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2020-09-02 陌十八


1.關於電影

《城南舊事》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

林海音小時候是在北京胡同度過的,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林海音都有著深深的感情,長大後,為了留住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和留戀,於是寫下了《城南舊事》這部中篇小說,1983年,該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電影中通過8歲小英子對成人生活的觀察和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一場場離別,成為了她小小年紀目光下的一個個鏡頭,沒有強烈的故事情節,只是平凡瑣碎生活的縮寫,但是它卻寫盡了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

如果單純就這部電影來說,展現的鏡頭都是舊時代的普通生活,苦是苦了點,也沒有特別的意義,只不過可以讓我們通過影片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不成熟,平凡老百姓生活依然艱苦,除了這些感慨似乎沒有更多別的。

就像林海音寫原著一樣,她的目的就是為了留住童年那些記憶。被選入教材多半也是因為文字刻畫描寫藝術之美,值得我們學習。



2.關於歌曲

《送別》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名作。李叔同早年在上海的時候,住在好友許幻園的家,後來因許幻園家中遭遇變故導致破產。

有一晚,許幻園來到李叔同的門口,說:「叔同兄,我們家破產了,我們後會有期。」說完轉身消失在黑夜中。

李叔同沒說一句話,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回到房裡,寫下了這首傳唱百年的經典歌曲。

這首歌曲用的是美國《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填的是中國的古詩詞,中西合併的旋律,似說未說的離別憂愁,曾讓樸樹一度哽咽唱不下去。

李叔同本人也在不久後遁入空門,西子湖畔,告別妻兒,告別紅塵,所以一曲《送別》也成了他人生的寫照。

儘管這首歌的意境之美遠可以流傳百年,在當時的學堂也被作為學生必學之歌,但到了新時代,人們可以更多追求一些短平快實用的東西,漸漸把這個忽略了。

我是個愛好音樂的人,但在之前我聽的唱過的歌中,也沒有這個,因為大多是流行歌曲,只是後來在學聲樂時,老師特意教了這首,才仔細地在網上查詢,反覆的練唱中體味李叔同當時創作的意境,漸漸走入心裡。

影評人譚飛曾直言,在《城南舊事》播出前,他沒有聽過《送別》。



3.關於選曲

《城南舊事》的導演是吳貽弓,他的父親早年做過李叔同的學生,學過一年美術和音樂,當他得知兒子在找《城南舊事》插曲的時候,建議用《送別》,因為歌裡表達的那種層層相思和淡淡哀愁非常合適。

再加上原著作者林海音小時候在北京學堂讀書的時候,學的音樂裡唱的就有這首歌。如果用這首歌,不僅能夠更好地表達影片的思想,也是對林海音童年生活更真實的還原。

所以,有些事情的結合是偶然,也是必然。

4.完美配合

一部電影,選用一首歌作為插曲,說明跟這部電影高度契合,但《送別》不僅是《城南舊事》電影裡唯一的一首,前後還總共出現了五次,這在電影中卻是罕見的。

搞不好會讓觀眾有視覺疲勞,單調,更會畫蛇添足,但看完電影的人,不僅沒有這種感覺,還會覺得音樂竟然插播得恰到好處,每一個場景的離別,再配上音樂,讓人深深體味出世事的蒼涼與無奈。

而且五次音樂,每一次層層遞進,從小英子跟瘋女人妞的離別,到小偷大哥被抓,再到父親生病永遠離自己而去,讓影片的離別達到了高潮。

人生來來往往,總有許多無法掌控的愁緒,隨著小英子的慢慢長大,漸漸懂得,也更多失去。

一首歌曲用一種場景化生活化的演繹,更真切地滲入到大眾視野,那種震撼直擊心靈。

我們說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事才會刻骨銘心,有時候微微的,緩緩的,就象這部電影這首歌,完美的氣質,完美的互搭。



也是從那時候起,《送別》被更多人傳唱,《城南舊事》原著被寫入教材。

所以,如果不是互相被融入,也許它們兩個還真有點像是被藏在沙裡的金子,優秀但不易被人發現,更不會被這麼多人關注,這樣一部電影也不會在豆瓣能穩坐這麼久的高分。

歌曲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觀眾在看一個個鏡頭時,被加入的音樂旋律和韻味感染,就象一個人被注入了充沛的新鮮血液,感情自然能被調入到高潮。

電影的一幕幕,或許不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展現,但那已經不是最主要的,觀眾能根據音樂的提醒,豐富自己無邊的想像力,就象只在報紙上看到瘋女人和妞被撞死的新聞,時不時從門前經過被抓去的大學生,都讓觀眾去想像去感受此情此景下那個時代的悽涼和悲哀。



5.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潔

電影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潔,那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的眼睛,給觀眾留下了久久的印象。

當時的小英子在上海居住,一次很多小演員在一個房子裡演練,沈潔演完後就到房子的一個角落裡站著,也不怎麼說話,這個時候剛好吳貽弓導演路過,注意到了這個小沈潔,他看到沈潔的眼睛,覺得她很符合小英子的角色,就選定了她。

可是,沈潔是上海人,這個電影的背景要地地道道的北京味,於是,導演就提前安排沈潔到北京上學,也就是影片中小英子上學的那個學校。

幾個月下來,小沈潔學會了地道的北京話,適應了北京胡同的生活, 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當成了真的小英子。

所以在影片中,我們看不出小英子的上海味,活脫脫一土生土長北京妞。

受劇中小英子和原著作者林海音的影響,沈潔也希望做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去日本留學。

在她上大學的學校,有一次,她路過一個教室,看到他們在放《城南舊事》,他們是把這個當做教材來學的,也學《送別》這首中文歌,後來得知她就是當年小英子的扮演者,就邀請她來講《城南舊事》和《送別》,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6.權威評價

《城南舊事》1983年在內地播出,一舉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樂獎,最佳服裝獎。

37年來,在豆瓣的評分一直都是位居高榜,目前更是達到了9.0分,它沒有那些撒狗血的鏡頭,卻走進了億萬觀眾的心靈。

正如網友所說: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悲」來自於經歷悲劇的人渾然不覺,「傷」是觀看的人為她泣然感傷。

中國電影界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策劃人和影評人譚飛曾這樣評價《城南舊事》:整部影片不著一個「愁」字,愁卻瀰漫全片。

小英子的眼睛把那種層層的相思和淡淡的哀愁演繹得出神入化,用一句「眼睛會說話」再貼切不過了。

譚飛用木心的《從前慢》給這部影片做了更好的詮釋,「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就是這一幕幕慢慢的鏡頭,配以恰如其分的音樂,在一雙8歲小姑娘天真善良懵懂的雙眼裡,走過歲月,歷經離別,告別童年。


7.互為成就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城南舊事》和《送別》,不能說誰是誰的伯樂,它們是彼此的伯樂,也是彼此的千裡馬,所以才有了名篇成就名曲,名曲造就經典。

水要遇到寒冷才能結冰,天有了大地才顯得深邃和遙遠,四季因了溫度的變化而顯得明顯,人有了大自然才顯得和諧與生機盎然。

每一種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島,相互信賴,相互生存,相互生長。

我們可以一個人乘風破浪激流前行,也要與他人攜手並進,共謀未來,世界可以是一個人的天下,更是大多數的精彩,互為配合,互相成就。

就像這部電影,這部曲,造就了一個時代,造就了一代人的難忘和回憶。



相關焦點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影評人譚飛曾直言,在《城南舊事》播出前,他沒有聽過《送別》。3.關於選曲《城南舊事》的導演是吳貽弓,他的父親早年做過李叔同的學生,學過一年美術和音樂,當他得知兒子在找《城南舊事》插曲的時候,建議用《送別》,因為歌裡表達的那種層層相思和淡淡哀愁非常合適。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整個《城南舊事》寫的就是英子眼中的童年往事,反映著林海音先生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1983年,《城南舊事》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導演執導。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上映後取得巨大成功。影片的插曲《送別》也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電影《城南舊事》選用了《送別》作為插曲,也讓這首歌在我國流傳甚廣。《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 ,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 送別 | 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城南舊事」走了……
    按先後順序,它們是《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和《海之魂》。相對而言,吳貽弓並非高產,但是對於電影觀眾和中國電影史而言,他卻讓人念念不忘,無法忘懷。
  • 《城南舊事》: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送別!
    一曲李叔同《送別》,像極了人一生的過往,相遇,離別,分開,最後消失於人山人海。因為一句:「你是過來拉屎的吧」,《城南舊事》再度回歸大眾的視線,舊時代的中國,在我們的主角林英子的眼中,那些生活,將一幕幕浮現。一、苦命的秀貞與妞在英子最開始生活的那條巷子裡,秀貞是大家都避之不及的瘋女人,整日思念自己那被拋棄的女兒小桂子,行為更是有些瘋癲。
  • 送別!著名導演吳貽弓逝世,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吳貽弓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又在《城南舊事》出現5次
    這首歌豐富的情緒感染力和極強的情境代入感,讓樸樹忘情投入到情不自禁。臺灣作家林海音(小名英子)有一部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文字充滿淡淡的相思,沉沉的哀愁。在書中,「送別」這首歌是英子學校畢業典禮上必唱的驪歌。1983年,當這本書被拍成同名電影,導演將「送別」作為影片的插曲,並讓它反覆在片中出現5次。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媽媽講電影1:《城南舊事》
    「小時候」電影是——《城南舊事》。我趕緊使勁眨眨眼,定定神,抬頭仔細打量主席臺的幕布上方,又左顧右盼禮堂兩邊的牆壁,特別是大門口旁邊的有點眼熟的拱形落地窗,依稀隱約中,耳邊仿佛響起了一首久遠時代飄來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我的腦海裡也漸漸浮現出珍藏於自己童年記憶裡最深刻的一些畫面,是的,這裡是電影《城南舊事》裡英子的小學舉行畢業典禮的地方,記憶的電影畫面裡,臺上,校長為本屆畢業生的第一名
  • 《城南舊事》一場又一場的送別,這就是所謂的成長
    電影《城南舊事》這是中國最乾淨的電影,它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回憶,這部電影是承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協助拍攝的,電影的主人翁是一個小女孩,父母為她取名為「林英子」。民國初年,英子一家從臺灣搬到北京定居,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員,生活還算美滿殷實,小女孩林英子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活潑開朗的她特別喜歡出去玩耍。
  • 著名導演吳貽弓經典作品《城南舊事》《闕裡人家》上影節期間展映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以示對大師的誠摯致敬,傾聽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舊事一場離別
    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城南,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只留下吳貽弓電影中的故人影像,給人們一絲絲傷感,直到漸漸模糊。林海音將自己童年的美好記憶,留在了林英子純真的眼睛裡。透過這雙眼睛,我們看見那時的中國,那時的人們,看見城牆根下咀嚼草料的駱駝,看見人生不過是一場離別。老北京,是中國的象徵,無論世事變幻,老北京人依舊保有自己的生活狀態。簡簡單單的日子裡,盛滿了濃濃的人情。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在影片《城南舊事》出現5次
    這首歌豐富的情緒感染力和極強的情境代入感,讓樸樹忘情投入到情不自禁。臺灣作家林海音(小名英子)有一部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文字充滿淡淡的相思,沉沉的哀愁。在書中,「送別」這首歌是英子學校畢業典禮上必唱的驪歌。
  • 祖籍杭州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今晨去世,唱一首《送別》送別吳老!
    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今天重看了1982版電影《城南舊事》的高清修復版,滿腦子都是小英子那雙閃爍的大眼睛。
  • 《城南舊事》:長大,不過一次次送別
    影片簡介該片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以散文式的敘述方式,用陌生化的拍攝手法,講述了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遇見的人與事。一、回憶甜苦滋味,皆娓娓道來電影是由一段淡淡的旁白展開的,略顯蒼老的女聲以第一人稱追憶著逝去的童年。畫面裡是行進著的駱駝隊,鈴鐺叮叮,也將故事發生的背景在觀眾眼前鋪開。
  • 豆瓣9.0,《城南舊事》為何是「最具中國情感」的電影?
    去年,導演吳貽弓去世,不少人在網上發文悼念這位生前僅拍過9部電影的導演,編劇宋方金的這段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他說:「在一眾華語電影的傑作中,《城南舊事》是最中國氣派中國情感的。那裡邊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古典中國。感謝吳貽弓導演拍出了這部偉大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