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託爾金是個重視友誼的人,無論是他作品裡的山姆和弗羅多,還是現實中他參與的社團:T.C.、B.S.、T.C.B.S.、吉光片羽社(跡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熱衷社交,實際上人多的場合會使他感覺不自在,身處同一個團體中,他會區分最親密的朋友和次要的朋友,甚至無足稱道,C.S.劉易斯也做過同樣的區分。他會為不合言行的昔日朋友而失望,在熱鬧人群中越發孤單,對劉易斯在宗教信仰上的分歧也有疏離,社團的壯大熱鬧遠不如哪怕小圈子而保有高質量的交流重要。有觀點說伊迪絲教育程度不高,近乎文盲,而作為牛津大學的教授,差距太大,伊迪絲必然無法融入託爾金的日常交流圈,更無法打入教授太太們的社交圈,託爾金很難和她有深度的交流,對她的感情維持更多是出於補償和責任,就差說他並非出於真愛了。人們都在說溫莎公爵為辛普森夫人放棄了王位,但又有誰想過辛普森夫人為他又放棄了什麼?局外人喜歡談論不般配的愛情,畢竟有話題性,但般配不般配唯有當事人體察到其中甜蜜苦澀,況且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深情。我無意比較友情和愛情誰更重要,但對託爾金來說,那些所謂的圈子和人脈並不堅定,在普通人看來多麼厲害的學術大佬如果不符合託爾金的認知他下一刻就可以疏離Say goodby,只是吃瓜群眾高估了他們的重要性。流水的友人與社團,鐵打的伊迪絲是The One~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在託爾金的父母雙雙故去之後,母親把他們兄弟倆託付給弗朗西斯神父作為監護人。弗朗西斯神父為他們尋得了教會資助人福克納夫人的住處,寄宿於此的託爾金由此結識伊迪絲。同樣是孤兒,接受過數年音樂學校教育的伊迪絲悶悶不樂,在福克納夫人這裡,伊迪絲無法自由施展興趣和所愛,只是作為夫人宴會之餘的音樂助興的透明工具人罷了,她無法選擇彈奏自己喜歡的音樂。同命相憐的託爾金和伊迪絲很快相識並陷入戀愛,她為他偷偷從廚房帶食物、用他們所知的密語暗號傳信並約會、一起喝茶。在爭取牛津大學獎學金的考試之前,他們一起做了一件浪漫又看起來冒險的事:託爾金像往常一樣遠足騎行至利基山,伊迪絲對外說要去看表姐,他們分開單獨騎行,實際上卻在約定的利基山會合,約會之後再分開騎行返回,這樣就沒有人知道。但頻繁的約會終究會出現一絲漏洞,弗朗西斯神父怕影響到他的牛津入學考試,而且他也沒有取得牛津大學的獎學金,於是他出手制止:在託爾金未滿21歲之前,沒有神父允許,他們不能相見,而且也不能通信。伊迪絲後來搬走了,在杳無音信的時間裡,缺乏信心使她的感情出現了搖擺,她甚至和一個朋友的遠親訂了婚。1912年聖誕節,託爾金正在牛津讀大二,他的生日很快就到了,這也意味著他馬上要21歲,意味著他馬上就可以見伊迪絲,度日如年的日子終於要到頭了,你可以想像到他按耐不住的興奮。託爾金為此寫過一部劇《獵犬、廚師和婦女參政》,他在裡面扮演一個偵探,尋找一個有若干附加條件在21歲才可以自由結婚的寄居人下的貧窮女主角,不用猜了,這是妥妥把他們倆代入了劇中。自從被迫分開以後,他的感情從未改變,伊迪絲依然是他的心心念。1月3日午夜,託爾金終於邁入21歲,他坐在床上急切的開始寫信,主題簡單粗暴:感情依舊,希望娶伊迪絲。天亮後託爾金把信寄出,沒幾天伊迪絲的回信到了,得知已訂婚的伊迪絲,雖然假期餘額不多,但託爾金很快就坐火車奔了過去,經過溝通,伊迪絲放棄婚約,選擇了託爾金。他們暫時為雙方的關係保密等待託爾金前途明朗時再行公開,唯獨將雙方的選擇告知了弗朗西斯神父。假期結束,託爾金滿心歡喜的重回牛津,即使T.C.B.S.的密友,託爾金也守口如瓶。伊迪絲也因為選擇託爾金及其宗教信仰被自己的叔叔掃地出門(伊迪絲的叔叔相當不看好託爾金的前途和不喜歡他的宗教信仰),她搬到了沃裡克和表姐同住,幸運的是房間裡面還有一架鋼琴,而且現在的地方離託爾金更近了,3年之後他們結婚。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正值一戰,託爾金沒有選擇像他的同齡人一樣推遲學業毫不猶豫的參軍,他希望有一個好的未來事業以迎娶伊迪絲所以延遲入伍先完成學業,他既然選擇了伊迪絲那麼她就是他的優先,對伊迪絲他從不猶豫。
託爾金離世前一年的家信
終其一生,託爾金對伊迪絲的熱情從未消減,晚年他們搬到伯恩茅斯,只是因為這裡的房子伊迪絲不需要爬樓梯。所以那些牛津圈的教授和太太們的沙龍場又算得了什麼呢?難道愛因斯坦會在意和波爾的社交圈子搞不搞的好凱恩斯會在意和哈耶克的關係和不和諧?沒有排除他們惺惺相惜的可能,更別說上升到愛情這種無關話題了,只有不知真情可貴的傻瓜才會津津樂道於感情的價碼。
貝倫與露西恩
1971年冬伊迪絲逝世,託爾金在她的墓碑上刻下露西恩;1973年秋,託爾金追隨離去,家人在他的墓碑上又刻下貝倫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