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林海音在題為《冬陽·童年·駱駝隊》的出版後記裡這樣寫道:「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22年後,北影廠導演伊明看到《城南舊事》小說的影印件,將其改編為電影劇本。原本這部影片打算由北影廠拍攝,但當時兩岸關係尚未解凍,小說《城南舊事》在大陸沒有公開出版。北影廠出於種種考慮,最終沒有投產。
劇本轉到了上影廠。經過討論,上影廠決定由吳貽弓執導這部影片。吳貽弓找來原著,讀後深受感染。他在給作家葉楠的一封信裡說:「我感到作者寫了許多,但究其本,其實只寫了兩個字,就是『別離』。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這一切總和起來,就是『童年』也離我而去。」
小說中提到的北京舊帘子胡同,即影片中的惠安館門口,井窩子及英子家門口,這堂景在影片中有210多個鏡頭。吳貽弓和美術師手捧北京地圖,幾乎跑遍了北京城。「雖有較理想的胡同,但往往在後景或中間有新的建築,有洋灰地,或有排立著的水泥電線桿。」無奈,吳貽弓只好讓制景工人在上海江灣機場的空地上搭出了這條胡同。《城南舊事》攝製組大多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南方人拍老北京的戲,上影廠上上下下都捏了一把汗。為了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上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這樣一個特定環境,吳貽弓三次到北京,帶著主創人員走訪北京人藝、北影、北京第一實驗小學以及許多從前生活在底層、熟悉城南生活的人。在演員選擇上,吳貽弓特意請中央實驗話劇院的鄭振瑤飾演戲份很重的宋媽,請北影廠的張豐毅飾演小偷,請北京人藝的譚宗堯飾演油醬店夥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城南舊事》全片500多個鏡頭,主人公小英子佔了300多個,因此兒童演員決定著整部影片的成敗。挑演員時,面對一大群如花似玉的孩子,吳貽弓的目光停在一張紅撲撲的、兩腮透著蘋果色的圓臉上:「那小嘴一抿,即顯出兩個逗人的笑靨,特別是那對烏黑晶亮的眼睛,敢於正視前方,大膽中常有幾分忸怩。」她就是沈潔,10歲,在上海讀四年級。
1983年,《城南舊事》在大陸上映。無數觀眾被影片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所打動,該片還成為同年在廈門舉行的第三屆電影「金雞獎」中競爭最佳故事片的大熱門。但在評選時,北京來了電話,說臺灣報紙上發表了詆毀《城南舊事》的文章,認為大陸拍這部電影是「向臺灣統戰」。據評委回憶:參加會議的中國影協領導商議後,通過部隊的保密電話向在北京的夏衍請示。夏衍建議不要授予《城南舊事》大獎,其他獎項都可以考慮。評委一致認為夏衍的建議合情合理,最後投票選舉的結果是:《城南舊事》獲得最佳導演獎(吳貽弓)、最佳女配角獎(鄭振瑤)、最佳音樂獎(呂其明)。最佳故事片由《人到中年》和《駱駝祥子》並列獲得。同年,《城南舊事》又獲得了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這也是「文革」後拍攝的國產故事片在國際電影節上首次獲獎。
後來,《城南舊事》的錄像帶由林海音的兒子帶到了臺灣。吳貽弓曾回憶說:「我先見到林海音的兒子,他在美國當建築師。當知道他要來中國後,我們就邀請他。他很激動,說他母親很感激我把她的小說搬上銀幕。當時原作者的稿費只有八百多元人民幣,他就代表他母親象徵性地拿了一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還不到4元,還說,我代表我母親拿過版稅了,我一定把錄像帶帶給我媽媽,她肯定會非常高興……」1988年,林海音來大陸訪問,專程到上影廠與《城南舊事》主創人員會面。林海音對吳貽弓說:感謝你讓我在大陸出了名。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