而且過程繁複,降低了部分學生的捐精意願。不過這也說明,捐精者的確是抱著愛心助人的心態來的。
這是很多人對捐精的擔憂。
我國規定,一個人捐的精子,最多只能供5個家庭使用,這在世界上是最低的比例。科學研究表明,在一個80萬人的社區,一個供精者生25個孩子都是安全的,所以其他國家的比例一般是1:10左右,美國是1:25,香港不足一千萬人口是1:10。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孩子們相遇相識的機會只有數億分之一,而結婚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研究發現,捐精志願者大部分為大學生,達8成以上,而社會人員的精液常規檢測中,精子濃度、活動率都明顯低於在校學生。
分析原因,可能與社會人員流動性大,生活習慣不規律,性經歷相對頻繁,禁慾時間不足等有關。另外,不少社會人員不能堅持完成捐獻流程,主要是因為:①部分志願者僅僅希望免費檢查一下精液質量和身體情況,並不是真正想捐精;②得知捐獻流程比較複雜後,認為太耽誤時間;③擔心個人信息洩露或後代發生近親結婚。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大學畢業後,我們不論身體素質,還是生活作息習慣,都要比讀書時差得多,工作、生活、時間無疑都是把「殺精刀」。
如果你已經混社會很久了,還是不要太指望能靠捐精賺外快了,拿不到補貼事小,拖數據後腿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