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處處是離別

2021-02-06 記錄

電影《城南舊事》簡介


主播 杏兒


童年的鄉愁


可以想像,遠去孤島的林海音,無限惆悵地憑海相望,那些不能釋懷的故土鄉愁,匯聚成一首如夢的碎片般的散文詩。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城南,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只留下吳貽弓電影中的故人影像,給人們一絲絲傷感,直到漸漸模糊。



林海音將自己童年的美好記憶,留在了林英子純真的眼睛裡。透過這雙眼睛,我們看見那時的中國,那時的人們,看見城牆根下咀嚼草料的駱駝,看見人生不過是一場離別。

 

 

老北京,是中國的象徵,無論世事變幻,老北京人依舊保有自己的生活狀態。簡簡單單的日子裡,盛滿了濃濃的人情。悲天憫人,是中國人善良的根本,造化弄人,是他們不幸的命運。

 

可愛的英子,是所有這一切的見證人,她就像天使一樣,初來人間,感受成人世界的無奈和悲哀。紅棉襖和毛線帽,閃閃的大眼睛,在胡同中英子與一段段人生相遇。雪後的北京城,晴朗的天空下,吳貽弓構建了一個唯美的電影世界。

 

 

第一次別離


失去孩子和愛人的瘋女人秀貞,把影片的時空拓展到畫面之外,人物形象與大時代背景緊緊關聯起來。這個世界有人失去摯愛,有人失去金錢、生命,但也有人一切具足。這個失去孩子和愛人的瘋女人,並沒有讓生活幸福的英子感到害怕,反而讓她感覺濃濃的母愛。

 

 

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英子,和失去父母,賣唱為生的妞兒,兩個同齡卻不同命的小姐妹之間,沒有階級的隔閡。英子和妞兒能夠走到一起,完全是兩個孩子之間天真的本性使然。

 

 

英子能做的,就是讓兩個苦命的人,秀貞和妞兒團聚,藉以撫慰這位母親的心靈,也幫助妞兒找到一個母愛。這是影片向人們呈現出的一種人道精神,善良是每個人的本性,心與心之間有一座橋,這座橋是愛。然而,這終究也是一場離別。大雨磅礴的夜裡,英子認定妞兒就是被遺棄在齊化門兒的秀貞的小桂子,這是一個無比悲哀的假設,遠處的火車聲,碾碎了一對患難母女的逃亡之路。幼小的英子,目睹了秀貞帶著苦命的妞兒,一起走向人生的盡頭。

 


 

井口的轆轤不停搖動,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在這個懵懂的年月裡,英子看見妞兒被吃人的世界慢慢吞噬,這是她無力改變的世界。

 

第二次別離


如果說秀貞和妞兒是英子從女性角度看女性,那麼胡同裡出現的「賊」,便是英子從女性的視角看男性。秀貞和妞兒們無法改變命運,「賊」卻希望通過偷竊改變自己弟弟的人生。可是在英子的眼裡,他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幼小的英子無法知道未來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等到那一天,英子終究會判別清楚,生活中難辨真偽的人和事。事實證明,遊街示眾的革命黨人,在英子的臉上,已經看出了未來的希望。



 

別離很快就要再次降臨了,畢業典禮上,英子看見了「賊」和他學習成績優異的弟弟,《送別》的歌聲陣陣,預示著又一次的「今宵別夢寒」。英子在她小小的人生中,默默目送一個好人,為了生活而鋃鐺入獄。這是屬於英子一個人的,靜悄悄的生離死別,瞬間的「天之涯,海之角」,英子似乎懂得了人的世界,以及世界的人。

 

 

第三次別離


英子的父親和他的學生,為了改變無數秀貞們的命運,正在籌劃一個新世界。英子,就是他們的未來,可惜,英子在改天換地的洪流中,重又回到臺灣,這也是一種離別吧。

 


「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英子朗聲讀給父親的詩歌,是對生活的禮讚,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林海音也的確實現了童年的夢想,成為一個小說家,把城南舊事寫成感人的故事。從女孩到女人,林海音執著地刻畫著女性的心理世界,映襯出生活中的美。

 

 

英子患病的父親,因為上學遲到打過一次英子,在病榻間深知自己不久於人世的父親,深情地問英子,你恨爸爸嗎?英子回答,我不恨。這是父女之間最後的對白。影片片尾的墓碑,仿佛在訴說一段歷史的終結,風瑟瑟,但不悽慘,黃葉零落,但不落寞,影片恰如其分的唯美,描繪出人間尚存的希望。


 

身外的世界一片破落,英子身邊的保姆宋媽,更讓英子看清人生的悲苦。女兒、兒子相繼被丈夫出賣的宋媽,其實已經無家可回。沒有了親情,這世界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從孩子,到青年,再到老年,一個人一輩子的苦難,影片全部講述完整了。 

 


影片結尾,父親因病去世,父親的去世,給英子的孩提時代畫上句號。這些童年記憶,化作一幕幕碎片化的鏡頭語言,我們在其中尋找、思索、回味自己的童年。在父親的墓地裡,隱約可見一座刻著「臺灣義地」的墓碑,這刻骨銘心的鄉愁,將時空撕裂。《城南舊事》不僅僅是林海音一個人的自傳,它是一代人的家書。

 




人生就是一場別離


從臺灣漂洋過海而來,又將漂洋過海而去。這是人民的離散,國家的苦難。長亭外,古道邊,人生處處是離別。一切都將物是人非,這是世間的常態,正如春夏秋冬,四季輪迴。

 


 

好在我們心中還有詩,詩中寫到:


我們看海去,

我們看海去,

藍色的大海上,

揚著白色的帆;

金紅色的太陽,

從海上升起來,

照到海,

照到船頭;

我們看海去,

我們看海去。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點擊連結 重溫經典影片《城南舊事》


《送別》 夢之旅演唱



《送別》齊豫演唱



更多好電影關注



林海音生平


 

1918年農曆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原名林含英,乳名英子。就讀北京廠甸附小、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因喜歡美國作家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小說《小婦人》,所以以書中老四的名字「Amy」作為自己的英文名字。

 

父親林煥文為臺灣苗慄縣頭份客家望族,於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在新竹新埔公學校任教(在此期間客家作家吳濁流正好在此校就讀國小亦為其學生),一年後應板橋林家之聘北上,並在當地娶黃愛珍為妻。1917年偕妻子離開臺北赴日本大阪經商,林海音出生後不久,因父親事業沒有發展、積蓄所剩無幾,因而回到臺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京南城居住。

 

1925年進入廠甸小學就讀。1931年,父親在林海音13歲時病逝於東單三條的日華同仁醫院,剩下她與母親一起照顧四位妹妹秀英、燕珠、燕瑛、燕玢和兩位弟弟。初三的時候,北京國立藝專戲劇系的同學排演小仲馬的《茶花女》,並邀請林海音飾演茶花女的女僕納寧娜。在春明女子中學就讀時,喜歡上文學。中學畢業後投考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求學期間積極參與排球隊。林海音因運動而結識了當時《世界日報》的編輯,其中一位名叫夏承楹(筆名何凡)的人吸引了英子,他是北海溜冰場有名的花樣滑冰健將。

 

1935年,林海音進入《世界日報》工作,負責採訪文教及婦女新聞,與夏承楹共用一個辦公桌。兩人的感情在工作中油然而生,後於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婚後搬進位於永光寺街一號的夏家,和四十多口大家庭上下相處融洽。夫妻倆育有一子夏烈(夏祖焯)和三女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林海音與家人搬到南長街三十八號。1948年,從南苑機場上飛機回到臺灣,離開住了二十六年的北京。

 

1949年5月,林海音開始擔任國語日報編輯。同年12月主編國語日報周末版(至1955年10月)。1953年11月受聘為聯合報副刊主編。1956年擔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新大學前身)教師。1957年11月擔任《文星》雜誌的文學編輯(至1961年10月)。1964年受聘於臺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擔任第一任文學編輯,從此將筆頭拓展至兒童文學。1964年4月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四個月。1967年1月創辦純文學月刊並擔任發行人及主編,隔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加入國立編輯館國小國語課編審委員會,主稿一、二年級之國語課本(至1996年)。

 

1998年,林海音於80歲高齡獲頒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終生成就獎」。隔年獲頒五四獎「文學貢獻獎」。2000年5月由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榮譽文藝獎章」。晚年為糖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於臺北振興醫院,終年83歲。

 

文中城南舊事繪本由 關維興 創作


往期回顧


《水果硬糖》人類原罪一次小小懲罰


《童年的許諾》寫給母親的讚美詩


帕特森 永不發表的詩歌


2001漫遊太空 自然的秘密,讓它永存吧


《羅曼蒂克消亡史》 因為看不懂,所以免遭禁



相關焦點

  • 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舊事一場離別
    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城南,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只留下吳貽弓電影中的故人影像,給人們一絲絲傷感,直到漸漸模糊。林海音將自己童年的美好記憶,留在了林英子純真的眼睛裡。透過這雙眼睛,我們看見那時的中國,那時的人們,看見城牆根下咀嚼草料的駱駝,看見人生不過是一場離別。老北京,是中國的象徵,無論世事變幻,老北京人依舊保有自己的生活狀態。簡簡單單的日子裡,盛滿了濃濃的人情。
  • 電影《城南舊事》 從小到大,人生就是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離別
    但是其實這首歌還與一部電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這部電影就是《城南舊事》。一上世紀20年代末,小女孩英子一家住在北京城南的一個胡同裡這就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故事梗概,最後,英子的爸爸得了肺病去世,宋媽也跟著她丈夫走了,英子自此告別了她的童年。
  • 吳貽弓和《城南舊事》大時代的小故事 一曲離別的童年輓歌
    城南舊事》(1983)中國版海報多少年來,林海音(1918-2001)的小說《城南舊事》(1983)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3年,小說在國內被搬上銀幕公映,電影《城南舊事》獲得1983年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吳貽弓)
  • 英子的城南舊事
    今天我來談談我看了電影《城南舊事》的感想。影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講述了女主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同時以一個小孩子的眼光看待大人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同時又充滿童真樸素的生活狀態,最後用爸爸的離開結尾,表示英子童年結束的這樣一個故事。
  •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看過《城南舊事》的小說和電影,感動於童年的記事,追憶童年時光,我們的童年又何曾不是如此模樣,懵懂、天真,善良,經歷過的那些事,那些我們年紀小還不懂的世事,如英子的遭遇般,那該有多可惜,多遺憾。《城南舊事》記敘的是老北京生活,每一個生活細節在年幼的英子眼中都是那麼新奇,那麼令人懷念。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1.關於電影《城南舊事》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林海音小時候是在北京胡同度過的,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林海音都有著深深的感情,長大後,為了留住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和留戀,於是寫下了《城南舊事》這部中篇小說,1983年,該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1.關於電影《城南舊事》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林海音小時候是在北京胡同度過的,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林海音都有著深深的感情,長大後,為了留住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和留戀,於是寫下了《城南舊事》這部中篇小說,1983年,該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 《城南舊事》——最美不過童年,最痛不過離別!
    今天小編要和小夥伴們分享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其中一句經典臺詞「你是來拉屎的吧?」近期也是火爆各個短視頻平臺。不光是因為這句幽默的臺詞讓人印象深刻,更打動人心的還是電影中那純真的童年記憶與傷痛離別!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整個《城南舊事》寫的就是英子眼中的童年往事,反映著林海音先生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1983年,《城南舊事》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導演執導。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上映後取得巨大成功。影片的插曲《送別》也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城南舊事》: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電影《城南舊事》,說得就是一場場的告別:跟秀貞和妞兒告別;跟「他」告別;跟爸爸告別;跟宋媽告別;跟自己的小學生活告別,跟童年告別。這部電影拍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影片改編自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傳體小說,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為背景,用三段故事講述了三種離別,主人公英子在這些離別中漸漸長大。影片導演吳貽弓曾經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來概括電影的總體風格。我喜歡電影中的不是很流動的畫面,那一個個讓人傷感與心痛的故事,讓導演用這樣一種舒緩的調子演繹出來。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
  • 淺談色彩修復後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根據作家林海英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改編而來。由演員沈潔、張豐毅、鄭振瑤、張閩等出演,榮獲了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 媽媽講電影1:《城南舊事》
    「小時候」電影是——《城南舊事》。電影《城南舊事》拍攝於1980年代初,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我小學時在小鎮上先看了電影,到市裡上中學後才通過圖書館借閱了《城南舊事》原著小說。
  • 豆瓣9.0,《城南舊事》為何是「最具中國情感」的電影?
    去年,導演吳貽弓去世,不少人在網上發文悼念這位生前僅拍過9部電影的導演,編劇宋方金的這段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他說:「在一眾華語電影的傑作中,《城南舊事》是最中國氣派中國情感的。那裡邊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古典中國。感謝吳貽弓導演拍出了這部偉大的電影。」
  • 《城南舊事》|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而吳貽弓的三部代表影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是「第四代」中最不容錯過及值得分析的作品,尤其《城南舊事》,早已成為「新時期電影」乃至整個中國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這部1983年上映的電影,與「臺灣新電影運動」首批作品陳坤厚《小畢的故事》、侯孝賢《風櫃來的人》同時出現,也是海峽兩岸的電影革新在歷史中發生了驚人巧合。但《城南舊事》從結果來看,各方面的成熟度還是要明顯超過「臺灣新電影」這兩部影片。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城南舊事》的製作成本在當時應該屬於最高一檔。
  • 《城南舊事》‖豆瓣8.9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城南舊事《城南舊事》用一段林海音的旁白,拉開了她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生活的序幕。這部影片是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於1983年在中國內地上映。導演緊緊抓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這一「片外之意」,形成了他對整部影片的總構思。
  • 《城南舊事》: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送別!
    一曲李叔同《送別》,像極了人一生的過往,相遇,離別,分開,最後消失於人山人海。因為一句:「你是過來拉屎的吧」,《城南舊事》再度回歸大眾的視線,舊時代的中國,在我們的主角林英子的眼中,那些生活,將一幕幕浮現。一、苦命的秀貞與妞在英子最開始生活的那條巷子裡,秀貞是大家都避之不及的瘋女人,整日思念自己那被拋棄的女兒小桂子,行為更是有些瘋癲。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曾經拍攝《城南舊事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電影《城南舊事》選用了《送別》作為插曲,也讓這首歌在我國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