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電影
《城南舊事》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
林海音小時候是在北京胡同度過的,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林海音都有著深深的感情,長大後,為了留住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和留戀,於是寫下了《城南舊事》這部中篇小說,1983年,該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電影中通過8歲小英子對成人生活的觀察和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一場場離別,成為了她小小年紀目光下的一個個鏡頭,沒有強烈的故事情節,只是平凡瑣碎生活的縮寫,但是它卻寫盡了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
如果單純就這部電影來說,展現的鏡頭都是舊時代的普通生活,苦是苦了點,也沒有特別的意義,只不過可以讓我們通過影片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不成熟,平凡老百姓生活依然艱苦,除了這些感慨似乎沒有更多別的。
就像林海音寫原著一樣,她的目的就是為了留住童年那些記憶。被選入教材多半也是因為文字刻畫描寫藝術之美,值得我們學習。
2.關於歌曲
《送別》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名作。李叔同早年在上海的時候,住在好友許幻園的家,後來因許幻園家中遭遇變故導致破產。
有一晚,許幻園來到李叔同的門口,說:「叔同兄,我們家破產了,我們後會有期。」說完轉身消失在黑夜中。
李叔同沒說一句話,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回到房裡,寫下了這首傳唱百年的經典歌曲。
這首歌曲用的是美國《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填的是中國的古詩詞,中西合併的旋律,似說未說的離別憂愁,曾讓樸樹一度哽咽唱不下去。
李叔同本人也在不久後遁入空門,西子湖畔,告別妻兒,告別紅塵,所以一曲《送別》也成了他人生的寫照。
儘管這首歌的意境之美遠可以流傳百年,在當時的學堂也被作為學生必學之歌,但到了新時代,人們可以更多追求一些短平快實用的東西,漸漸把這個忽略了。
我是個愛好音樂的人,但在之前我聽的唱過的歌中,也沒有這個,因為大多是流行歌曲,只是後來在學聲樂時,老師特意教了這首,才仔細地在網上查詢,反覆的練唱中體味李叔同當時創作的意境,漸漸走入心裡。
影評人譚飛曾直言,在《城南舊事》播出前,他沒有聽過《送別》。
3.關於選曲
《城南舊事》的導演是吳貽弓,他的父親早年做過李叔同的學生,學過一年美術和音樂,當他得知兒子在找《城南舊事》插曲的時候,建議用《送別》,因為歌裡表達的那種層層相思和淡淡哀愁非常合適。
再加上原著作者林海音小時候在北京學堂讀書的時候,學的音樂裡唱的就有這首歌。如果用這首歌,不僅能夠更好地表達影片的思想,也是對林海音童年生活更真實的還原。
所以,有些事情的結合是偶然,也是必然。
4.完美配合
一部電影,選用一首歌作為插曲,說明跟這部電影高度契合,但《送別》不僅是《城南舊事》電影裡唯一的一首,前後還總共出現了五次,這在電影中卻是罕見的。
搞不好會讓觀眾有視覺疲勞,單調,更會畫蛇添足,但看完電影的人,不僅沒有這種感覺,還會覺得音樂竟然插播得恰到好處,每一個場景的離別,再配上音樂,讓人深深體味出世事的蒼涼與無奈。
而且五次音樂,每一次層層遞進,從小英子跟瘋女人妞的離別,到小偷大哥被抓,再到父親生病永遠離自己而去,讓影片的離別達到了高潮。
人生來來往往,總有許多無法掌控的愁緒,隨著小英子的慢慢長大,漸漸懂得,也更多失去。
一首歌曲用一種場景化生活化的演繹,更真切地滲入到大眾視野,那種震撼直擊心靈。
我們說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事才會刻骨銘心,有時候微微的,緩緩的,就象這部電影這首歌,完美的氣質,完美的互搭。
也是從那時候起,《送別》被更多人傳唱,《城南舊事》原著被寫入教材。
所以,如果不是互相被融入,也許它們兩個還真有點像是被藏在沙裡的金子,優秀但不易被人發現,更不會被這麼多人關注,這樣一部電影也不會在豆瓣能穩坐這麼久的高分。
歌曲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觀眾在看一個個鏡頭時,被加入的音樂旋律和韻味感染,就象一個人被注入了充沛的新鮮血液,感情自然能被調入到高潮。
電影的一幕幕,或許不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展現,但那已經不是最主要的,觀眾能根據音樂的提醒,豐富自己無邊的想像力,就象只在報紙上看到瘋女人和妞被撞死的新聞,時不時從門前經過被抓去的大學生,都讓觀眾去想像去感受此情此景下那個時代的悽涼和悲哀。
5.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潔
電影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潔,那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的眼睛,給觀眾留下了久久的印象。
當時的小英子在上海居住,一次很多小演員在一個房子裡演練,沈潔演完後就到房子的一個角落裡站著,也不怎麼說話,這個時候剛好吳貽弓導演路過,注意到了這個小沈潔,他看到沈潔的眼睛,覺得她很符合小英子的角色,就選定了她。
可是,沈潔是上海人,這個電影的背景要地地道道的北京味,於是,導演就提前安排沈潔到北京上學,也就是影片中小英子上學的那個學校。
幾個月下來,小沈潔學會了地道的北京話,適應了北京胡同的生活, 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當成了真的小英子。
所以在影片中,我們看不出小英子的上海味,活脫脫一土生土長北京妞。
受劇中小英子和原著作者林海音的影響,沈潔也希望做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去日本留學。
在她上大學的學校,有一次,她路過一個教室,看到他們在放《城南舊事》,他們是把這個當做教材來學的,也學《送別》這首中文歌,後來得知她就是當年小英子的扮演者,就邀請她來講《城南舊事》和《送別》,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6.權威評價
《城南舊事》1983年在內地播出,一舉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樂獎,最佳服裝獎。
37年來,在豆瓣的評分一直都是位居高榜,目前更是達到了9.0分,它沒有那些撒狗血的鏡頭,卻走進了億萬觀眾的心靈。
正如網友所說: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悲」來自於經歷悲劇的人渾然不覺,「傷」是觀看的人為她泣然感傷。
中國電影界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策劃人和影評人譚飛曾這樣評價《城南舊事》:整部影片不著一個「愁」字,愁卻瀰漫全片。
小英子的眼睛把那種層層的相思和淡淡的哀愁演繹得出神入化,用一句「眼睛會說話」再貼切不過了。
譚飛用木心的《從前慢》給這部影片做了更好的詮釋,「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就是這一幕幕慢慢的鏡頭,配以恰如其分的音樂,在一雙8歲小姑娘天真善良懵懂的雙眼裡,走過歲月,歷經離別,告別童年。
7.互為成就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城南舊事》和《送別》,不能說誰是誰的伯樂,它們是彼此的伯樂,也是彼此的千裡馬,所以才有了名篇成就名曲,名曲造就經典。
水要遇到寒冷才能結冰,天有了大地才顯得深邃和遙遠,四季因了溫度的變化而顯得明顯,人有了大自然才顯得和諧與生機盎然。
每一種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島,相互信賴,相互生存,相互生長。
我們可以一個人乘風破浪激流前行,也要與他人攜手並進,共謀未來,世界可以是一個人的天下,更是大多數的精彩,互為配合,互相成就。
就像這部電影,這部曲,造就了一個時代,造就了一代人的難忘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