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的粉絲互動率與更精準的營銷效果,小眾KOL營銷已成為許多美妝品牌商的新選擇。
▶ 正 文 ◀
隨著KOL營銷如日中天,越來越多品牌開始認識到,KOL的高人氣不一定能完全等同於商業價值。小眾KOL開始進入品牌商們的選擇範圍。
固然,品牌選擇跟小眾KOL合作,性價比是一方面,但更高的粉絲互動率與更精準的營銷效果恐怕才是品牌商所看重的。在Tribe Dynamics一次針對 15 位新興時尚KOL的調查中,所有接受調研的KOL關注者都低於 30 萬,多數人不到 20 萬,但是 Tribe Dynamics 發現他們與關注者的互動率是資料庫中KOL平均比率的 4 倍。他們的共同點是,與關注者互動更多,更有熱情——往往高於那些訂閱數量超過 50 萬的大眾時尚KOL。
△品牌應當關注的 15 位新興小眾KOL | 圖片來源:Preen.me
因此,相對於選擇大牌明星來代言,很多美妝品牌更青睞從這類小眾KOL身上尋求流量突破口。這些小眾KOL不像明星一樣粉絲分布廣泛,而是能在某一特定領域影響受眾,從而匯聚大量具有相似需求的粉絲,而這些粉絲正是品牌商所需要的。
在國外,選擇小眾KOL實現長尾效應的最大收益,早已成為業界共識。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近些年玩得比較「溜」的國外美妝品牌。
1,巴黎歐萊雅:美妝小分隊
2016年,巴黎歐萊雅英國籤下英國五位美妝博主,組成「Beauty Squad」。2017年,這支美妝小分隊又新增三名成員,擴展到八人。
這幾位美妝博主,都不是Instagram上的流量大V,最初選擇的五位美妝博主EmilyCanham、Kaushal Modha、Patricia Bright、Ruth Crilly 和Victoria Magrath,彼時共有大約550萬粉絲。
這八位KOL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例如Crilly專注於皮膚護理,Canham是美妝專家,而Bright是護膚、美妝、美發領域的意見領袖。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八位美妝博主都與巴黎歐萊雅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但是巴黎歐萊雅並沒有對她們進行約束,她們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內容中提及或者評論其他品牌,發表自己對不同品牌的評價,以此來確保她們內容的客觀性,避免給粉絲留下「她們就是巴黎歐萊雅的一個傳聲筒」的負面印象。
對「美妝小分隊」的營銷成績,歐萊雅英國總經理Andrien Koskas表示相當滿意:「有時候我們會在社交媒體上做一些產品推廣,KOL會告訴自己的粉絲促銷信息,並給她們折扣代碼,鼓勵她們購買。通過追蹤這些代碼,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銷量在增長。這些推廣活動的效果非常直接。」
△巴黎歐萊雅的美妝小分隊,每人各自針對一個品類 | 圖片來源 搜狐
2,雅詩蘭黛:讓美妝博主運營官方號
雅詩蘭黛可謂是使用小眾KOL的先行者。2012年2月,時值雅詩蘭黛新產品的宣傳期,雅詩蘭黛大膽啟用美妝博主Emily Schuman,讓她接管官方Instagram帳號。
這在國外營銷屆中被稱為Instagram Takeover :在一段時間裡把你的社交媒體帳號交給「第三者」。可以是粉絲、行業意見領袖、網絡紅人、藝術家、或者某個公司員工。
這種潤物細無聲、毫無矯飾意味的方式俘獲了大批對美妝相當關注的消費人群,而雅詩蘭黛的新產品則在Emily的美妝視頻和狀態更新中不露痕跡地進入消費者視線。
△美妝博主Emily Schuman | 圖片來源 雅詩蘭黛官網
3,封面女孩(covergirl):籤約男性美妝博主
2016年10月,寶潔旗下美妝品牌Covergirl公布了首個男性美妝代言人——美國17歲美少年James Charles。
Covergirl的全新突破是想讓更多男生接受化妝這件事情,而James一直希望能夠打破美妝在男女生中間的界限。
James Charles以製作個人美妝視頻聞名,在Instagram擁有64.3萬粉絲。主打年輕路線的covergirl正是看中了他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不僅僅女孩被James圈粉,也有越來越多的男孩子因為James入了美妝的「坑」。
△美妝屆首位男性代言人James Charles | 圖片來源 Instagram
可以看出,很多成熟的美妝品牌與KOL合作的形式,並不是簡單粗放式的合作,而是有針對性地利用不同層級、不同風格的KOL在不同圈層的影響力來制定自己的KOL營銷策略。
比如美妝小分隊的出現,成功地觸達了她們背後所代表的細分消費群體;而這些風格各異的美妝博主,也很好地展現了巴黎歐萊雅所倡導的多元化。雅詩蘭黛大膽啟動美妝博主運營其ins官方號,代表了一種品牌與消費者雙向溝通的努力。
與大V網紅相比,品牌與小眾KOL之間的合作深度和渠道會更廣,也更顯「親切」。通過這種合作,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者營銷也顯得更加透明,有利於品牌與消費者間迅速建立起信任的關係。
時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火了。眾所周知,這些短視頻分享平臺是最容易產生網紅的——其流量得益於內容,所以優質內容的主要提供者成了網紅,而其中大部分處在長尾位置的就是小眾網紅(KOL)。抖音營銷、快手營銷儼然已成為營銷屆的一大熱門話題,但是很多美妝品牌並沒有利用好,或者說,利用得並不成功(見聚美麗2018年5月6日報導《抖音火了,化妝品品牌卻沒把它利用好》)。
不可否認,目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存在著巨大的藍海市場空間,等待著國內美妝品牌商們去挖掘,而其中的小眾KOL無疑是品牌商營銷過程中應該集中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