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那一場「城南舊事」遠去了……

2021-03-02 新演藝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 吳貽弓導演

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

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

△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吳貽弓與香港導演徐克、荷蘭導演保羅·考克斯

去年底,吳貽弓發布了新書《流年未肯付東流》。

△ 《流年未肯付東流》

今年5月,吳貽弓還在病榻上關心上海電影的發展,並寫下「上海電影萬歲」的寄語。

△ 吳貽弓今年5月所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吳貽弓是當代中國有影響、有聲望的電影導演,曾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終身成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他謙虛好學,博採眾長,以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厚的創作功力開闢了新時期散文詩電影的道路。

吳貽弓出生於1938年的重慶。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

五歲那年,已經上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聽到了李叔同作詞的《送別》。四十年後,與這首歌緊緊聯繫在一起的電影《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城南舊事》是吳貽弓首次獨立執導的故事影片。

當時,臺灣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在大陸還沒有公開出版。電影完成後,得到了林海音的高度肯定,並獲得了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吳貽弓也因此成為中國電影界在國際上得大獎的第一人。

△ 1983年3月

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

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後合影

「外冷內熱」的《城南舊事》屬於慢熱型,剛開始放映反響寥寥,隨著口碑的發酵,漸漸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影片。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一個拷貝7000多元,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個成績在80年代初已相當難得,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面對接踵而至的各種歡迎會,吳貽弓始終保持清醒。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理想與激情」的80年代,《城南舊事》之後,吳貽弓拍了以當年西路軍婦女獨立團為原型的影片《姐姐》。

劇情是西路軍戰敗後,倖存的小號兵與婦女獨立團女戰士為尋找紅軍戰士,帶著傷痛與疲累在沙漠中艱難前行過程中,與一名裕固族姑娘相遇的故事。

不同於一般注重展現敵我矛盾的革命軍事題材電影,《姐姐》著重刻畫的是人物內在的革命信念與歷史的悲情。影片外景佔全片的95%,為準確還原西路軍戰士親歷的艱苦環境,取景地設在海拔三四千米的河西走廊。

吳貽弓開玩笑稱此次拍攝是「自討苦吃」,他精心選拔出一支外景隊,稱之為「一支出徵沙漠的志願軍」。

高原反應帶來種種身體不適,頭痛、頭暈、疲倦、呼吸困難、心跳加速、耳膜疼痛……吳貽弓起初以為自己生病了,後來才明白,高原反應已經在折磨劇組的每一個人。但為了完美呈現劇本中一句「太陽落山了」,吳貽弓足足花了一個星期拍攝。

儘管戈壁灘的落日看上去都很美,但總是缺少「壯麗」的氣勢。他索性天天去拍落日,選擇不同的地點和時間,直到滿意為止。

《姐姐》在夏威夷電影節放映時引起轟動,它的市場之路卻並不順利,這也是吳貽弓唯一一部沒有收回成本的影片。

但影片的價值無疑是永恆的,「追求光明人生的不滅信念,哪怕軀體被消滅,精神還在,這就是希望。」吳貽弓說:「外界對《姐姐》的反響一般,但我卻始終對它格外偏愛。」因為在這部作品中,吳貽弓嘗試用新的影像語言表達意念、情感,通過聲畫對位的藝術處理使影片具有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力量。

一部電影,有很多種拍法。一件事情,有很多種做法,作為電影藝術家與電影事業管理者,吳貽弓除了不辜負「電影「二字,再無更多想法。

△ 吳貽弓導演和謝晉導演

2012年,吳貽弓接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表彰時發表感言:「電影萬歲!」

2018年時再回想這一幕,吳貽弓說:「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說,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華總不會輕易忘記,常常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熱人,50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人與人的關係、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195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

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的助理導演。

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

1980年,執導劇情電影《巴山夜雨》,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 電影《巴山夜雨》

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

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

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裡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同年,主導創辦了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

△ 吳貽弓與義大利演員索菲亞·羅蘭

出席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聞發布會

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劇情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

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的藝術指導。

2001年,擔任電視電影《第十三個名字》的編劇。

2003年,吳貽弓擔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2012年,吳貽弓獲得第15屆上海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2016年,吳貽弓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10屆榮譽委員。

△ 緬懷吳貽弓導演

相關焦點

  • 送別 | 今晨,吳貽弓導演帶著「城南舊事」走了……
    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 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著名導演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逝世。這是2012年的訪談。電影《城南舊事》劇照 「這是我迄今為止獲得最高的一個榮譽,也是一個純粹的、專業的、不摻雜任何其他成分的榮譽。我特別珍惜,也感到無比榮耀。最後我要說的是,電影萬歲。」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著名導演吳貽弓逝世,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吳貽弓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等。
  • 著名導演吳貽弓經典作品《城南舊事》《闕裡人家》上影節期間展映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以示對大師的誠摯致敬,傾聽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城南舊事》被「秒光」背後,是吳貽弓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而《城南舊事》更成為今年開票第一分鐘內被「秒光」的「熱片」——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人物|《城南舊事》成絕響:紀念吳貽弓導演以及他拍的那些好電影
    他導演的影片頗具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他善於運用電影藝術語言刻畫人物的思想情感,使整個影片都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他總共拍過10部電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為《大木匠》《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裡人家》和《海之魂》。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祖籍杭州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今晨去世,唱一首《送別》送別吳老!
    據《文匯報》報導: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
  • 知名導演吳貽弓逝世,曾執導《城南舊事》等
    王彥/文匯報記者從上海電影家協會獲悉,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等優秀電影的原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今天上午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並擔任過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他曾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
  • 吳貽弓和《城南舊事》大時代的小故事 一曲離別的童年輓歌
    城南舊事》(1983)中國版海報多少年來,林海音(1918-2001)的小說《城南舊事》(1983)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3年,小說在國內被搬上銀幕公映,電影《城南舊事》獲得1983年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吳貽弓)
  • 吳貽弓和他導演的《城南舊事》,竟曾有這麼多故事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辭世,享年80歲。吳貽弓是北京電影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1960年他從北電導演系本科畢業後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創作室工作,擔任導演助理,幾乎跟遍了上影所有的老一輩導演藝術家,從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到吳永剛,特別是吳永剛導演,對吳貽弓影響尤深。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曲《送別》蘊含著說不盡的城南舊事,真應了那句「少年不知曲中意,懂時已不再少年。」即使眼中飽含淚水,臉上依然帶著笑容。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由中國戲曲學院的同學帶來的《送別》。整個《城南舊事》寫的就是英子眼中的童年往事,反映著林海音先生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1983年,《城南舊事》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導演執導。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上映後取得巨大成功。影片的插曲《送別》也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舊事一場離別
    童年的鄉愁可以想像,遠去孤島的林海音,無限惆悵地憑海相望,那些不能釋懷的故土鄉愁,匯聚成一首如夢的碎片般的散文詩。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城南,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只留下吳貽弓電影中的故人影像,給人們一絲絲傷感,直到漸漸模糊。林海音將自己童年的美好記憶,留在了林英子純真的眼睛裡。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他原本可以更好,但《城南舊事》已經足夠好了
    《城南舊事》(1983)吳貽弓是個不太好總結的導演,他在盛名之後,主要工作放在了行政上。又過了許多年,他的身體不佳。它讓你有所盼望,盼望過去所經歷的簡單的日子能夠重複,又希冀新的辰光能照耀那些註定要遠去的背影。媽媽、少女、駱鈴、鴿哨、乃至黃河,都不再是名詞,也不是形容詞,而成了動詞。陪著你,從風的這一邊吹到風的另一邊,從路的這一頭走到路的那一頭。
  • 《城南舊事》女主角小英子 被導演一眼選中,如今仍美麗動人
    198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城南舊事》在全國上映。《城南舊事》是著名臺灣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響力的成名作。影片播出後反響很大,社會各界好評如潮。這部影片獲得了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 豆瓣9.0,《城南舊事》為何是「最具中國情感」的電影?
    去年,導演吳貽弓去世,不少人在網上發文悼念這位生前僅拍過9部電影的導演,編劇宋方金的這段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他說:「在一眾華語電影的傑作中,《城南舊事》是最中國氣派中國情感的。那裡邊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古典中國。感謝吳貽弓導演拍出了這部偉大的電影。」
  • 《城南舊事》導演去世,只拍過九部電影的他何以讓人念念不忘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吳貽弓9月14日在上海去世。作為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難以忽略的印記。他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成為那個年代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