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城南舊事》為何是「最具中國情感」的電影?

2021-02-21 給孩子

去年,導演吳貽弓去世,不少人在網上發文悼念這位生前僅拍過9部電影的導演,編劇宋方金的這段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他說:

「在一眾華語電影的傑作中,《城南舊事》是最中國氣派中國情感的。那裡邊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古典中國。感謝吳貽弓導演拍出了這部偉大的電影。」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是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通過一個七歲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映出了上世紀20年代北京南城的幾個小人物的命運。曾被譽為「民族集體的回憶錄」,因為它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深深鄉愁,更是代表在臺灣的大陸人的鄉愁。

1983年,導演吳貽弓把這部小說搬上了大銀幕,最大限度地把小說中散文化的敘述搬到了銀幕,成就了《城南舊事》這部影史上「散文電影」的經典。

上映時間:1983 年

導演:吳貽弓

編劇:伊明

主演:沈潔、張豐毅、張閩、鄭振

主要獎項:第3 屆(1983)中國電

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

第2屆(1983)馬尼拉國際電影節

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 由吳貽弓執導, 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 年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 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風格清新唯美, 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也刻畫了平民百姓的市井生活。

如果讓你描述自己童年所在的城市,你將會用怎樣的筆觸去再現它?

是形影不離的三五夥伴,幾件舍不下的玩具,還是某個總是由雙腳不由自主地將你帶去的地方?

在電影《城南舊事》裡, 我們看到了作家林海音回憶中的答案。

那是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南,那裡有長長的胡同,清晨的古井,叮噹作響的駝隊有推著小車用木桶打水的大爺, 吵吵鬧鬧的小販, 還有那些南來北往、形形色色的旅人。

電影裡的北京是祥和寧謐的,可那時的中國並非一個太平年月。戰爭、饑饉、社會動蕩是壓抑在人們頭上的沉沉陰雲。

整部電影組織在6歲的英子的視點之中, 是她去用自己純真無邪的目光在看世界。

以孩子的眼睛去看, 以孩子的思維去想, 以孩子的內心顯影世界的真相, 是這部電影最主要的特點。

影片也因此頻頻以特寫、大特寫鏡頭去展示英子那雙忽閃明亮的大眼睛。

在影片舒緩悠然的節奏中, 我們跟隨著英子在小院裡、在胡同間漫遊, 我們和她一起去相遇、結識、再失去她的朋友, 通過她溫柔善良的眼睛, 我們看到一個沒有「壞人」的世界。

無論是「瘋女人」秀珍、身上常帶傷痕的妞兒和看似兇悍的小偷, 在英子天真好奇的注視下, 依稀顯影出他們瘋癲、畏縮、邪惡表面之下的飽含血淚的人生,他們對世界的質詢、反抗和失敗。

經由英子的視點, 種種社會偏見從人物的身上剝落,那些由地位、身份所規定的刻板印象被修訂, 一個個角色成了和我們一樣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經由英子的目光, 我們看到了那些社會角落中的、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

換言之, 英子眼中的世界, 是一個平民的、底層的世界, 經由她, 我們聽到那些被無視的人們的聲音和故事。

「瘋女人」秀珍是一個在大時代的動蕩中痛失所愛的女人、一個為喪子之痛折磨的母親。

而遭人唾罵的小偷, 行竊的目的是為了能供養自己的弟弟上學, 在「小偷」的惡行之下,他首先是一個走投無路的哥哥。

又像是宋媽的故事, 在影片中, 那是一位善良勤勉、讓英子如母親般依戀的女人。

片中的一個時刻, 英子天真的追問她:

「為什麼你不自己帶女兒, 為什麼到我們家當老媽子, 自己掙的錢又給別人去?」 

童言無忌的錐心之語引出了那看似寧靜的社會下暗流湧動,宋媽的身世漸次顯露:她是「順義縣牛欄山馮村人」, 對於皇城根下的北京人來說, 她是進城務工的「鄉下人」, 她離開自己的家人和土地進城幫傭, 原因卻十分苦澀——幾年前宋媽的兒子不幸落水身亡, 好吃懶做的丈夫強行把女兒賣給別人, 自己被迫來到城裡討生活, 勞動所得卻被丈夫盡數掠去。

童真的英子無從理解這種種的辛酸和苦楚, 但正是她的童真顯影並質詢了那些人們司空見慣、麻木無感的問題:貧窮何以腐蝕著社會?人們為什麼背井離鄉?親生的孩子為什麼會被賣掉?女人為什麼會這樣卑微而無助?

由此, 整部電影在一種精緻優雅的張力中鋪陳開來,一邊是天真爛漫的孩童的眼中可愛的市井生活, 另一邊則是其下、附著在這個世界之上感傷的而且是宿命般無助。

於是, 故事中的一次次離別和喪失構成影片的敘事段落。其中著名的場景, 是遠方、畫面深處, 一聲急促的火車汽笛聲講述又隱去了將妞兒錯認成女兒的秀珍「母女倆」的慘死。在英子面前,警察逮捕並押走了小偷。

父親猝然離世, 宋媽被辭退, 英子的童年歲月似乎也戛然而止。離別、離喪,由此成為電影的主題。

在淡淡的、卻是悲愴的離別中, 英子體認到了人生複雜的內容和沉重的力量, 提前結束了自己「愚駿而神聖的童年」。

猶如畫外音裡那個憂鬱的聲音——「一切都離我而去了」。英子的童年, 似乎也永遠地遺落在北京城南的時空之中, 成為一個遙遠的記憶和想像。

對於1948 年舉家遷往臺灣的林海音來說,這份記憶和想像所指向的不僅是童年的「舊事」, 更是對「城南」,對它所在的中國這片土地的縷縷鄉愁。

電影的最後一場戲, 或許是這份鄉愁最為生動和深刻的表現。

漫山紅葉在微風中搖曳, 英子雙目噙淚, 一邊凝望著父親的墓碑,一邊不舍地回首, 踏上慢慢離去的馬車, 另一端, 宋媽也騎上了驢子, 朝另一條小徑遠去, 漸漸消失在道路盡頭深邃的霧靄中。

數度紅葉疊化的鏡頭之後, 攝影機不再跟隨英子的目光, 而是駐步在馬車行過的路上, 凝視著遠去的英子,直到她成了遠方的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 這部電影聯繫著三個重要的時間:

一個是故事發生的時間——1920 年代

一個是作家林海音原著小說寫作時間——1960 年;

以及吳貽弓導演拍攝電影的時間——1983 年

於是,1920 年代的北京,寄託著1960 年代處於隔絕彼岸的臺灣的「外鄉人」林海音的鄉愁;

而1983 年,這份鄉愁,則用來負載新時期初年對寧靜而創痛的過往世界的想像。

我們不妨再進行繼續的追問:1920 年代的北京, 真的曾是一個完美的、烏託邦般的樂土嗎?

它來自一種歷史的真實, 還是一種包含情感的想像呢?

這就需要年輕的讀者攜帶著這部電影的提示與感動,去扣訪那段歷史,去探索更多的答案。

1. 看完這部電影,再去閱讀原著小說,兩者有哪些不同?

2. 在你的童年記憶中, 是否也遇到過秀珍、小偷這樣的, 被社會所排斥的人?現在回想, 他們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苦難和傷痛?

《城南舊事》,林海音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

《城南舊事》反覆出現的著名歌曲《送別》, 經常被認為是弘一法師李叔同所作。其實曲子並非李叔同的作品, 而是美國人約翰· 奧德威的歌曲, 原名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這首歌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人犬童球溪對其重新填詞,並取名《旅愁》。李叔同先生在留學日本期間聽了這首歌, 很是喜歡, 填了中文新詞, 並將歌名由《旅愁》改為《送別》。

在選角期間, 英子的扮演者曾經有兩個人選。吳貽弓最後選擇了沈潔。

究其原因,吳貽弓後來回憶稱:

「沈潔沒有那種非常強烈的表現欲望, 有些憂鬱。但是我感覺她在心裏面探索, 她琢磨在這裡面誰最大,誰說話最有用,誰是導演。她那種求知的問號式的眼光, 與我設想的小英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戴錦華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教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1年,自199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現為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電影、大眾傳媒與性別研究。開設「影片精讀」「中國電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性別與書寫」等數十門課程。中文專著《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性別中國》等;英文專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專著與論文被譯為韓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餘種文字出版。

相關閱讀

《給孩子的電影》

戴錦華 編著

叢書: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出品

《給孩子的電影》由當代知名人文學者戴錦華編選,在世界範圍內,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幾乎囊括了世界電影版圖的各個角落。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囊括除大陸以外的港臺及海外的各語種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編選這50部電影,戴錦華和她的編選團隊,注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除好萊塢外的國家,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東歐的電影。力求讓電影在孩子心中不僅是「眼睛的冰淇淋」,還是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與拓荒人。除選出的這50部外,還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來求其全面,有些同樣精彩的電影,遺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讓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延伸閱讀與觀摩的參考。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動動手指點一個「在看」並把公眾號「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城南舊事,中國散文詩電影巔峰之作,兩個字卻道盡人世間離愁別緒
    最近心情亂糟糟的,一直靜不下心來寫東西,於是想看些安靜的經典老片,讓浮躁的心靜下來,《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該片深受喜愛,豆瓣評分9.0,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散文詩電影的巔峰。影片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1.關於電影《城南舊事》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林海音小時候是在北京胡同度過的,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林海音都有著深深的感情,長大後,為了留住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和留戀,於是寫下了《城南舊事》這部中篇小說,1983年,該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1.關於電影《城南舊事》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在她上大學的學校,有一次,她路過一個教室,看到他們在放《城南舊事》,他們是把這個當做教材來學的,也學《送別》這首中文歌,後來得知她就是當年小英子的扮演者,就邀請她來講《城南舊事》和《送別》,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 媽媽講電影1:《城南舊事》
    「小時候」電影是——《城南舊事》。我趕緊使勁眨眨眼,定定神,抬頭仔細打量主席臺的幕布上方,又左顧右盼禮堂兩邊的牆壁,特別是大門口旁邊的有點眼熟的拱形落地窗,依稀隱約中,耳邊仿佛響起了一首久遠時代飄來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我的腦海裡也漸漸浮現出珍藏於自己童年記憶裡最深刻的一些畫面,是的,這裡是電影《城南舊事》裡英子的小學舉行畢業典禮的地方,記憶的電影畫面裡,臺上,校長為本屆畢業生的第一名
  • 還記得《城南舊事》的英子嗎?她48歲長這樣……
    千萬別覺得它是惡搞p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出自電影裡的臺詞——《城南舊事》👇豆瓣評分9.0▼後來被推薦到上海電視臺,加入了當時的小熒星藝術團,8歲上臺表演,出演滬劇《第二次握手》▼10歲那年的「偶然」值得沈潔珍惜,當年《城南舊事
  • 還記得《城南舊事》的英子嗎?她48歲長這樣…
    豆瓣評分9.0▼就這樣,得到了出演《城南舊事》的機會。電影播出後,不少觀眾稱沈潔是「中國電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萬萬沒想到,《城南舊事》早就已經火到了日本,想必「英子」也會成為沈潔心中最美好也最難忘的時光吧~最後一句那些經典的老電影是真的很有味道啊,說說你對哪部老電影印象深刻呢?
  • 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今天重看了1982版電影《城南舊事》的高清修復版,滿腦子都是小英子那雙閃爍的大眼睛。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著名導演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逝世。這是2012年的訪談。電影《城南舊事》劇照 「這是我迄今為止獲得最高的一個榮譽,也是一個純粹的、專業的、不摻雜任何其他成分的榮譽。我特別珍惜,也感到無比榮耀。最後我要說的是,電影萬歲。」
  • 淺談色彩修復後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根據作家林海英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改編而來。由演員沈潔、張豐毅、鄭振瑤、張閩等出演,榮獲了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 《城南舊事》導演去世,只拍過九部電影的他何以讓人念念不忘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吳貽弓9月14日在上海去世。作為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難以忽略的印記。他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成為那個年代的經典。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曲《送別》蘊含著說不盡的城南舊事,真應了那句「少年不知曲中意,懂時已不再少年。」即使眼中飽含淚水,臉上依然帶著笑容。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由中國戲曲學院的同學帶來的《送別》。1月9日20:45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青春的旋律》,我們不見不散!一邊相遇,一邊告別,一邊成長《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先生在四十六歲左右寫的,是她的代表作。林海音先生的童年是較為坎坷的,她出生在日本大阪,三歲左右去了臺灣,五歲左右又回到了北平。
  • 「新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城南舊事》
    分享筆記之----《 城南舊事 》 吳貽弓電影按照小說的寫法,採取了影子的主觀視點,以第一人稱來展開敘事。這雙童真而沒有任何偏見的眼睛,展示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老北京。意境和境界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是中國電影史上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美學神韻的作品之一
  • 人物|《城南舊事》成絕響:紀念吳貽弓導演以及他拍的那些好電影
    ,也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導演的影片頗具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他善於運用電影藝術語言刻畫人物的思想情感,使整個影片都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他總共拍過10部電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為《大木匠》《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和《海之魂》。
  • 《城南舊事》|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9月14日,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在上海去世,享年八十歲。而吳貽弓的三部代表影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是「第四代」中最不容錯過及值得分析的作品,尤其《城南舊事》,早已成為「新時期電影」乃至整個中國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城南舊事》:什麼是童年?這部電影給出答案,劇照美得能當桌面
    記得小的時候,語文課上有一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那時候讀起來這篇課文,就像是在讀同齡人的故事一般,有無憂無慮的與自己一樣的童年,林海音細膩的文字,就如同冬陽下的駱駝隊身上的陽光一般,溫暖了年輕一代人。
  • 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那一場「城南舊事」遠去了……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吳貽弓導演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 送別 | 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城南舊事」走了……
    △ 電影《巴山夜雨》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他還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