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老北京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2021-02-19 看電影雜誌

最近這段視頻火出圈了。

微博ID為@大谷Spitzer的博主,用人工智慧修復了一段100年前老北京的影像,引來數十萬的點讚和轉發,人民日報官方也轉載了。

修復幀率,擴大解析度,AI完成上色,畫質清晰感人。

原黑白視頻來自一位加拿大攝影師在1920-1929年間拍攝的

在這段百年前的Vlog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身著馬褂,留著長辮,見面行打躬作揖之禮,有高桌長凳的「路邊攤」,還有熱鬧的集市,大街行人不多,騎驢的搭人力車的都有。

10分鐘的視頻引來網友熱議,有人說「就像與百年前的人面對面」,驚嘆科技之奇;也有人感慨百年間翻天覆地的巨變。

同時這段視頻也讓很多人不約而同想到了這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沒錯,如果你也好奇100年前的北京到底什麼樣兒?這段10分鐘的視頻顯然不解渴,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或許會滿足你的另一種想像。

[城南舊事](1983) 豆瓣8.9

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城南舊事》講述了小女孩林英子在南城胡同度過的童年時光,時間是1923-1929年,與上述視頻的時間背景重合。

林海音

上世紀20年代的老北京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通過英子的兒童視角,再以散文的筆調復現紙上。

根據書中所記,林海音當年和家人居住在北京宣南城區,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在椿樹胡同、新帘子胡同、絨線胡同、虎橋坊大街、南柳巷等地。

林海音曾自誇說:「在北平,我閉著眼睛都能走回家。走過那些街道所引起的情緒,卻是不容易忘記的。」

距離小說出版20年過後,當時北京電影製片廠的編劇伊明覺得這是個值得拍成電影的好故事,便著手劇本改編。

第一版劇本寫好後,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看過之後很滿意,經批准交給了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

但北影廠遲遲未有動靜,幾經波折這個項目最後落到了上海電影製片廠,由吳貽弓導演來執導。

吳貽弓導演

不過吳貽弓覺得伊明寫的劇本統戰意識太強,政治因素曲解了文本原意,散文就該用詩意的拍法。

徵得上影廠領導同意後,他改了一版導演臺本,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奠定影片基調。

伊明看了吳貽弓改過的劇本後說:「小吳,你膽子蠻大的嘛,裡面怎麼一點政治因素都沒有?」

吳貽弓說:「這個本子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我們只要拍出來,統戰部肯定歡迎。」

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在最終成片的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的名字。

挑選林英子的扮演者時,吳貽弓想找那種純真且好奇的眼神,與成年人探尋這個世界完全不同的方式。

最後吳貽弓選中了11歲的沈潔,因為他認為:」沈潔沒有那種非常強烈的表現欲望,有些憂鬱。那種求知的眼神與我設想的小英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敲定劇本和演員後,場地成了開拍前最大的難題。畢竟要還原出20年代的老北京城,並非易事,尤其是在許多建築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

吳貽弓帶著劇組的人在北京轉了一圈,穿梭於大小胡同間,愣沒找到合適的場地,柏油馬路和電線桿子可不是老北京的風貌。

實在沒轍,吳貽弓回到上海再想辦法。剛好上海郊區有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他看中了這個地方,想要重建出老北京的一角。

在舊院落裡插上假樹樁,種上指甲草,再在屋簷種上幾撮野草,鞦韆、毛驢、水車、井窩子、小油雞,只要是書中有的,並且有可能拍到的,通通安排上。

置景結束後,吳貽弓不急著拍。因為這些東西太新了,哪怕是做舊的痕跡,也是新的。

兩個月過後,等這個身處上海的「北京一角」變老,這才有了老北京的感覺。

方正的四合院,斑駁的城牆,叫賣聲迭起的胡同,井窩子汲水的人,緩慢經過的駱駝隊,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老北京一角,一幅靈動的老北京生活圖景,也就此展開…

駱駝隊:

小說《城南舊事》的首章《冬陽·童年·駱駝隊》寫著:「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鈴聲,童年重臨於我心頭。」

駱駝運輸隊可是老北京的標誌一景,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就幾乎完美重現了小說中的意境。

空鏡頭將情緒層層堆疊,彼時殘舊的長城還不是景點,盧溝橋沒有炮彈落下,門頭溝來的運煤駝隊從上走過,駝鈴聲聲。

英子站在一旁學著駱駝咀嚼草料,駱駝脖子底下常掛個鈴鐺,父親告訴小英子,鈴聲是途中驅狼用的。英子卻很自信地告訴父親鈴鐺是為了途中解悶兒用的。

父親說:「興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井窩子和水三兒:

英子家附近這種賣水的水鋪叫作「井窩子」,電影裡反覆出現,而推獨輪車賣水的小販叫作「水三兒」。

起先老百姓喚這些水夫「水塞兒」,叫順了就成「水三兒」,後來也有「三兒哥」和「老三哥」之說。

水自井中升起再沿石質水槽留下,注滿獨輪車上兩個橢圓形水櫃,再送往住戶家中,結帳時領一張「水牌」,拿到「井窩子」換錢。

唱話匣子:

你瞅著胡同口圍了一群人,那指定是「唱話匣子」來了。

他們肩扛一隻大喇叭,提著勝利牌手搖留聲機,俗名「話匣子」,胸前抱著一摞喝片,邊走邊吆喝:「唱話匣子,誰聽話匣子」。

有流動的,也有固定的,虎坊橋大街的洋貨店裡,話匣子旁總圍滿了聽客,點上馬連良的《借東風》、梅蘭芳的《宇宙鋒》、李多魁的《釣金龜》,小曲兒一響,生活樂享。

古道熱腸的老北京:

小英子跟著宋媽上街買菜去,偶遇拉著犯人上法場的隊伍,被枷鎖縛住的人毫無懼色,還讓路邊百姓「給咱來個兒好」。

在應聲而起的叫好聲中,還有人專門給端了一碗酒,透著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百姓們認英雄,不怕死的英雄那更是英雄。

油醬店:

飲食方面,老北京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和油條等面點,電影重點展示了街上隨處可見的油醬店。英子和後來的好朋友妞兒也是在那認識的。

胡同裡的叫賣聲:

叫賣聲迭起的胡同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

英子家所在的新帘子胡同,有剃頭挑子,兩片鐵夾子「喚頭」彈得嗡嗡地響;有磨剪子磨刀的,他們的響器是卦連;有打糖鑼的,挑子上有酸棗面兒,有印花人兒,有山楂片,還有珠串子;有賣切糕的,還有落花生和賣蜂窩煤的。

還有「置換物品」的小販,以物易物,英子回家的時候正趕上這人來,用廢鍋破盆給她換了個小板凳。許是覺得不值,總讓宋媽再給添點兒。

還有要給人「打竹帘子」的,老北京一到夏天就得撕去窗戶上的高麗紙換上竹帘子,通風消暑,亦可防蚊蠅。

人力車:

在修復的視頻裡能看到,街上的人力車不時出現。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乘坐人力車是主要的交通手段,「價廉而穩妥,不快不慢,恰到好處」。

1925年,在人口125萬的北京就有35000輛人力車。

而且乘坐人力車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不成文的規定是,「在北京穿大褂的人不能走路。」英子的父親自然也是這種人,所以出行都乘人力車。

當時的人力車夫也分包月的和拉散活兒的,前者的收益會更穩定些。

東西跨院:

有著東西跨院的四合院,在電影中被多次提到。

跨院就是四合院正院兩旁的院子,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裡,李天然租的就是跨院。

俚語裡說了,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那就是:天棚石榴金魚缸,先生肥狗胖丫頭。

[城南舊事]中遭竊的那戶人家,院子就是這樣的,宋媽說,「院子那叫一個豁亮。」

那時候的四合院當然還不是受保護的對象,院門口有倆石獅子或是石鼓一樣的門墩,雙開木門上的油漆半脫落,磚牆斑駁,窗紙破碎,院子裡儘可能多栽種些綠植,木板凳隨處擺著,別有悠長韻味。

齊化門兒:

「齊化門兒」這個地名在電影[城南舊事]中也出現過好多次。秀貞的女兒小桂子,就是讓她的家人給丟到那兒的。

齊化門就是如今北京的朝陽門。

二三十年代的齊化門,是老北京最熱鬧的地界,每逢喜慶日子,那就是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孩子們貼牆根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遛鳥下棋侃大山,好不熱鬧。

男尊女卑的舊觀念:

20年代的老北京自然不全是好的,[城南舊事]也不迴避當時一些傳統迂腐的舊觀念。

就像那段修復影像中,很多評論說街上只看到了男的,幾乎很少有女人。男尊女卑,這是當時根深蒂固的落後思想。

[城南舊事]中所塑造的幾位女性角色,除了小英子,無不是這一落後思想的受害者。

英子的好朋友妞兒被父親逼著練戲,敢不從就用撣子毒打;秀貞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家人瞞著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兒下;宋媽的女兒,也被丈夫狠心地賣掉。

語言:

語言是當時老北京風情一種外在的直接的表現,這一點電影相比小說更有優勢。

不過小說中有些部分在電影中並未展示:因為英子一家是半道兒才來的北京,所有出自他們嘴裡的話其實會帶點南方口音,就像會把「豬肉」說成「粗漏」,把「惠安館」讀作「灰娃館」。

相比於各種兒化音,整部電影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詞是「沙灘兒」。

秀貞轉述她父親初見思康時的對話:

爹問他在哪家學堂,他說在北京大學。我爹又說了,這道不近,沙灘兒去了! 可是個好學堂。

將北大紅樓所在地稱為「沙灘兒」,這是只有老北京人才知道的慣常說法。

北京人說北大,總是說沙灘北大,沙灘一帶是當年革命活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遊行隊伍就是從沙灘的民主廣場集合出發的。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電影的結尾,英子的父親因病去世。

童年時光,好像總在與各式各樣的人相遇然後分別。那一刻英子才意識到,有些人和事,一旦從生命中徹底流逝,除了不讓自己遺忘,似乎也無法做更多的事。

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一曲《送別》唱起,人心潸然。

終於在1948年,轟鳴的飛機低徊於北京上空,林海音跟隨家人返回臺灣,她終於連自己待了25年的北京也要失去了。

電影中英子的父親告訴過她,「過去的事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

但那些關於老北京的美好記憶,又怎會輕易忘記呢?林海音用文字留住了那些胡同、城牆、四合院,留住那些寺廟、牌坊、井窩子,而吳貽弓用電影還原出了這些老北京的景象。

文字和影像的聯手,共同對抗著時間。

好在還有這些東西,否則百年前的北京什麼樣兒,咱永遠不知道。

都說電影是一門時間的藝術,電影[城南舊事]就是最好的證明。「當你不能夠再擁有的時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時光過境,物是人非,林海音後來在《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裡寫下這麼一段:

「親戚朋友都勸我回北平城南的老宅子看看,我都嘆息而不語。北平連城牆都沒了,我回去看什麼?」

相關焦點

  • 《城南舊事》:100年前的老北京城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前言:100年前的北京什麼樣兒?最近這段視頻火出圈了。一位博主用人工智慧修復了一段100年前老北京的影像,引來數十萬的點讚和轉發,人民日報官方也轉載了。修復幀率,擴大解析度,AI完成上色,畫質清晰感人。
  • 老北京傳統小吃「驢打滾兒」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又稱豆面糕。 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 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
  • 100年前的米其林輪胎人長什麼樣?看完真是覺得有點可怕!
    在長期的發展中,米其林仔的形象也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有所調整,那麼在一百多前,米其林仔是什麼樣的呢?據說,當時米其林的兩位老闆在參加工業博覽會時,發現堆在一起的輪胎看起來很像個人形,於是就託一位法國漫畫家設計了這位輪胎大漢。因此,最開始的米其林仔宛如一個木乃伊,和現在的憨態可掬相去甚遠。
  • 老北京俏皮話
    ●北京人脾氣秉性幽默中帶著豪橫,俏皮中透著幽默,而且抱團合夥,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哥們兒義氣,再加上老北京人重情義的秉性,「仗義」、「夠哥們兒」、「豁得出去」、「鐵」、「磁」、「瓷器」等誇人夠朋友的詞是應運而生。
  • 老北京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
    餡餅也好,肉餅也好,都是北方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普通食品,說不說大家都知道。可是要說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這說法應該不對。放在餅鐺裡烙的肉餅,不時地往表面兒刷(抹油,不少老北京人叫「刷油兒」)點兒油還說得過去,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其實老北京人這樣說,就是一個習慣說法兒。
  • ︱英文版《水牛兒》什麼樣?
    我們在錄製時加入的京胡、三弦、京劇唱腔、老北京叫賣、天橋相聲以及文冊中的老北京民俗插圖等,將「京味」烘託得令人心醉。1998年我策劃錄製了140多首《北京童謠》,出版了盒帶專輯;2002年又補錄了60餘首,集成CD出版。
  • 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北京日報 特約攝影 孫山/攝與很多地方的習慣不同,老北京喝茶,尤好花茶這一口兒。有人說,茉莉花茶是北京人的茶,此話不假,許多老北京非花茶不喝。某些人不太理解,認為濃烈花香破壞了茶味,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四九城的歷史。在喝上自來水之前,北京人喝的都是井水,井窩子的水質偏硬,再好的茶葉,用這種水衝泡也茶味全無了,而花茶裡濃烈的茉莉花香能夠讓水變得更為甘甜。
  • AI技術復原91年前黑白視頻顏色 好喜歡什麼樣的裝束
    AI技術復原91年前黑白視頻顏色 好喜歡什麼樣的裝束時間:2020-08-09 00: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AI技術復原91年前黑白視頻顏色 好喜歡什麼樣的裝束 8月4日,視頻博主胡文谷發布了一段1929年上海女裝展示的復原視頻在網上走紅,胡文谷用AI技術為這段91年前的黑白視頻補上了色彩
  • 年初一看什麼?一部35年前的電影,譚詠麟和林子祥夠喜感
    年初一大家都開開心心的,如果沒走親訪友,電影院這段時間也比較特殊,那在家裡看一部想看的電影,可是相當愜意的。大過年的,相信大家都首選一些開心的電影,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部香港喜劇電影——《恭喜發財》。這電影早在1985年的時候已經上映,距離現在已經35年了!雖然歷史久遠,但如今再看還是非常有趣。仔細看看主創就知道,導演是石天,編劇是黃百鳴,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香港喜劇。我們再看演員,有石天,柏安妮,還有譚詠麟和林子祥。試想一下,譚詠麟和林子祥在35年前,那是多麼年輕。
  • 這部24年前的電影告訴你,中國廚師的的刀具原來是這麼的精緻
    這部24年前的電影告訴你,中國廚師的的刀具原來是這麼的精緻。現在人們的水平越來越高,有很多東西都可以選擇了,慢慢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而米其林的餐廳仿佛成了餐飲界的一塊兒招牌,很多餐廳都是以能評上米其林的星級為榮譽,網上經常說米其林餐廳有多厲害,米其林大廚的刀具都是一套一套的,一套都是有20多把的,而且還有40多種刀功。
  • 地道的老北京早點都有哪些?這些都是北京人的摯愛,充滿京味兒的早點!
    老北京人愛吃、會吃,吃早點也從不湊合,一個鹹菜,一個燒餅都透著講究。下面啊,看大磊子給您一個一個的捋。炒肝包子吃包子一定就得喝炒肝,喝炒肝就一定得就包子,而且還一定得是豬肉大蔥的包子,要不然怎麼找也不能算是吃得地道。炒肝包子,包子炒肝,只要這世界上還剩下一個北京人,它們的姻緣也肯定會被延續下去。
  • 老北京溜24小時玩法,比長城故宮有味道多了
    在2016年的北京想找尋一點兒老北京的蹤跡有點兒難,把日曆翻過去一頁,跟著我在京城裡遛上一天,過一日老北京,喚一聲舊時的名字。老北京小吃前邊要是加上了清真倆字就換了一幅模樣。這裡只外帶不堂食,這裡的豆汁論袋賣,五塊錢三斤半,熬得濃鬱,沫子渣特足,酸臭味濃烈得撲鼻。再來上一包焦圈,一包鹹菜。回家自己把豆汁兒回鍋再熬上一陣兒。早餐齊活兒,這份量就適合一家子圍在大圓桌邊上吃。
  • 人工智慧修復老北京街景影像 補幀、上色、提升清晰度由三款軟體完成
    「這就是100年前的北京嗎?太逼真了,好像穿越到那時候一樣。」近日,一段經過人工智慧復原的北京100年前的影像視頻引起網友的興趣。視頻的發布者胡文谷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原始視頻是100年前外國人拍攝的北京街景,是黑白的,幀數也很低。他通過人工智慧,讓整部視頻清晰度更高,並上色成為彩色視頻。
  • 老北京吃飯規矩多 「不剩碗底兒」重回餐桌
    說到吃,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相信不少在北京長大的孩子都經歷過在飯桌上因為不講規矩被長輩打手的經歷。老北京人的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其中就有不少與勤儉節約有關。
  • 淺談老北京人李誠儒,縱觀他的一生十分有傳奇色彩
    當然了,這和他是老北京人也有很大的關係,要說李誠儒老師的演藝生涯十分有傳奇色彩,出生在梨園世家,結果家道中落,憑藉自個兒的實力闖蕩進了商圈兒,當年在北京西單的實力老北京人都有所耳聞,結果因投資失敗虧不了不少錢
  • 老北京愛喝的茵陳酒是什麼樣?
    詩人黃秋嶽說,名菜配名酒,可稱翡翠雙絕,雅人吐屬必出兒不凡。」這個「翡翠雙絕」一聽就清涼可愛,令人雙頰生津。同仁堂的茵陳酒到80年代還有售,透明玻璃瓶盛裝,貼「同仁」牌,酒色作淺棕,並不像唐魯孫說的是碧綠生青。三月茵陳五月蒿,泡茵陳酒是採摘春天初發的茵陳嫩苗泡酒。
  • 央視正熱播大腕兒也不少!這部京味兒西城劇閉眼聽都舒坦
    各位瓷:  最近正在央一熱播的《什剎海》您看了嗎?起初小編知道這部劇但講老北京元素的現代劇,成功的確實不多,所以當時小編就沒第一時間追劇  直到頭幾天發現家裡老爺子夜裡三點還看電視劇的回看呢,我問這部劇怎麼樣啊?老爺子來一句:真上癮!
  • 央視正熱播大腕兒也不少!這部京味兒西城劇閉眼聽都舒坦!
    各位親:最近正在央一熱播的《什剎海》您看了嗎?起初小編知道這部劇但講老北京元素的現代劇,成功的確實不多所以當時小編就沒第一時間追劇直到頭幾天下了夜班發現老爺子夜裡三點還看電視劇的回看呢我問這部劇怎麼樣啊老爺子來一句:真上癮!
  • 藉助AI修復老北京百年前影像,古舊人物醒轉,那些老禮兒重現於世
    我們常常為時光易逝而悵然失所,但是當100年前的晚清人事映入眼帘時,我們是否為曾經的鮮活而感到震驚,是否有能被那煙火氣撫平內心,是的100年便如同一剎,但人總歸一直前進,不在是以前的人,如今我們用攝影機能夠記錄一切生活。甚至催生出一系列新潮的職業,我們拍vcr、拍vlog,每個人都有機會讓自己的生活呈現在大眾的眼裡。
  • 【第一劇場】《金水橋邊》老北京警察風雲故事
    電視劇《金水橋邊》以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內動蕩不安、特務猖獗的局勢為背景,講述了老北京一個四合小院裡多個普通家庭的悲歡離合。 整部戲從建國初期一直講述到改革開放,展現著整整30年的風雨變遷,堪稱一部小人物的編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