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在影片《城南舊事》出現5次

2020-08-28 若水涓涓

文 | 若水

前幾天搜小視頻,無意間看到歌手樸樹在2017年的一段視頻,44歲的他唱了一首「送別」。在唱到歌曲的某些詞時,他忍不住情緒失控,3度哽咽,掩面轉身而泣,這個反應讓喜歡他的粉絲很心疼,而讓他開始哽咽的是「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這句。

樸樹說,他愛極了這首歌。還說,如果自己能寫出這樣的歌,死而無憾。

這首歌豐富的情緒感染力和極強的情境代入感,讓樸樹忘情投入到情不自禁。

臺灣作家林海音(小名英子)有一部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文字充滿淡淡的相思,沉沉的哀愁。

在書中,「送別」這首歌是英子學校畢業典禮上必唱的驪歌。1983年,當這本書被拍成同名電影,導演將「送別」作為影片的插曲,並讓它反覆在片中出現5次。因為該音樂與故事情節,作品情緒融合得天衣無縫,讓這部影片獲獎不斷,其中就有最佳音樂獎

《城南舊事》劇照,在畢業典禮上這首「送別」屢屢響起

「送別」的歌詞長這樣: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創作這首充滿離愁別緒的歌曲作者,名叫李叔同。

李叔同出家後,被尊稱為「弘一法師」

林語堂說:&34;

李叔同開創了中國無數個第一,他從事的每一個領域都做到了極致。

文學上,他以一曲《送別》成為享譽國際的詞作者;

音樂上,他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啟蒙者,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中國人;

繪畫上,他堪稱中國現代美術之先驅,是中國油畫之鼻祖;

戲劇上,他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

書法上,他是近代著名書法家;

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員,領風氣之先;

教育上,他桃李滿天下,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大批著名藝術家;

佛學上,他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李叔同的《揚帆》

這個天才創作了無數的歌曲,這首「送別」歷經百年,傳唱不衰。詞曲中彌散的淡淡哀愁和綿綿思念,使它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經典,幾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詞。今天我們一起探求歌曲背後的故事,以及這首歌曲的魅力所在。

1、《送別》是李叔同出家前所作的送別歌,彰顯了他對摯友的依依不捨,對聚散無常的感慨

李叔同,1880年10月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戊戌變法後,受到牽連的李叔同帶著日本妻子葉子從天津來上海。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他結交了不少上海名人,其中就有新學界的領袖人物——許幻園

在這裡,年少才盛的李叔同,加入了以切磋詩詞文章為宗旨的文藝社團「城南文社」。社團設在許幻園的「城南草堂」宅院裡,慷慨的許幻園經常舉辦有獎徵文。才氣出眾的李叔同不愧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奇才,每次文章必定是「二十文章驚海內」。

影視劇《弘一法師》,濮存昕飾演李叔同

愛才的許幻園很是欣賞李叔同,李叔同同樣敬佩許幻園的為人,兩人彼此相惜,成為摯友知己。

1899年,許幻園邀李叔同搬來同住,兩人友情更深一步。在這裡,他們切磋詩詞,快意人生。這段時間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城南草堂的景色也被李叔同稱為人生最美的景觀。

也是在這裡,李叔同與許幻園,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寶山袁希濂,五人義結金蘭, 組成文壇赫赫有名的「天涯五友」。他們一起舉杯邀月、品茗論藝。李叔同極為留戀這段時光,他曾說「我自20歲到26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直到出家。」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右一許幻園

轉眼間,你已經走出我的視線;抬望眼,我已經離你太遠;再回首,你我都已遠走。

1914年,隨著社會動蕩,許幻園家道中落,百萬資財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準備遠赴北京,當他攜夫人來李叔同教書的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道別時,許幻園沒有進門,只在門外說:叔同,我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看著好友越走越遠,在雪地佇立很久的李叔同,想到天涯五友各自飄零,不禁百感交集。他讓妻子葉子彈琴伴奏,情緒翻江倒海寫下了這首盪氣迴腸的《送別》

2 、刪繁就簡進行二次創作,「送別」的靈感來自一首美國鄉愁歌曲

一首歌曲的創作分為詞與曲。「送別」這首歌由李叔同填詞,但曲方面並非他的原創。這首歌的曲,靈感來自19世紀美國歌壇著名的詞曲作家約翰·奧德威所作的「DreamingofHomeandMother」,譯名「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是奧德威在1851年創作的一首歌,這首充滿思鄉情調的歌很快成為南北戰爭及戰後的流行歌,並傳入日本。新澙縣女子學校的音樂教師犬童球溪,將這首歌的旋律配上日文歌詞,取名《旅愁》,從此又在日本傳唱不衰,並在2007年入選《日本歌曲百首》。

在李叔同留學日本的1905年至1911年,這首充滿鄉愁的歌同樣讓這個異國人感同身受,他深深喜歡上這首曲子。

李叔同演出話劇《茶花女》時,男扮女裝反串女角「瑪格麗特」

回國後的李叔同,在浙一師擔音樂教席時,對奧德威的原曲去繁就簡,配上自己創作的具有濃濃中國風的歌詞,便誕生了這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經典之作《送別》,並唱響祖國大地。

3、被傳唱百年的《送別》,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

「送別」這首歌是文學與音樂結合的完美典範,因為情感真摯,語言精煉,意蘊悠長,李叔同的這首歌曲,成為百年來送別歌中的不二經典。

① 豐富的情感表達有很強的代入感

樸樹在唱這首歌前,曾說「有時候覺得生活就像煉獄,特別難熬。在音樂裡面的時候,即使唱最悲傷的音樂也是一種享受。」

人的情緒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抒發出來,就像熱愛文字的人,利用抒寫來疏通情緒,而歌手,需要通過合適的音樂來傳遞情緒。樸樹經歷的種種坎坷,聚散離合,種種人生感觸藉由李叔同的這首《送別》被點燃。

音樂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情緒感染力,尤其那些傾注作者經歷情感的歌,所以《送別》在不同的場景被不同經歷的人唱起,有人看到了友情,有人看到了親情,有人看到了生死。每個人的心境,經歷,年齡不同,聽這首歌時感受反應都不相同。

② 不著一字,盡得離愁別緒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可見,意境對詩詞來說的重要性。

在中國詩詞中,送別詩歷來受到青睞。無論是記敘友誼,還是感嘆離別,常藉助豐富的意象來傳遞。

《送別》在填詞雖受到日本歌詞的影響,但歌詞中卻有著濃鬱的中國風。在這首詩詞中,長亭飲酒、古道送別、楊柳相贈、夕陽西下、笛聲傳情、芳草萋萋,都是常用的離別意象。「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優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讓人聽來百感交集。

如同影片《城南舊事》,導演通過一個10歲~13歲孩子的眼睛,來看大人世界的離愁別緒和坎坷命運。影片雖沒有一個「愁」字,卻藉助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藍天紅葉等意象的結合,不僅構建出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還給觀眾留下了淡淡相思,沉沉哀愁。

同樣,在《送別》裡,李叔同用高超的馭字能力,沒寫一個「愁」字,卻讓聽者仿佛經歷了摯友離別,感悟到人生如日落般的短暫,充滿著徹骨的離愁別緒。這種情緒很容易讓人產生共振,再加上優美長情的曲調,歷久不衰再正常不過。

③ 歌詞裡的詩詞之美

這首歌曲節奏舒緩韻律質樸,飽含恬淡優雅之靜美。與歌詞契合得恰到好處,又隱隱自成一家,始終傳達著淡遠悠長的悲悽之感。詞已盡,曲無窮,送別之意潺潺流入心間,達到琴瑟共鳴的絕佳效果。

我們來看這首三部曲式結構的歌曲:

詞曲的上闕與下闕的前部分詞曲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晚風、笛聲等晚景,襯託出清冷落寞的氣氛。

上闕與下闕的後部分則與前部分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

熱愛詩詞的朋友知道,詩詞忌重複,但在這首詞中,李叔同卻運用了大量的重複,然而這些並未給人繁瑣絮叨的感覺,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並賦予這首詞曲特別的美感。

李叔同的詩詞,大多簡潔自然,空靈輕盈,蘊藏著禪意,在這首清詞麗句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感動著自己,也感動著我們。他的歌詞猶如一杯清茶,清淡純淨,淡中知真

《一輪明月》中濮存昕飾演弘一法師(李叔同)

後記:

李叔同的「送別」講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

他的詞和曲完美融合,使其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和符號,至今唱響不衰,不僅成為許多人心中離別詩的經典,不論歌曲、電影還是現代詩歌,《送別》都被重新演繹不斷翻唱。這些改編從某種角度也是反映它的不可替代,但它卻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文|若水

生活就是照妖鏡,在情感故事中領悟成長。

涓涓意念,終匯成河

相關焦點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又在《城南舊事》出現5次
    文 |若水前幾天搜小視頻,無意間看到歌手樸樹在2017年的一段視頻,44歲的他唱了一首「送別」。在唱到歌曲的某些詞時,他忍不住情緒失控,3度哽咽,掩面轉身而泣,這個反應讓喜歡他的粉絲很心疼,而讓他開始哽咽的是「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這句。樸樹說,他愛極了這首歌。還說,如果自己能寫出這樣的歌,死而無憾。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電影《城南舊事》選用了《送別》作為插曲,也讓這首歌在我國流傳甚廣。豐子愷手抄本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
  • 《城南舊事》:長大,不過一次次送別
    影片簡介該片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以散文式的敘述方式,用陌生化的拍攝手法,講述了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遇見的人與事。一、回憶甜苦滋味,皆娓娓道來電影是由一段淡淡的旁白展開的,略顯蒼老的女聲以第一人稱追憶著逝去的童年。畫面裡是行進著的駱駝隊,鈴鐺叮叮,也將故事發生的背景在觀眾眼前鋪開。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我是個愛好音樂的人,但在之前我聽的唱過的歌中,也沒有這個,因為大多是流行歌曲,只是後來在學聲樂時,老師特意教了這首,才仔細地在網上查詢,反覆的練唱中體味李叔同當時創作的意境,漸漸走入心裡。影評人譚飛曾直言,在《城南舊事》播出前,他沒有聽過《送別》。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這首歌曲用的是美國《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填的是中國的古詩詞,中西合併的旋律,似說未說的離別憂愁,曾讓樸樹一度哽咽唱不下去。李叔同本人也在不久後遁入空門,西子湖畔,告別妻兒,告別紅塵,所以一曲《送別》也成了他人生的寫照。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曲《送別》蘊含著說不盡的城南舊事,真應了那句「少年不知曲中意,懂時已不再少年。」即使眼中飽含淚水,臉上依然帶著笑容。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由中國戲曲學院的同學帶來的《送別》。整個《城南舊事》寫的就是英子眼中的童年往事,反映著林海音先生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1983年,《城南舊事》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導演執導。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上映後取得巨大成功。影片的插曲《送別》也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送別 | 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城南舊事」走了……
    △ 電影《巴山夜雨》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 老狼給同學們播放樸樹演唱版本《送別》,並講解歌詞變遷
    最後老狼給同學們播放了樸樹演唱版本的《送別》,並解說了《送別》歌詞的變遷,最後在與同學們合唱《送別》中結束此次節目。點擊閱讀原文,可看本期完整視頻《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送別!著名導演吳貽弓逝世,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吳貽弓導演的電影作品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城南舊事》。5歲那年,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聽到了李叔同作詞的《送別》。
  • 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而當「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送別》片尾曲響起,當影院場燈亮起,已是73歲的吳貽弓就坐在一群「80後」、「90後」的年輕觀眾中間,他激動得有些哽咽地走到臺前,向觀眾深鞠一躬說,感謝大家能夠專程來看這部電影。記者:拍攝於30年前的《城南舊事》此番再在大銀幕上放映,現在您如何評價這部影片?吳貽弓:總體來說,它是部慢熱型的電影。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城南舊事》賞析
    短評:《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託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複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託景傳情的作用。
  • 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處處是離別
    林海音也的確實現了童年的夢想,成為一個小說家,把城南舊事寫成感人的故事。從女孩到女人,林海音執著地刻畫著女性的心理世界,映襯出生活中的美。 《城南舊事》不僅僅是林海音一個人的自傳,它是一代人的家書。  點擊連結 重溫經典影片《城南舊事》《送別》 夢之旅演唱《送別》
  • 祖籍杭州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今晨去世,唱一首《送別》送別吳老!
    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 《城南舊事》‖豆瓣8.9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城南舊事》用一段林海音的旁白,拉開了她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生活的序幕。這部影片是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於1983年在中國內地上映。導演緊緊抓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這一「片外之意」,形成了他對整部影片的總構思。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經典影片《城南舊事》精彩片段(5-1)
    經典影片《城南舊事》精彩片段(5-1) 2020-11-20 12:04
  • 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當然其中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反映她在北京童年生活剪影的小說《城南舊事》。 她在《城南舊事》「後記」裡說:「這幾年來,我陸續完成了這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湧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裡的小偷。」
  • 媽媽講電影1:《城南舊事》
    因為,這部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影片,這部堪稱1980年代最優美華語影像作品之一的影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段落,女主人公英子小學的畢業典禮上、《送別》歌聲輕輕升起的場景,是在你就讀的小學的大禮堂取景拍攝的。 說起來,我知道這個幕後花絮,還是在參加你進入小學後的第一次家長會上。
  • 《城南舊事》——最美不過童年,最痛不過離別!
    今天小編要和小夥伴們分享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其中一句經典臺詞「你是來拉屎的吧?」近期也是火爆各個短視頻平臺。不光是因為這句幽默的臺詞讓人印象深刻,更打動人心的還是電影中那純真的童年記憶與傷痛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