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下載:《城南舊事》

2021-01-10 中考網

內容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 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作者將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風光適切地融入字裡行間,在展現真實熱鬧的市民生活之餘,更為 讀者架設一個明晰的時空背景。

  除了不斷再版的小說,著名導演吳貽弓將《城南舊事》搬上銀幕並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中國當代電影中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慄縣,1918生於日本大阪,五歲時隨父母遷往北京南城。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北師大附屬小學、春明女 中、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曾任《世界日報》記者。1948年與丈夫夏承楹(何凡)攜三個孩子移居臺灣。2001年12月1日病逝於臺北。

  林海音以寫作和編輯出版名世。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她陸續結集出版《冬青樹》《綠藻和鹹蛋》《曉雲》《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燭芯》《春風麗 日》《兩地》《孟珠的旅程》《城南舊影》等小說和散文作品。在臺灣,林海音曾先後任《國語日報》編輯、《文星》雜誌編輯、《聯合報》副刊編輯,之後又創辦 了《純文學》月刊和純文學出版社。

  晚年的林海音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和小學教材的編輯工作。

  目錄:

  惠安館
  我們看海去
  蘭姨娘
  驢打滾兒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陽·童年·駱駝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目推薦文學作品《洗河》
    到了中學之後,初中生與高中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顯然兒童文學不太適合中學生群體,這時候就需要找一些適合自身年齡段閱讀的圖書。語文考題中多次涉及到文學名著中的作品,提升語文水平,離不開精品圖書的閱讀。課外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多閱讀課外書對於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將有一定的幫助。
  • 《城南舊事》閱讀集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
  • 《城南舊事》好書推薦
    □ 美的學校 彭曉芳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在寫童年生活的書中,我獨愛《城南舊事》,想把它推薦給大家。《城南舊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
  • 英子的城南舊事
    大概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要說這句話,答案其實就在張愛玲和林海音的書籍裡。今天我來談談我看了電影《城南舊事》的感想。影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講述了女主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同時以一個小孩子的眼光看待大人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同時又充滿童真樸素的生活狀態,最後用爸爸的離開結尾,表示英子童年結束的這樣一個故事。
  • 城南舊事
    靜謐的四合院,胡同中悠揚的叫賣聲,西交民巷大街的驢打滾兒,天橋的喧囂熱鬧,還有保姆口中低徊婉轉的童謠……這是作家林海音兒時的北京南城,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老北京風情。如果說通過林海音的文字,人們只能遐想當年的北京城,那麼畫家關維興為《城南舊事》畫的60餘幅水彩插圖,則從視覺上再現了那個時代,這本書絕對值得珍藏。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邊相遇,一邊告別,一邊成長《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先生在四十六歲左右寫的,是她的代表作。林海音先生的童年是較為坎坷的,她出生在日本大阪,三歲左右去了臺灣,五歲左右又回到了北平。《城南舊事》這本小說,是圍繞著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展開的,其實這個英子,就是林海音先生自己的一個化身。林海音先生創造了英子,英子也是林海音先生的側寫。
  • 《城南舊事》賞析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編劇:伊明劇情梗概: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短評:《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託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複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託景傳情的作用。
  • 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記者:拍攝於30年前的《城南舊事》此番再在大銀幕上放映,現在您如何評價這部影片?吳貽弓:總體來說,它是部慢熱型的電影。現在是快速消費的時代,《城南舊事》不像現在的商業大片,紅火那麼一會兒。《城南舊事》已經30歲了,我們還保持著每年播出3次的紀錄。當然,不是在電影院裡播出,是中央臺每年春節、中秋節、國慶節都會播放。
  • 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裡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裡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胡同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
  • 媽媽講電影1:《城南舊事》
    「小時候」電影是——《城南舊事》。電影《城南舊事》拍攝於1980年代初,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我小學時在小鎮上先看了電影,到市裡上中學後才通過圖書館借閱了《城南舊事》原著小說。
  • 我的《城南舊事》一
    說起《城南舊事》這本書,大部分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作家—林海音。而我想到的是在時光的長河中慢慢退場的一座小學—城南小學。多年後我才知道,那所學校是專門給外來務工子女上的學校,也是很奇怪,覺得浙江的教材跟老家的一樣,只不過它是彩色的,家裡的書是黑白的。
  • 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今天重看了1982版電影《城南舊事》的高清修復版,滿腦子都是小英子那雙閃爍的大眼睛。
  • 城南舊事中真實的英子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首《送別》,唱響了中國大地,這是臺灣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歌,也讓中國人熟識了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於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
  • 閱讀積累|《城南舊事》內容簡介+精彩片段+讀後感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
  • 中國內地中學生迷戀星座書籍引人關注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電題:內地中學生迷戀星座書籍引人關注  作者 豐冰  新年將至,內地中學生熱衷購買二00一年星座運勢書籍,有的甚至把它作為時髦的生日禮物相互贈送。青少年心理學家認為,中學生正處於心理萌動期,易受心理暗示,星座成為他們熱門話題,並不奇怪,但對其過分迷戀,應引起人們的關注。
  • 《城南舊事》裡的英子,如今生活怎樣
    凡是看過電影《城南舊事》人,沒有一個會不記得沈潔飾演的小英子。這是一部小孩子看不太懂卻也覺得好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雋永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旋律,更有可能是因為片中小英子那雙純真無邪、靈氣滿滿的大眼睛。當年電影播出,英子一躍成為萬千人心中純真與美好、愁緒與傷逝的化身。《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天真無邪、單純善良的形象應該還停留在那代小夥伴的腦海中。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城南舊事》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林海音作品《城南舊事》推薦理由  林海音獨步文壇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