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作品:老北京的臘八粥

2021-02-27 舊事不滄桑


臘八粥

祁建

 

《紅樓夢》第十九回中,賈寶玉向林黛玉講臘八粥,說林子洞裡的耗子精要熬臘八粥,山下廟裡果米最多,「米豆最多,果品卻只有王樣,一是紅豆,二是慄子,三是落花生,四是菱角,五是香芋。」講的實在幽默有趣。在過去.老北京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說:「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等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要吃臘八粥,這個民俗在我國已經流傳很久。在春節來臨之前,第一個小節便是舊曆年的臘月初八,按俗稱叫做「臘八」。因為「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每逢此時,一股久違了的香甜也會縈繞在唇齒之間。沈從文在《臘八粥》一文中這樣描寫孩子喝臘八粥的場景:「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鍋中的慄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幹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糖若多了,它會起鍋巴……」沈從文筆下天真爛漫的孩子高高興興喝臘八粥的樣子,躍然紙上。


在歷史上,每年的臘日天子們都要向天祈福,「臘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日敲鼓驅疫,迎接新春的儀式和情景。「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唐書歷志》、《帝京歲時紀勝》、《燕京歲時記》等,均曰「十二月初八為臘日。風俗通雲,臘者所以迎刑送德也,大旱至常恐陰勝,故以戍日臘戍者溫氣也, 臘日殺雞以謝邢德,雄著門,雌著戶以和陰陽調寒配水節風雨也。」禮傳夏曰「嘉平殷曰詁祀周曰,大臘漢為臘,臘者獵也言毋獵取獸以祭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元朝《燕都遊覽志》中提及「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之,品多者為勝。」《明宮史》記載「初八日,吃臘八粥。先期數日,將紅棗錘破泡湯,至初八日,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慄子、菱米煮粥……舉家食粥,或亦互相饋送,誇精美也。」《燕京歲時記》也記載「雍和宮喇嘛,於初八日夜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臘八佛曉出鍋,第一鍋粥要獻佛,第二鍋粥要進獻給皇帝,接著第三鍋粥賞賜大臣,第四鍋粥敬奉施主,第五鍋粥賑濟貧民,第六鍋粥是寺內僧眾自食……寺廟舍粥為造福信眾,為百姓祈福。


臘八節怎麼來的呢?又為什麼要吃臘八粥呢?臘八節始於佛家,是佛教的節日,食臘八粥也就從佛門漸漸傳到了民間。相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走遍了名山大川,有一天他走到一條河邊,由於太累了,暈倒在地,恰巧此時有一個牧羊女路過,將採集的野果與攜帶的黍米用柴火熬成稀粥,餵給釋迦摩尼,釋迦摩尼喝了粥之後漸漸甦醒,頓覺精神煥發,在菩提樹下盤腿打坐沉思,於十二月八日這天得到成佛。這就是牧女獻乳糜的故事。


這以後,每年的臘月初八,佛門眾僧誦經,煮食黍米以紀念釋迦摩尼的成道之日,眾僧這天必食臘八粥,同時這一天寺廟要支起大鍋,燒煮臘八粥,施捨貧民。一般從臘月初八起,到十二月底止,每天清晨舍粥。所以每當進入臘月,天還未亮,人們便冒著晨寒,聚集於寺廟大門前,等著著舍粥。天色還未放亮,就已人聲鼎沸,人頭顫動,長長的隊伍井然有序,遠遠望去就好似長龍。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於是,臘八粥不但流行於寺廟,也盛行於民間。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名山大寺,還是深山古剎,不論宮廷大內,還是尋常百姓,都要做臘八粥、施臘八粥、喝臘八粥。到了清朝時,這種風俗更加盛行。


小時候,每到臘八這天,常會聽到老輩們說起臘八節的另外一個傳說,和明太祖朱元璋有關係。據說,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度日,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牽牛走過一座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摔斷了。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朱元璋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清朝詩人吳曼雲有一首詩《臘八粥》,描寫了當年的情景。「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八寶美調和,五味香燦入。僧尼多好事,踵事增華飾。吾家住南城,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塞街衢。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悵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言我無得。此情親見之,令我心悽惻……」光緒皇帝也有一首《臘八粥》「一陽初復中大呂,谷慄為粥和豆煮,應節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賞佳品達妙門,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生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在上個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積貧積弱,導致中國底層的老百姓,在寒冷的冬季,連粥都難以餬口,這一天是今天的年輕人是難以體會的。那時候物資匱乏,一年四季,孩子總處於渴望美食的憧憬中。臘八這天,臘八粥是多麼美妙可口的食物啊!小米、大豆、紅棗、花生、瘦肉和肥肉……各種雜糧、肉類和佐料匯合熬成粥狀,聞之香甜,吃之可口。


隨著佛教的傳播和舍粥習俗的沿襲,取香谷和果實等熬製臘八粥的習俗漸漸流傳到民間,成為人民大眾的食俗,沿襲至今。人們利用自己收成的穀物和乾果煮成臘八粥,除了佛門的傳承意義之外,人們還傾注了自己慶祝一年以來的辛勤勞動和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的希望。這種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內涵和外延也越來越豐富,臘八粥的演進過程也同樣如此,到了清朝臘八粥又稱「五味粥」、「七寶粥」、「八寶粥」等,從名稱便可見豐富的內涵。老北京,多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還有用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等,還有白糖、紅糖、葡萄,以點綴,還有紅棗、果仁、蜜餞、桂花等,不僅色香味俱佳,還帶來了無窮樂趣。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


冰心在散文《臘八粥》中說:「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成的。乾果裡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慄子、花生、葡萄乾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我的母親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農曆臘八!那時我已有了自己的家,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乾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


臘八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大人小孩吃臘八粥,即使出門在外,臘八這天也要趕回家吃臘八粥,哪怕是抱在懷中的襁褓中的寶寶,也要一起吃臘八粥,所以臘八粥也被稱之為「口數粥」。梁實秋在《粥》中說,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給親友,東一碗來,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舉。

食之前,要需先祭神,然後全家食用,所以臘八粥也是闢瘟氣,雜豆渣食之能免罪過。舊時人,不理解臘八粥的營養所致。

由於各地的土產不一樣,各地的臘八粥呈現出「北甜南鹹」,北方喜歡赤豆、紅棗、桂圓、核桃等煮粥,南方則用花生、白果、慄子、蠶豆、青菜、肉丁、魚丁、雞丁等製成鹹味的臘八粥,有的還在粥裡摻少量的桂皮和茴香。


     在臘八這一天,大家除了要喝臘八粥外,還有臘八蒜,臘八菜、臘八糕、臘八豆腐、臘八面……其實,喝臘八粥的意義,除了有佛家的意義,還有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合作、營養、淡泊、方便、感恩、歡喜、結緣等意義。王蒙在《我愛喝稀粥》中寫道:「每年農曆臘月初八北方農村普遍熬製的「臘八粥」,竊以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


     如今時過境遷,「臘八粥」已不再是孩子們垂涎的美食了,桂圓、蓮子、枸杞、蜜餞等十分講究,但吃來卻總感到少了幾樣味道……當我在紛繁俗塵的生活中一身疲憊時,多麼想沐浴在兒時那溫暖的目光裡再吃一碗「臘八粥」。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仿佛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愛的胖娃娃。八寶粥透著一絲滑爽,仿佛在低低地淺唱,誘人的紅棗是香甜美味……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似乎只是眨眼之間,曾經以為會是多麼幸福的明天,擺在眼前時也不過如此,原來,幸福只是一種感覺。


     我童年是和父母在東北一個小村莊度過,那極端的政治環境和貧困的年代,物質普遍不太豐富,臘八粥便是一個美好的記憶。臘月初七晚上,我圍在父親身邊觀察著,所謂的粥,就是最簡單的白米粥,父親將紅豆、赤豆之類的輔料用溫水泡上……那年代過來人都知道,那時的大米得經過好一陣挑揀,慢慢挑去裡面的砂子、石子,洗淨,才會上鍋。但是這種簡單,卻是能見出寒苦度日的功力。


    臘八的一大早雞,還不叫,父親就起床了,他頂著星星抱進劈柴。輕輕的開門、關門聲,他咕噠,咕噠的拉風匣聲,現在好象還響在我的耳畔。


我們也都醒來,捲縮在溫暖的被窩裡聽著風匣發出的有節拍的響聲……臘八粥做好了,父親呼喚著我起床,笑著說:「快吃!快吃!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穀子先黃尖。咱們家早吃。」於是我的眼前又浮現了一片金黃、香噴噴的臘八粥,聞了一下已垂涎三尺了,再輕輕抿一口,黏黏的、稠稠的、甜甜的,味道好極了。

臘八節年年有,而我們的父親已經遠去。那美好的時光再也不會回來了,想著想著,兩行熱淚便從眼角流出。

(祁建)



相關視頻:

臘八粥的傳說

舊事不滄桑,向著你的心靈深處出發。


如果你覺得此文不錯,不妨分享到朋友圈,和你的小夥伴共享。

關於出版、約稿等工作,可聯繫QQ:442765512

掃描二維碼,關注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城南舊事
  • 杭州人心心念的靈隱寺臘八粥 今天凌晨正式開熬
    早上七點,杭州靈隱寺舉行臘八粥開煮灑淨儀式,第一碗臘八粥首先供佛。隨後,杭州靈隱寺第一批臘八粥開始公益發送,今年依舊是派送30多萬份。從今天開始一直到臘月初八上午,杭州靈隱寺都會通過車輛派送,每天為杭州和周邊城市的民眾免費派送香糯可口的臘八粥。特別注意,今年寺院內不舉行臘八施粥活動,不要跑空了。今年,靈隱寺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熬製、派送臘八粥。
  • 著名導演吳貽弓經典作品《城南舊事》《闕裡人家》上影節期間展映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以示對大師的誠摯致敬,傾聽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沈老師將帶領我們一起從歷史的角度,回顧《城南舊事》和影片插曲《送別》。電影改編,不光要看到兩個作品之間的共性,其實更要看到兩個創作者之間的共性的東西。以《城南舊事》的改編為例,導演吳貽弓先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和林海音先生是有共性的。吳先生出生在1938年的重慶,正值二戰期間,整個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候。1948年吳先生跟隨父母輾轉杭州,最終在上海定居。兩位創作者的童年都經歷了很多磨難,才會有這麼多的回憶和感觸。
  • 100年前的老北京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同時這段視頻也讓很多人不約而同想到了這部老電影——[城南舊事]。沒錯,如果你也好奇100年前的北京到底什麼樣兒?這段10分鐘的視頻顯然不解渴,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或許會滿足你的另一種想像。[城南舊事](1983) 豆瓣8.9▼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 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裡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裡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胡同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
  • 《城南舊事》:100年前的老北京城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城南舊事》講述了小女孩林英子在南城胡同度過的童年時光,時間是1923-1929年,與上述視頻的時間背景重合。上世紀20年代的老北京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通過英子的兒童視角,再以散文的筆調復現紙上。方正的四合院,斑駁的城牆,叫賣聲迭起的胡同,井窩子汲水的人,緩慢經過的駱駝隊,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老北京一角,一幅靈動的老北京生活圖景,也就此展開…02:電影裡的老北京風情駱駝隊:小說《城南舊事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一碗歪打正著的臘八粥
    上午忙乎完工作,才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一堆關於臘八的內容,有祝福的話,還有電腦製作的美輪美奐的一碗碗臘八粥在眼前晃來晃去……晚上回家,全家人抗議,說居然沒有給熬一點點臘八粥,人家誰誰誰的媽媽熬的臘八粥好喝極了!「要麼咱出去喝,找個比我熬得好、熬得地道的地方?」大小主都說不行,今年必須你親自熬。「呵,臘八已經過了,那就只好吃臘九粥了!」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城南舊事》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林海音作品《城南舊事》推薦理由  林海音獨步文壇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交錯。
  •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看過《城南舊事》的小說和電影,感動於童年的記事,追憶童年時光,我們的童年又何曾不是如此模樣,懵懂、天真,善良,經歷過的那些事,那些我們年紀小還不懂的世事,如英子的遭遇般,那該有多可惜,多遺憾。《城南舊事》記敘的是老北京生活,每一個生活細節在年幼的英子眼中都是那麼新奇,那麼令人懷念。
  • 淺談色彩修復後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根據作家林海英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改編而來。由演員沈潔、張豐毅、鄭振瑤、張閩等出演,榮獲了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 著名導演吳貽弓逝世,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吳貽弓導演的電影作品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城南舊事》。5歲那年,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聽到了李叔同作詞的《送別》。
  • 「新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城南舊事》
    分享筆記之----《 城南舊事 》 吳貽弓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第四代導演吳貽弓的代表性作品。這雙童真而沒有任何偏見的眼睛,展示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老北京。意境和境界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重要概念,強調表現對象、作者和作品之間的融合統一,即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謝晉影片的鏡頭帶著特有的溫度和情感去撫摸主人公童年的所有景觀與事物,即一切景語皆情語。
  • 《城南舊事》被「秒光」背後,是吳貽弓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而《城南舊事》更成為今年開票第一分鐘內被「秒光」的「熱片」——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年味,從一碗臘八粥開始
    這一天,我國民間有煮臘八粥吃的風俗傳統。臘八粥能夠在民間廣為流傳除了來源於佛教的一些說法外還有中國民俗的根源在臘八粥流行之前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祛邪避疫的習慣還認為冬天喝粥可以保平安從宮廷大內到尋常百姓家臘八粥總讓人念念不忘
  • 豆瓣8.9《城南舊事》:被童真洗滌的人間悲劇,永遠流傳的經典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老北京社會風貌,軍閥混戰,新思想崛起,北京作為風向標城市,自然少不了腥風血雨,但在最底層百姓的眼中這裡的老北京胡同裡,多是漂泊的人,外來的學生,外來的保姆,甚至英子一家,也是從遙遠的臺灣來到這裡,所以《城南舊事》
  • 吃出歡喜 臘八粥承載佛陀慈悲
    日光寺監寺慧無法師也向大眾宣揚法寶節的由來,以及臘八粥的典故,盼大眾能吃出其多元融和的精神,蒙佛陀加持而福慧成長。圖說:佛光山日光寺與國際佛光會臺東區各分會從十二月三十日至一月二日集體創作,以恭敬虔誠、歡喜結緣的心煮了逾三點一萬碗的臘八粥,分送各機關團體、鄰裡大眾,包含果菜市場的菜販也能品嘗到佛粥,展現佛光人三好四給精神。
  • 北影廠棄拍《城南舊事》原因不明,「英子」一夜成名,沈潔近況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向上海電影製片廠舉薦《城南舊事》劇本。上海電影製片廠看後如獲至寶,立即拍板投資拍攝《城南舊事》。上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一部電影的平均投資是29萬元,而上影廠為《城南舊事》投入了57萬元,高出的兩倍之多 。北影若知上影如此看重這部影片,不知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