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曾有人提出「數字北京」的概念。他們認為北京的街巷胡同多如牛毛,名稱又五花八門,十分繁雜,不易記憶,不如將北京網格化,街巷胡同以數字命名,以便於管理、識別。此說雖有些新意,但不宜實行,因為它勢必會破壞古城的歷史和文化特色。
殊不知,在北京城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就與大小數字結緣,數字成為北京城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且不雲什麼「八臂哪吒城」、「內九外七皇城四」、「九壇八廟頤和園」、「九門八典一口鐘」這些基本常識,就是細研究起來,在數字的背後,也是有很深的學問!
張雙林
「瓊島春陰」盡顯瓊華島初春的美好景致 攝影:鄧偉 供圖:TAKEFOTO
「燕京八景」之「外八景」
北京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燕京八景」的,雖然對它們的起源和具體包括哪八個景致,不少人不知其詳,但都不會對「燕京八景」陌生。燕京八景又有京師八景、燕臺八景、燕山八景之稱。至少起自金代,在當時的《明昌遺事》中就有了記載。雖然後來的朝代在具體名稱上有些變化,最終經清高宗乾隆定了型。如「薊門飛雨」改為「薊門煙樹」;「玉泉垂虹」改為「玉泉趵突」;「西山霽雪」改為「西山晴雪」;「太液晴波」改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雲」改為「瓊島春陰」等。雖然在文字上有了改動,但景觀的地理位置、內容沒有變化。
「燕京八景」雖沒有「敕建」、「御製」、「賜封」一類文字標定,但自始至終與皇家結緣,故而有些景觀是古代平民百姓看不到的。如西苑裡的「太液秋風」、「瓊島春陰」及西郊的「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等。但老百姓也有欣賞「八景」之類景觀的逸興,於是,在「燕京八景」之外,又出現了平民百姓的「外八景」。所謂「外八景」即銀錠觀山、西便群羊、東郊時雨、南囿秋風、燕社鳴秋、長安雙塔、迴光返照、石幢燕墩。如今,這些景物除「銀錠觀山」、「石幢燕墩」外,均難以尋找了。「外八景」與「燕京八景」相同,其意更多的是一種意境,而不是十分具體的景物。
玉泉山 供圖:TAKEFOTO
與「燕京八景」一樣,「外八景」大部分在中軸線西部。在「燕京八景」中,城東有「金臺夕照」,「外八景」則是「東郊時雨」了。「東郊時雨」在今天的朝陽門外。百餘年前,出朝陽門過了東大橋之後,人煙漸少,放眼一望是廣闊的田野和萬頃良田,大大小小的村莊星羅棋布,在村舍、小河、葦塘和溪流附近是依依的楊柳。尤其在清明節後春雨紛紛的日子裡,布穀聲不絕於耳,農夫們扶犁荷鋤下田耕耘,大地上的耕牛在濛濛細雨中來往,給田野帶來勃勃生機和春色。此情此景自然會感動文人墨客,他們借景生情,將自身的山水情懷凝聚成「東郊時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詩句。
「東郊時雨」一景的推出,應該歸功於明代詩人李東陽(西涯)。他曾為「東郊時雨」題詠:「鳴鳩將雨過東林,細草青郊望轉深。潤入土膏春脈脈,暝含山色晝沉沉。尋花問柳遊人興,荷鍤扶犁野老心。見說帝城多景物,春晴未必勝春陰。」李東陽的詩像一幅青綠山水畫,將「東郊時雨」的文化內涵、藝術意境盡收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於那些看慣了亭臺樓榭、曲水流觴的士大夫而言,「東郊時雨」自然是別有一種風情。有人認為「東郊時雨」泛指東郊(今朝陽區)沒有錯,但李東陽詩中的「暝含山色晝沉沉」不可解釋,因為城東並沒有山啊!確實今天東郊無山,但在明代還是有山的,即廣渠門外有九龍山。九龍山是座小土山,東西走向長約二裡。據《北平旅行指南》雲,九龍山「黃木廠迤東,有土阜高數丈,蜿蜒裡許,形勢若龍,主峰有廟一,清末尚未拆盡」。九龍山在清代「尚未拆盡」,明代李東陽在春季踏青時肯定會有所涉獵,將其寫入詩中就很自然了。九龍山的消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事,至今還留有九龍山的地鐵站名。總之,「東郊時雨」是看得到但摸不著的景物,只能心領神會了。
當然,「外八景」並非全是抽象和意境,也有直觀和具象的,如「西便群羊」。據史料云:「在西便門外城壕左側,向有白石數十,長各三尺四尺不等,星羅棋布,隨河堤上下分布,年代既久,人於裡許望之如白羊,其狀或立、或臥,與真羊無異,故曰『西便群羊』」。「西便群羊」之所以流傳甚廣,還與魯班兄妹鬥法建北京城的傳說故事有關係,在傳說中這些大大小小的石條是羊的化身。將一些景物與傳說故事相互聯繫和襯託,自古以來就是各個「景」的特色,「西便群羊」便是如此。因時代變遷,「西便群羊」已無跡可尋了。
在「外八景」中最有遺蹟可尋的是「銀錠觀山」。時下一些旅遊書和後海胡同遊的三輪車夫往往將「銀錠觀山」說成是燕京八景,顯然是不正確的。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所謂銀錠橋是一座微拱石橋,形如銀錠(元寶),是什剎海和後海的分界處。如果立在橋上西望,遠處西山諸峰,疊嶂如畫,歷歷在目。曾留下「銀錠橋連響閘橋,湖光山色隱迢迢。碧峰一寺夕陽下,月光荷花通海潮」的詩句。在銀錠橋曾有「銀錠觀山水倒流」的奇異景觀,被稱為「城內水際看山第一絕勝處」。在水際上看遠處的山巒,北京城裡僅此一處,使銀錠觀山名噪一時,聲名大振,有人將其誤為「燕京八景」中就很自然了。如今,站在銀錠橋上舉目西望晴天時仍可看到隱約的西山,但因高樓林立,山景不清晰了,但餘韻尚存。
因「燕京八景」的影響,北京的一些區縣也推出自己的「八景」,如「通縣八景」、「延慶八景」、「懷柔八景」……而且在景的命名上也效仿「燕京八景」的語言形式,有「古塔凌雲」、「銀山鐵壁」、「海坨飛雨」、「靈泉漱玉」等,四字一句,一句一景,盡顯當地的山川之美。
北京人對「八」情有獨鍾
無論燕京八景還是「外八景」都突出了「八」這個數字。北京人沒有人將「八」與「發」相聯想的說法,但對八是情有獨鐘的,八字處處可見,乃至還有了「醜八怪」、「八桿子打不著」及「七大姑八大姨」之類詼諧說法。
在歷史上,八與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在地名中至今還保留著八條胡同、八道彎、八裡橋、八面槽、八裡莊、八王墳、八達嶺、八寶山、八道河、八角等等。其中八達嶺是享譽世界的非物質遺產。
清末民初,有人將廟會興盛的八座廟(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東嶽廟、蟠桃宮、大鐘寺、土地廟、白雲觀)稱為「八廟」。在「八廟」中,除此說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皇家八廟」。皇家八廟指的是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帝王廟和孔廟。這些廟均以為皇室服務為主,平民百姓難以涉足。京人所說的「九壇八廟」就是指的這個八廟。
在這些八廟之外,老北京還有「紫禁城外八廟」之說,這八廟為宣仁廟、凝和廟、普度寺、真武廟、昭顯廟、萬壽興隆寺、靜默寺和福佑寺。這八個廟包羅萬象,不僅有風、雨、雷、電保護紫禁城的神廟,還有專祀關羽、真武大帝的廟。如今尚有幾座廟保存良好。像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及北長街的靜默寺基本上不存在了。
在生活中,老北京人宴飲時喜歡到「八大堂」、「八大居」、「八大樓」。雖然在具體內容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提供美味佳饌的地方。買布老北京人離不開山東人開辦的「八大祥」。雖時過境遷,但瑞蚨祥和謙祥益仍在。此外,他們上天橋玩也要看「八大怪」的雜耍玩藝,八大怪名聲很大,天橋出了好幾茬「八大怪」,至今還有人記得雲裡飛、大金牙、大狗熊等藝人,在今天的天橋文化廣場上還有他們的雕像。
老北京人喜歡數字「八」的氛圍,但也恥於說什麼「八大胡同」,他們喜歡在喝著八寶粥,吃著八寶菜時聽聽八角鼓的玄音,回憶古城的一個個「八」,生活是很愜意的。
清代,有人將北京城門的特色及功能用「八景」形式記錄下來,「城門八景」即:正陽白馬、崇文鐵龜、宣武土丘、西直折柳、西便群羊、阜成梅花、朝陽穀穗及東便渡舟,當然有些是牽強附會,但大多都有典故可尋。
五鎮、五頂和五大金屬古蹟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古城北京是按《周禮·考工記》的理念建築的,而且是先規劃後施工,這在世界建城史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受傳統文化影響,《易經》、風水學及五行學等哲學自然會在城建中體現。其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影響很深,於是北京有了東西南北中「五鎮」之說。按《清代野史大觀》所云,五鎮中東方之鎮為黃木廠,南方之鎮為煙墩,西方之鎮為大鐘寺,北方之鎮為昆明湖,中方之鎮為景山。五鎮中除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還含義金木水火土五行。五鎮中的「北方之鎮為昆明湖」之說還有些爭論,有人將城北仰山窪列為水鎮。在清中葉以前,仰山窪有充沛的水,窪面寬闊,窪水洶湧,清廷曾在此操練過水軍,而仰山窪又在紫禁城正北,昆明湖在西北,將其列為北方之鎮也是有些道理的。
永通橋是拱衛京師的「五大橋」之一 白繼開 攝
如今五鎮中的東方之鎮黃木廠已不存在,其他幾「鎮」依然存在。至於有爭議的仰山已納入奧林匹克公園,仰山作為地名得以保留。
老北京祭祀的碧霞元君廟被稱為「頂」。按《太平御覽》等典籍記載,碧霞元君為泰山大帝的女兒,是平民百姓尤其是婦女的保護神,因此北京「城郭之間,五頂環列」,每年春天的「朝頂進香」是一件盛事。五頂亦是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東頂在東直門外,西頂在京西藍靛廠,南頂有兩個,大南頂在通縣馬駒橋,小南頂在豐臺大紅門,北頂在城北大屯村,中頂在右安門外草橋。1949年後「朝頂進香」活動停止,各個「頂」漸被荒圮,其中僅北頂在奧運村中被重新修葺,而且成為奧森公園的一個旅遊打卡地。不過人們只知其為「娘娘廟」,不知其為北頂。北京妙峰山、金頂山亦有碧霞元君廟,但其知名度遠不如「五頂」。
「五頂」存在時,每年春天都會有盛大的廟會,而碧霞元君又是受婦女兒童喜歡的神祗,因此各頂的廟會是很吸引人的。廟會因具有祭祀、遊玩和購物三大功能,素來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也是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在「朝頂進香」之際,北京城就成了歡樂的海洋。尤其那些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姑娘、小媳婦,可以大大方方、名正言順地參加朝頂進香活動,這使「五頂」的廟會笑語歡歌不斷。「五頂」的廟會各有特色,如中頂廟會以鮮花為主,因為此地在十裡花鄉的草橋地界;而北頂廟會以農具等為主,昌平附近的農民都會在廟會期間到這裡購買農具、種子,而那些伴隨而來的媳婦、女兒也可藉機買點花布小百貨,並且品嘗一下風味小吃,呈現出一派樂融融的「農家樂」景象。
梅蘭芳在京劇《貴妃醉酒》中扮演楊貴妃 供圖:新華社
「五」這個簡單數字,在北京有很大魅力,在「五鎮」、「五頂」之外,還曾經有五大金屬古蹟:金門墩、銀閘、銅亭、鐵影壁和錫殿。金門墩在原地安門,據傳地安門的門墩是金的,還埋有一隻金老鼠。金老鼠的頭尾恰巧為北京中軸線所穿,故亦稱子午線。不過當年拆地安門時只發現了石鼠而沒有金鼠。銀閘在今天的銀閘胡同,此地「為元時之御水河」故道,據史料載:此地「下埋有白銀鑄水閘一座」,閘上還刻有「大元元統癸酉秋奉旨鑄銀水閘一座」十五個字,並刻有「太傅左丞相薛敦監鑄」九個字。銅井在北城新街口銅井胡同,井臺、井欄均由紅銅鑄成。錫殿在北海太液池畔,鐵影壁原在德勝門鐵影壁胡同,後移至北海北岸。
由於歷史久遠,金、銀、銅、錫四大古蹟已不復存在,而尚存的鐵影壁也不是鐵的,據研究不過是巨大的火成巖,因呈鐵褐色,被誤認為是鐵了。
「五」與北京城的魅力並不僅表現在上述幾處,北京的通惠河有「五閘」(大通閘、慶豐閘、平津上閘、平津下閘、普濟閘),其中慶豐閘又稱「二閘」,最為有名。城內外有「五大窯廠」(方磚廠、細瓦廠、琉璃廠、亮瓦廠、黑窯廠)。「五大窯廠」亦稱「五大廠」,又有另一種說法,指的是臺基廠、神木廠、大木廠、玻璃廠和黑窯廠。不過,這些廠不存在了,有些留在了地名上。北京還有拱衛京師「五大橋」之說,即永通橋、盧溝橋、宏仁橋、安濟橋、朝宗橋。永通橋即通州八裡橋,宏仁橋即馬駒橋。這些橋在古代或近代歷史的戰爭中,為保衛北京城有特殊的貢獻。
在老北京,「五」還存在許多景觀的細節上。像戒臺寺有抱塔松、臥龍松、活動松、自在松、九龍松「五大名松」;北海內有「五龍亭」,景山有鎮山「五亭」。故宮太和殿及景山壽皇殿在近年的修葺中都發現殿脊正中位置的瓦下有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鑄的元寶及五穀雜糧、五枚銅錢、紅藍黃白黑五色線條等,這些物件都以五為基數,不但是建築風俗,與五行之說也有關。據了解,2004年2月14日永定門新城樓重建時,也效仿古人安置了五個銅錢、五條彩線和五穀雜糧等。
北京的「內九外七」的城門下,往往還設有「五虎杆」。五虎杆「高度居城樓之半,形式類似旗杆」,白天杆上掛旗,晚上掛燈,而且「各有記號」來指揮守城人。守城長官可根據旗子、燈籠的變化來調動兵力。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對「五虎杆」深惡痛絕,將各城門的「五虎杆」一一拆除。
「四」也融入老北京的生活
除了喜歡「八」之外,北京人也喜歡「四」,因為京人沒有將「四」諧音化成不好的意思的習俗。比如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四合院成了最理想的居所。在《清末民初雲煙錄》中說:「清末民初,號稱『四大』的非常之多。戲曲界,前有『四大名昆』,指譚鑫培、王楞仙、陳德霖、何桂山;後又有『四大名旦』,指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中醫界有『四大名醫』,為孔伯華、蕭龍友、楊浩如、汪逢春。」據此書雲,「晚清還有『四大惡少』,指張君宜、岑春煊、左孝同、勞太喬而言。四人都身出權門,少時倚仗家庭勢力,橫行霸道,胡作非為。在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時,他手下的靳雲鵬、徐樹錚、曲同豐、付良佐號稱『四大金剛』」。書中列舉的「四大名醫」與後來的說法有所不同,在《老北京五十年》中稱「四大名醫」為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和汪逢春。在「四大名昆」還有「四大鬚生」,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四大名旦」外有「四小名旦」,即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和宋德珠。
鐵影壁
北京人對「四」的鐘愛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如什麼「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四大戲園」——廣和樓、華樂園、廣德樓、第一舞臺。在風味食品業中,北京人推出了「四大齋」——月盛齋(醬牛羊肉)、正明齋(月餅糕點)、天福齋(醬肘子)和九龍齋(酸梅湯)。至於什麼「四大桓」——桓興、桓利、桓和與桓源四家大錢莊。還有同仁堂、永安堂、慶仁堂、鶴年堂「四大堂」(藥鋪),老北京人中不少人如數家珍,一五一十將歷史典故軼事講個明明白白。
「四」在北京還是一些地名的開頭字,如四川營、四道河、四路居、四道穴、四海、四海莊、四合莊、四潭溝、四王府等等。總之,數字八與四早已融入到老北京的生活中了。
北京數字妙趣多多
北京是個有故事的城市,這些看似簡單的數字中,蘊藏著許多逸聞趣事和歷史典故。在北京人眼裡,所有數都是吉祥數字,沒有數字忌諱,所以從一到萬到百萬都可做地名。如一渡河、一畝園、一尺大街,二道關、二龍路、二撥子,三家店、三間房、三裡屯、三眼井、三義裡,四道口、四川營、四海莊、四合莊,五棵松、五孔橋、五裡倉、五道營、五路通、五四大街,六裡橋、六道河、六圈、六鋪炕、六郎莊、六裡屯,七道河、七裡渠、七裡莊、七賢巷、七聖路,八大處、八畝地、八寶山、八道河、八王墳、八寶坑、八道灣,九龍山、九裡梁、九龍泉、九王莊,十字坡、十裡河、十裡堡、十字道、十里舖等等。在此之外,還有萬福巷、萬明路、萬泉河、萬壽路及百萬莊、百果園、百子灣,千家店、千福巷、千章胡同等,例子很多,舉不勝舉。
北京地名中的數字,往往有城市坐標的作用。像京東京西各有一八裡莊,京東八裡莊表示離朝陽門八裡;京西八裡莊表示離阜成門八裡。朝陽區的八裡橋則是離通州鎮八裡而不是離朝陽門八裡,按現今行政區劃,八裡橋以東為通州地界,橋及橋西隸屬朝陽地界。六裡屯、三裡屯則是與東直門的距離。北京有些詞句是有數字含意的,有時外地人不夠熟悉,如頭,在北京就是一的意思,地名有頭條胡同、頭道河等;半也是數字,是二分之一的意思,如半畝園、半步橋等。
昔日,有人將「老北京」逍遙自在的生活用「一口京腔,二口二黃,三餐佳餚,四季衣裳」來概括,其中,二口二黃也有二兩二黃的說法。所謂「二口二黃」指京人會唱幾句京劇,而「二兩二黃」則指唱二兩黃酒,內容不同但都是悠閒生活寫照,也為「數字北京」提供了佐證。
數字對於解讀北京的歷史、地理和民俗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掌握和熟悉這些數字,對了解北京是有很大幫助的。
(原標題:從數字看老北京)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