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最早的時候起源於宋代,在這一天,不管是皇家權貴,還是普通的百姓家庭,都會熬上一鍋臘八粥,全家人坐在一起喝粥。
臘八粥不僅僅做來自己喝,還用來祭祀祖先,並且饋贈親朋好友。
因此在一些地方過臘八節的時候,小孩子就會去親戚鄰居家串門,去嘗一下哪家的臘八粥好喝,人們也會根據臘八粥的好吃程度來評價家庭主婦的能力,因此很多的家庭都把臘八粥做的很少喝。
我國地大物博,因此很多地方做臘八粥的材料也不一樣,但是基本上都會有小米、大米、紅棗。紅棗也是很多地方臘八粥裡面必不可少的東西。當然臘八粥的製作,裡面會放上一些補身體的雜糧和乾果,在北方的寒冷天氣,喝上一碗精心製作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是一件讓人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清朝的時候,滿族的皇室非常的重視臘八節,由於臘八節和佛教文化有一定的關聯,對於重視佛教的滿族人來說,臘八節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節日,因此他們過臘八節是按照國禮的標準來過的。
每年的臘八節都要由內務府的人專門辦理,在雍和宮面有一口專門煮臘八粥的鍋,這口鍋的直徑有兩米長,深度也有一點五米深,是一口很大的鍋,這口鍋每年要煮六鍋的臘八粥。
從臘月初一開始,臘八粥的材料包括糧食,火柴,配料等開始準備,他們的臘八粥裡面會放一些奶油,肉丁還有很多的乾果。這些東西在臘月初五的晚上要全部備好,可能大家覺得臘八粥的東西用不多少,根據史料記載,雍和宮裡面煮的臘八粥一鍋要用小米十二石,一百斤的雜糧,一百斤的乾果,一萬斤的乾柴。
到臘月初六的時候,皇帝就會派遣大臣和內務府總管一起去監督臘八粥的材料,初七的晚上,大臣們會命令生火開始煮粥,這一天是非常辛苦的,因為大臣要一直監督到臘月八日的凌晨,並且粥要全部的熬好,到了天亮的時候,開始把這些粥出鍋。
一共六鍋臘八粥,第一鍋的臘八粥要給祭拜用,第二鍋的臘八粥是用來給皇帝和皇后及皇宮裡面的人食用的,第三鍋臘八粥給王公大臣們及和尚們,第四臘八粥會裝進容器內,快馬加鞭的送到全國各地的封疆大吏那裡,顯示皇帝的恩德,第五鍋是給雍和宮裡面幫忙的和尚們,最後一鍋臘八粥就是百姓們所等的,因為這鍋臘八粥是專門分給百姓們食用的,因此這一天也是非常的熱鬧。
雖然清朝皇室弄得臘八粥選材和做法都是御廚弄得,但是做出來的臘八粥一點也不好吃,因為禮節的需要,在北方這麼冷的天氣裡面,臘八粥很容易就涼了。
北方的朋友們應該深有體會,在寒冷的天氣裡面喝上一碗涼涼的臘八粥,那真是一點都不想喝。更別說那些裝起來送往全國各地的臘八粥了,估計偏遠一點的地方到了就餿掉了,不過皇家的臘八節講究的是莊重和儀式,臘八粥涼不涼,好不好吃已經不重要了。
【參考資料:《光緒順天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