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2021-01-10 超級課堂

著名導演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逝世。這是2012年的訪談。

電影《城南舊事》劇照 

「這是我迄今為止獲得最高的一個榮譽,也是一個純粹的、專業的、不摻雜任何其他成分的榮譽。我特別珍惜,也感到無比榮耀。最後我要說的是,電影萬歲。」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上,榮獲終身成就獎的中國文聯榮譽委員、著名導演吳貽弓的此番動情的感言引起全場長久的掌聲,而吳貽弓在賈樟柯、陸川、王小帥、張揚4位「第六代」導演的陪同下一同領獎,也體現了中國電影人薪火相傳的含義。

吳貽弓的導演代表作、拍攝於1982年的《城南舊事》曾創造了當年的很多紀錄,作為中國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的活動之一,該片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舉行了特別放映活動。30年前拍攝的這部影片,在今天的大銀幕放映別有一番慨嘆和滋味在其中。同為「第四代」的鄭洞天曾評價該片「感傷的故事沁著溫馨,消逝的人物留下笑靨,凋敝的胡同別有情趣,這種『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的情愫,賦予了《城南舊事》一種神聖感,淡淡後面透著凝重」。而當「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送別》片尾曲響起,當影院場燈亮起,已是73歲的吳貽弓就坐在一群「80後」、「90後」的年輕觀眾中間,他激動得有些哽咽地走到臺前,向觀眾深鞠一躬說,感謝大家能夠專程來看這部電影。

記者:拍攝於30年前的《城南舊事》此番再在大銀幕上放映,現在您如何評價這部影片?

吳貽弓:總體來說,它是部慢熱型的電影。現在是快速消費的時代,《城南舊事》不像現在的商業大片,紅火那麼一會兒。《城南舊事》已經30歲了,我們還保持著每年播出3次的紀錄。當然,不是在電影院裡播出,是中央臺每年春節、中秋節、國慶節都會播放。每次播映後,都會收到觀眾的反饋,也映證了影片的「慢熱」是有持久性的。

記者:《城南舊事》中已能深刻體會到這種自覺的實踐,而且細節的真實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賣綠盆兒的、打糖鑼的、換火柴的、出紅差的……可以說是北京舊城的一曲輓歌。

吳貽弓:首先我想說這與當時的創作環境有很大關係。在上世紀80年代,上影廠拍一部影片平均的資金是29萬。但這部《城南舊事》花了57萬,那時自己的壓力也很大,已經過世的徐桑楚廠長是真正的電影事業家,他有這個魄力和遠見,也促成了上影80年代的輝煌,正是他拍板追加資金拍攝了這部影片,影片最後拷貝發行回收了110萬,可以說還是賺錢了。

另外說一個細節,很多人都以為《城南舊事》中大量北京老城的景象是我們實景拍攝,其實都來自上影廠美工們的巧手。別說現在北京天翻地覆的變化,30年前我們來北京拍攝時,其實已經拍不到林海音原著中描寫的原汁原味的南城街道和胡同了。影片中除了西山紅葉和「瘋女人」家小院子是真實的之外,其他都是我們搭的景。當然,「瘋女人」家的院子,在我們拍完之後,也拆了。那些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的「偷兒」躲藏的那塊草地,都是我們上影廠的美工們在廢棄的江灣機場實景搭出來的。當時的上影人真的很牛!

記者:據說讀過《城南舊事》的劇本後,許多人曾因「沒有戲」而替您擔心,但您卻並不把功夫花在「找戲」上,相反去探索電影對戲劇因素的消溶。現在很多導演都是拿著劇本先「找戲」,甚至拼命「加戲」,甚至強行「湊戲」,離開戲劇套子恐怕就抓不住觀眾。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觀眾都是先看了《城南舊事》的電影又去找小說來看,可以說《城南舊事》是文學改編電影的一個範本。

吳貽弓:臺灣也曾拍攝過《城南舊事》,但林海音說她只承認我們拍的這部。影片開拍應該說是有一定政治意義的,雖然影片本身並不直接反映某種政治內容。林海音1960年就出版了這本自傳體短篇小說集,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公開介紹臺灣作家的文學作品,渠道打開了,這部《城南舊事》便傳到電影圈裡,首先由北影廠的老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劇本改編後,首選當然是北影,但因各種原因北影沒有拍,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向上影大力舉薦該劇本,上影廠領導一致肯定,拍板投拍。

記者:經常聽到有觀眾問:您一位土生土長的上海導演怎麼拍了這麼一個京味兒十足的影片?

吳貽弓:黃宗江與林海音幾乎同齡,他曾說,如果由他來寫那時的北京,其回憶的準確性肯定不如小說作者,記憶力已被北京近年來不知不覺的變化磨損了,而我們這群不生活在北京的人,應該對北京更敏感,無論是它的過去還是現在。於是我們去尋找舊北京的那種「味兒」,我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來作為總基調結構全片,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所有那些人物來表達那種溢於言外的感情,那種「舊」事的感覺一下子便出來了。散文化的作品的確改編很難,三段沒有什麼關係的人物構成的毫無聯繫的故事,是保留原小說的分段式結構,還是打散後重新交織?我們抓住了「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裡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這種情緒積累構成了特殊的味道。但我想說,這些都是《城南舊事》「這一部」影片的獨特性。一戲一格,區別對待,才是真意所在。

記者:《城南舊事》令人慨嘆的還有導演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和對電影藝術規律的深刻研究,這在當下的電影創作者中已屬罕見。可以說現在文藝創作大環境比較浮躁,太缺少對電影文學的用心把握、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上的自覺探索和對各種細節的精鏤細琢。

吳貽弓:有一個記者問我「現在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我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這是屬於上世紀80年代的深情,是在一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深深的共鳴。在拍《城南舊事》的時候,我當時想著將來怕是沒有多少人會看這部電影,也沒有過多去想怎樣去感染觀眾,只是想著如何把我十分摯愛和同情的這幾個人物誠實地呈現出來,並通過這些人物讓觀眾認識上世紀20年代舊北京的畫面,我的目的僅此而已。我希望全體創作人員都去愛這些人物,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一點一滴的具體工作踏實積累到我們的影片中。但是有意思的是原本淡淡的影片,卻間接地獲得了一種濃烈感,這是一種通過觀眾實際感受之後補充加強起來的共鳴效果,是觀眾們「想」出來的結果,我通過這部影片才真正覺察到。

藝術交流 VOL.02/2012|張悅

相關焦點

  • 送別 | 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城南舊事」走了……
    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 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那一場「城南舊事」遠去了……
    吳貽弓出生於1938年的重慶。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五歲那年,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聽到了李叔同作詞的《送別》。四十年後,與這首歌緊緊聯繫在一起的電影《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著名導演吳貽弓逝世,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吳貽弓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知名導演吳貽弓逝世,曾執導《城南舊事》等
    王彥/文匯報記者從上海電影家協會獲悉,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
  • 《城南舊事》被「秒光」背後,是吳貽弓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而《城南舊事》更成為今年開票第一分鐘內被「秒光」的「熱片」——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著名導演吳貽弓經典作品《城南舊事》《闕裡人家》上影節期間展映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以示對大師的誠摯致敬,傾聽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等優秀電影的原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今天上午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並擔任過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
  • 吳貽弓和《城南舊事》大時代的小故事 一曲離別的童年輓歌
    城南舊事》(1983)中國版海報多少年來,林海音(1918-2001)的小說《城南舊事》(1983)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3年,小說在國內被搬上銀幕公映,電影《城南舊事》獲得1983年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吳貽弓)
  • 吳貽弓和他導演的《城南舊事》,竟曾有這麼多故事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辭世,享年80歲。吳貽弓是北京電影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1960年他從北電導演系本科畢業後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創作室工作,擔任導演助理,幾乎跟遍了上影所有的老一輩導演藝術家,從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到吳永剛,特別是吳永剛導演,對吳貽弓影響尤深。
  • 祖籍杭州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今晨去世,唱一首《送別》送別吳老!
    據《文匯報》報導: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
  • 人物|《城南舊事》成絕響:紀念吳貽弓導演以及他拍的那些好電影
    ,也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導演的影片頗具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他善於運用電影藝術語言刻畫人物的思想情感,使整個影片都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他總共拍過10部電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為《大木匠》《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和《海之魂》。
  • 《城南舊事》女主角小英子 被導演一眼選中,如今仍美麗動人
    198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城南舊事》在全國上映。《城南舊事》是著名臺灣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響力的成名作。影片播出後反響很大,社會各界好評如潮。這部影片獲得了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 《城南舊事》導演去世,只拍過九部電影的他何以讓人念念不忘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吳貽弓9月14日在上海去世。作為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難以忽略的印記。他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成為那個年代的經典。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城南舊事》|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而吳貽弓的三部代表影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是「第四代」中最不容錯過及值得分析的作品,尤其《城南舊事》,早已成為「新時期電影」乃至整個中國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吳貽弓最好的作品《城南舊事》,也是最能代表「第四代導演」風格的一部。
  • 他原本可以更好,但《城南舊事》已經足夠好了
    《城南舊事》(1983)吳貽弓同意我說的,也就是說,《城南舊事》是部應合當時解放思想這一思潮的影片。而現在的人,更願意把自己的思想束縛住,且不自知,還為此而得意。《城南舊事》(1983)吳貽弓是個不太好總結的導演,他在盛名之後,主要工作放在了行政上。又過了許多年,他的身體不佳。
  • 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裡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裡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胡同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邊相遇,一邊告別,一邊成長《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先生在四十六歲左右寫的,是她的代表作。林海音先生的童年是較為坎坷的,她出生在日本大阪,三歲左右去了臺灣,五歲左右又回到了北平。《城南舊事》這本小說,是圍繞著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展開的,其實這個英子,就是林海音先生自己的一個化身。林海音先生創造了英子,英子也是林海音先生的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