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們老北京就是離不了這一口兒!

2021-01-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老北京有個習慣:早起先沏茶,防暑要飲茶,客來必敬茶。四合院裡長大的孩子,大概都有這樣的記憶,大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燒水沏茶:一會兒譁譁地開著水龍頭,一會兒壺蓋「咣啷」掉在地上,一會兒又給爐子撥撥火……

每天早晨,還在夢鄉裡,就會被這樣獨特「交響樂」吵醒。沏茶要用開水,因為喝茶要趁熱。寒冷的冬天,一杯熱茶足以點燃「身體之暖氣」,到了夏天,熱茶下肚,渾身的暑氣都被激出來,蒲扇一扇,那叫一個痛快!

北京日報 特約攝影 孫山/攝

與很多地方的習慣不同,老北京喝茶,尤好花茶這一口兒。有人說,茉莉花茶是北京人的茶,此話不假,許多老北京非花茶不喝。某些人不太理解,認為濃烈花香破壞了茶味,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四九城的歷史。在喝上自來水之前,北京人喝的都是井水,井窩子的水質偏硬,再好的茶葉,用這種水衝泡也茶味全無了,而花茶裡濃烈的茉莉花香能夠讓水變得更為甘甜。

加之,茶葉產區在南方,舊時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普通的茶葉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黴變,若用茉莉花窨制,就能避免這個問題。所以,老北京喝花茶的習慣,雖說起初是在種種不便下的無奈之舉,久而久之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統。

老北京花茶的加工拼配極有講究的,什麼季節喝口兒、什麼季節喝味兒,講究挺多的。各家茶莊有各家的獨門秘笈,以此留住好這口兒的茶客,這也是老北京花茶的魅力。

視覺中國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過去,一般人家都是喝「高末兒」,也叫「高碎兒」,價格很便宜,誰都喝得起。據說以前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又好喝茶,茶葉店便把各種高檔茶葉賣剩的碎末兒混合在一起拿來出售,謂之「高級茶葉末」。既滿足了大家喝茶的需求,又照顧了老北京的「面兒」。

高末兒雖然失了形,但放在茶壺裡衝泡,香味也絲毫不遜色。有人說喝高末兒能上癮,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道理在於高末特別出釅兒,滾開的水沏上,濃烈得令人燻燻欲醉,即便是再好的茶也出不來這個效果。

視覺中國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過高末兒有個缺點,那就是不禁泡。抓一大把放杯裡,頂多也就沏上三回,所以得多放幾回茶葉。您瞅瞅,那些舉著把兒缸子喝高末兒的人,都會不斷往缸子裡續茶,喝到最後,茶葉都比水多了。

另外,喝高末兒還得注意「吹」著喝,先把茶末兒給吹開一些,再小口抿。小孩兒沒那個耐心,喝不了燙茶,就得喝「溫涼不盞兒」的,就是不涼不熱的茶。茶若是涼透了,那味道就差遠了。

如今茶葉店裡如果還有賣高末兒的,那滿足的是四九城老百姓一種情懷。

茶葉店 北京日報 馮文岡/攝

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家裡才去買一次茶葉。每次買也就是二兩,一小包。茶葉店裡的茶都是散裝的,你選好了,要多少就給稱多少。售貨員在臺秤的搪瓷託盤上,先墊一張粉色的襯紙,一手拿個小鏟子鏟起茶葉就往上倒,一手麻利地撥那秤砣,他們能稱得很準,說二兩不會給你少一錢。

稱茶葉 北京日報 丁世儒/攝

稱好了茶葉,就得包起來,這可是個技術活。先得把襯紙的四個角折起來,在臺子上磕一磕,把鬆散的茶葉給抖結實了再封口,才能包出一個方方正正的茶包。最後再用紙繩捆好系個結,雙手用力一扽,把繩扯斷,您拎著這茶包就可以走了。回到家裡得趕快找個鐵罐茶筒裝起來,蓋子得蓋嚴實嘍,要不就會跑味兒了!

包茶葉 北京日報 胡敦志/攝

由於北京人愛飲茶,所以北京茶葉市場始終繁盛不衰。

過去,北京的茶葉市場基本被安徽、福建籍的茶商壟斷,直到現在京城的十幾家老字號,也大多脫胎於徽商、閩商辦的茶莊,比如「張一元」、「慶林春」創始人是福建人,「吳裕泰」創始人則是徽州人。

老北京人喝習慣了某個茶莊的茶,一般就不再輕易另投他店。直到現在,許多北京人仍保留著這個習慣。

視覺中國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從表面上看,喝茶只不過是個人嗜好,但稍稍留意,便會發現細節裡頭還能看出不少內容。有的人,哪怕是桌子上掉了幾粒茶葉末,也要一手當簸箕,再用另一隻手小心翼翼地掃起來,然後倒進杯裡,透著過日子的那份仔細。有的人,自家喝著高末兒,客人來了,卻把家裡最好的茶葉拿出來,給客人敬上一杯,這就是老北京的「有禮有面兒」。有的人,好喝釅茶,除了多擱茶葉,還在家裡種上一盆茉莉,泡茶時順便擱上一兩朵,蓋好蓋子悶一會兒,等揭蓋兒的時候,花香撲鼻,茶香濃烈,十分有情趣。

花茶就是這樣,與老北京的生活和回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可謂是,一壺花茶在室,滿屋添香;一杯花茶在手,滿心期待。

有了這樣的樂子,還圖什麼?

相關焦點

  • 黃瓜蒜瓣炸醬麵,北京人就好這一口兒!
    不少老北京人記憶中肯定有這樣的一幕:端著碗兒炸醬麵,碗裡擱一根黃瓜,在院兒門口一蹲,邊和街坊鄰居下棋聊天兒,邊吸溜一口炸醬麵,咬一口脆爽的黃瓜,啥也不耽誤。真是光想就讓人流口水啊!面碼,透著對生活的熱愛北京人像熱愛生活一般熱愛著炸醬麵,這從北京人的順口溜兒中可見一斑: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豆芽菜,去掉根兒,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心裡美,切幾片兒,焯豇豆剁碎丁兒,小水蘿蔔帶綠纓兒;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
  • 老北京的美食——吃春兒
    春天總是這樣的美,冰雪消融,萬物復甦,綠草茵茵,百花開放,一雙青瑣燕,千萬綠楊絲。正是踏青賞景的好時節,而過去的老北京人除了踏青之外,就該吃「春兒」了。老北京人的吃「春兒」,叫開春兒第一口,從百姓到皇宮,都要嘗這口兒。1、嘗「春嫩」:  「吃春兒」第一口,最講究的是頭場春雨後的薺菜。薺菜炒雞蛋,炒肉絲、炒豆腐,吃的時候,烙好一張張薄薄的餅,卷了炒好的薺菜,特別香嫩爽口。
  • 100年前的老北京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齊化門兒:「齊化門兒」這個地名在電影[城南舊事]中也出現過好多次。秀貞的女兒小桂子,就是讓她的家人給丟到那兒的。齊化門就是如今北京的朝陽門。二三十年代的齊化門,是老北京最熱鬧的地界,每逢喜慶日子,那就是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孩子們貼牆根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遛鳥下棋侃大山,好不熱鬧。
  • 老北京傳統小吃「驢打滾兒」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又稱豆面糕。 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 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
  • 老北京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
    餡餅也好,肉餅也好,都是北方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普通食品,說不說大家都知道。可是要說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這說法應該不對。放在餅鐺裡烙的肉餅,不時地往表面兒刷(抹油,不少老北京人叫「刷油兒」)點兒油還說得過去,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其實老北京人這樣說,就是一個習慣說法兒。
  • 吃也不能落下,老北京寒食十三絕了解一下?
    說到吃涼食,南方自古就有寒食節吃青團兒的習慣,現在,每年到了清明前後,青團也深受年輕人和小孩兒的喜愛。但事兒君看來,這跟姆們老北京「寒食十三絕」一比,同樣是用涼食墊補墊補,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何謂十三絕?咱們一起來數數!
  • 從數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二口二黃,三餐佳餚,四季衣裳
    且不雲什麼「八臂哪吒城」、「內九外七皇城四」、「九壇八廟頤和園」、「九門八典一口鐘」這些基本常識,就是細研究起來,在數字的背後,也是有很深的學問!尤其在清明節後春雨紛紛的日子裡,布穀聲不絕於耳,農夫們扶犁荷鋤下田耕耘,大地上的耕牛在濛濛細雨中來往,給田野帶來勃勃生機和春色。此情此景自然會感動文人墨客,他們借景生情,將自身的山水情懷凝聚成「東郊時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詩句。「東郊時雨」一景的推出,應該歸功於明代詩人李東陽(西涯)。他曾為「東郊時雨」題詠:「鳴鳩將雨過東林,細草青郊望轉深。
  • 又甜又酸,又辣又衝鼻子,來口原湯透心涼,這就是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一聽名字,就帶著京味兒,是老北京年夜飯裡必須有的,滿族人尤其喜歡吃這道菜。它屬於涼菜,而且它以大白菜為主料,加以芥末,白糖,白醋燜制而成,其特點是呈黃白色,又甜又酸,又辣,爽口,解膩,很爽的一道下酒菜。是涼菜裡的首席,盛行在冬季和初春時吃。
  • 老北京吃飯規矩多 「不剩碗底兒」重回餐桌
    說到吃,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相信不少在北京長大的孩子都經歷過在飯桌上因為不講規矩被長輩打手的經歷。老北京人的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其中就有不少與勤儉節約有關。
  • 老北京的燒餅,到底有多神奇?!
    上了歲數的人常說:「老北京人愛吃燒餅!」北京人家裡的老人,更是少不了這口外焦裡嫩的燒餅。小輩兒的走到哪兒,都得想著給老人買點燒餅回來!小輩兒們雖說給家裡老人買燒餅,可自己卻不愛吃這口了。滿大街的「麥當勞」、「肯德基」...每天都排著大長隊,年輕人就算排上半天也得吃口漢堡。
  • 尋味24小時 | 老北京人的一天,應該怎麼吃最地道!
    每天從6點開始排長龍,店門口到胡同口,就是為了吃上他家這一口兒!大鐵鍋裡熱氣騰騰,裡面碼著火燒和內臟,滷好的大腸和小腸冒著熱氣,誘人!在胡同裡消遣盛夏,一到夜裡,串兒啤、羊腿、小海鮮等就在燒烤店裡攢足了人氣,毛豆花生加燕京,就是胡同裡的燒烤攤兒標配!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 網友:這能代表老北京?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北京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到老北京吃播博主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大爺大媽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 老北京銅鍋涮肉為什麼比重慶火鍋好吃?秘密在這!
    雖然吃的時候也涮別的,但就是非常霸道的只管它叫涮羊肉,這是老輩兒留下來的講法。銅鍋是老北京涮羊肉的必備,利用銅鍋導熱均勻,不爆熱的特性,能夠讓肉保持鮮嫩。上桌不久,便能看到爐邊的水域開始滋滋作響、蠢蠢欲動,湯底如浪花般翻騰起來,不存在乾等10分鐘鍋都不開的情況。把肉下進去,馬上變色秒熟,這才是「涮」的真諦,否則就成了煮羊肉,不鮮不嫩,沒法下嘴吃。
  • 蕾姆一家四口新圖曝光!
    同時,官方還給出了一家四口的設定圖。雷姆之以是留了長發,是想要仍舊愛蜜莉雅。而昴的頭髮變長之後,也更有武士的感覺。至於孩子方面,也是一個長得跟昴大相逕庭,其它一個看起來極度可愛。再加上官方的那張雷姆抱著孩子的圖片,生怕也讓良多粉絲為之傾倒了吧?
  • 老北京小吃炸排叉兒的做法和技巧,口感焦香酥脆,好吃得停不了口
    排叉兒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小時候一般在過年或者別人家辦酒席時才能吃到的零嘴兒、下酒小菜。它的字面意思是軍事防禦設施,以帶丫杈的樹枝排列插在地上阻遏敵人。形狀上不同於俗稱麻葉的炸貨看起來樣子像個面片、比較簡單,排叉兒做起來需要面片之間有摺疊和交叉,吃起來層次分明,嘎嘣脆,是一款好看又好吃的小食。今天,小龜來介紹排叉兒的具體做法,感興趣的你一起來試試吧!
  • 全「老北京」都在這一口鍋裡~
    最美人間四月天,隨便一拍都能刷爆朋友圈
  • 老北京俏皮話
    ● 平日裡,北京人管愁眉苦臉叫「一臉舊社會」;要說這人相貌咋地是「對不起觀眾」或「有礙市容」;玩麻叫「修長城、碼長城」。還有一些過去有些政治意味的詞,也用到了生活中,象什麼「反動」、「漢奸」、「苦孩子」、「苦大仇深」和「水深火熱」之類的,這些個詞兒,在當年王塑、馮小剛、葛優的作品裡常見。
  • 8部好看的老北京電視劇,一半由他原著改編,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
    原創作者:共同的世界最近「老北京」一詞在網上暴紅,很多網紅利用老北京拍視頻賺流量,甚至口音明顯不對的人也為了流量借「老北京」為自己賺人氣,引起較大爭議。那麼,什麼才是老北京?真正的老北京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 8部好看的老北京電視劇,一半由他原著改編,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
    原創作者:共同的世界最近「老北京」一詞在網上爆紅,很多網紅利用老北京拍視頻賺流量,甚至口音明顯不對的人也為了流量借「老北京」為自己賺人氣,引起較大爭議。什麼才是老北京?真正的老北京的生活是什麼樣的?1、《四世同堂》(1985年上映)原著:老舍導演:林汝為,史可夫、蔡洪德、史憲主演:邵華,鄭邦玉,李維康,高維啟,李婉芬,趙寶剛簡介:講述了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北平城,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爺一家和他的街坊們在這之後的八年中的屈辱反抗與悲歡離合
  • 老北京都去排長隊的網紅饅頭店,網友表示:好吃到哭!
    都火了14年了,這還天天排隊呢。換來了那幾位朋友的「怒目圓睜」。原先都是珠市口附近的老百姓常去,後來因為太好吃啦一傳十十傳百,哪兒的人都慕名前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大爺說:「這不去晚了,粘豆包兒都賣沒嘍!」這宮門口饅頭店究竟藏著啥名堂,讓這老北京和網友們都念念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