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參選方言發音人 專家感慨正宗京腔不好找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昨天,一場別開生面的「選秀」活動在西城區教委進行。93位老北京通過讀字詞、說語法、即興發言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京腔京韻,參與北京城區方言發音人的角逐。記者從市教委獲悉,繼西城、平谷兩區試點選拔後,本市明年將在全市9個區縣展開方言發音人遴選工作。

  □考試現場

  用土話表達「我比他大」

  為搶救保護北京的語言文化遺產,今年5月,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北京庫建設項目。該項目通過對北京各區縣方言發音人進行紙筆記錄、錄音、攝像等方式,全面調查採集北京話原始數據,並進行科學整理、開放和展示。

  據悉,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北京庫建設項目在北京市共設11個採錄點。西城區和平谷區作為城區和郊區縣的代表,今年率先開始試點工作。明年起,門頭溝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區、懷柔區、密雲縣、延慶縣等9個採錄點的報名工作也將陸續啟動。當前,北京庫建設進入發音人招募、遴選階段。

  昨天上午,在西城區教委進行了城區方言發音人的選拔。首先進行面試的是老年男子組,年齡均在60歲以上。能作為老北京參加北京方言發音人的選拔,老先生們都很興奮,考試還沒開始,他們就圍坐在一起聊起自己在北京的成長經歷、老北京的舊事典故,全然沒有一般比賽前的緊張。

  會議室另一側是面試區。考生進入考場後,面對4位考官開始測試。面試由自我介紹、語音測試(朗讀規定文本)和即興說話(主題為北京本地的民間故事、童謠、歌謠或俗語)三部分組成。在語音測試部分,要求考生用本地方言分別讀出20餘個字詞以及用本地化語言表達「我比他大」、「碗被我打破了」等句子。選手們必須使用北京城區方言完成面試。

  一不留神還會冒出普通話

  第一位測試的是61歲的尹先生,可能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面試,起初尹先生對測試的要求並不是很明白,當考官要求他用北京話說字詞時,總不自覺地就說到這些字詞的普通話規範發音,後來在考官的提示下,才逐漸回憶起來,如「雖然」的雖不念sui(一聲),念sui(二聲),「眼暈」的暈不念yun(一聲),念yun(四聲)。

  測試中,考生和考官你來我往,互動交流,不像一場考試更像幾個人在聊天拉家常,而整個測試過程都已通過攝像機和錄音設備全程記錄了下來。

  參加西城區遴選面試的93位報名者中年齡最小的28歲,而最大的李金海老先生已經是76歲高齡。

  為期一天的遴選中,亮點紛呈,選手們有的用北京話說笑話、念童謠、講故事,也有的表演快板、順口溜等,把遴選活動變成了一場京腔京韻的精彩展示。

  在結束了老年男女組、青年男女組共四組面試之後,將選出7名「北京城區方言發音人」。

  部分測試題

  語音(用北京話讀下面的字)

  潛(潛伏qian三聲)

  乘(乘客cheng四聲)

  圈(把小孩圈家裡juan一聲)

  暖(暖和nan三聲)

  淋(淋溼了lun二聲)

  膿(流膿neng二聲)

  側(側歪著睡zhai一聲)

  詞彙(用北京話說出下列事物)

  麻雀——家雀(qiao三聲)兒、老家賊

  蝴蝶——互鐵兒(音似)

  彩虹——出槓子

  膝蓋——胳了半兒(音似)

  我們——姆們鄰居——隔(jie四聲)壁兒、街坊

  語法(用北京話說出下面這些句子表達的意思)

  我比他大

  可說:我pi(三聲)他大

  碗被打破了

  可說:碗給cei(四聲)了

  你在這兒坐著可說:你zai(三聲)這兒坐著,或是你跟這兒坐著

  備註:因北京方言與普通話聲調在實際使用時仍有差異,以上答案僅供參考。

  □參賽人物

  父子上陣參與角逐

  在參與此次遴選的93位老北京中,有一對父子——67歲的張慧中和他36歲的兒子張弛。張慧中老人是地道的老北京,他家已有4代人在北京居住。在宣武門外出生長大的張老先生對老北京城有著特殊的情感,從兒子那兒聽說了老北京方言發音人選拔的消息後報了名。「整理老話兒很有歷史價值,否則很多東西都丟失了。」

  在昨天的遴選現場,說起老北京方言,張老先生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我小時候最愛逛天橋,聽完說書看完戲喝兩碗豆汁兒,來點灌腸兒,特高興。」

  兒子張弛是西城區青年湖小學的一位數學老師,他直言自己的北京話比父親差遠了。張弛說工作中最常用的是普通話,在生活中也幾乎很少能用到北京方言。但從小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中,張弛還是接觸了不少北京方言:「比如老輩兒說孩子賴床,會說『老爺兒曬屁股了』,這裡『老爺兒』就是指太陽。」張弛還舉出父母在家常用的一些方言,如「來客人了」,叫「來qie(三聲)了」等。

  張弛坦言,現在一開口下意識就會說普通話。他覺得這次活動很有意義,在他看來,方言、口語都是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得到保留。

  □專家感慨

  正宗京腔兒並不好找

  「找到符合要求的北京話發言發音人並不容易。」談到方言發音人遴選標準,面試組專家、北京語言大學張世方教授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已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30年間,人口流動遷徙頻繁,語言交互影響明顯。

  為了尋找到正宗老北京方言,此次遴選制定了較為嚴苛的標準。以城區老年方言發音人為例,除要求滿足1941至1950年出生、北京城區出生成長,小學或中學文化程度、未在外地生活兩年以上,父母和配偶必須為城區人、說城區北京話等基本條件外,為確保攝錄質量,發音人還須聲音洪亮清晰、無其他口腔疾病等。

  同時,在測試材料選擇中,也特地選擇了一些方言讀音與普通話讀音有差異的字詞,如「淋溼了」,北京話讀「輪溼了」。從這兒往東,老北京說「jie(三聲)這兒往東」或者「打這兒往東」。

  根據北京市語委的規劃,這次北京話採集工作完成後,北京市語委將聯合文化、文物部門對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著手進行整理和保護。在2015年之前建成「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其中不僅有「語言資料有聲資料庫」,還將有「北京語言文化電子地圖」。

  方言電子地圖3年內製成

  □對話

  記者:為什麼選擇在西城和平谷兩個區率先開始試點?

  賀宏志(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市教委語言文字處處長):西城是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的代表,平谷方言在北京有著特殊的地位,特色比較鮮明,這兩個區分別代表著城區方言和郊區方言,選擇在這兩個地點先期試點採錄具有一定的示範性。

  記者:尋訪工作的下一步是什麼?

  賀宏志:我們還將搜集北京民謠、童謠、民俗、民間故事、數來寶等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北京語言文化,計劃到2015年建成北京語言文化信息資源庫,繪製完成北京語言文化電子地圖。這些語言資料屆時都會上網,方便公眾的查閱。

  (張靈)

相關焦點

  • 牛哄哄的京腔,不是誰都能學得來
    為了挽救京腔,北京市甚至建立了線上資料庫,專門找了一百來個口音未被汙染的老北京錄音,讓聲帶的震動以伺服器代碼的方式借屍還魂。 假日時日,一旦京腔真的不幸消失,這就是它的賽博墳墓。 作為帝國都城,這座城市孕育的權力和財富、所有的光榮和夢想都屬於聚集於此的「新北京人」,並不能讓土著與有榮焉。 當名勝古蹟被遊客佔據、傳統小吃被反覆嫌棄、王府井的小販開始叫賣老北京酸奶搭配轟炸大魷魚的時候,除了與生俱來的北京戶口,老北京似乎真的沒什麼好牛逼的了。 於是京腔是他們最後的自留地,成為了他們心中唯一不會被佔領、汙染以及複製的牛逼。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首先,我再次重申,超過十億中國人使用的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
  • 蛇叫「長蟲」 麻雀叫「巧兒」 西安方言尋找純正發音人
    現在的90後、00後,基本上都是在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中長大,會說方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以前耳熟能詳的西安方言逐漸變得陌生了。 參加遴選的65歲趙素琴說,自己娘家在西關,婆家在西大街,她從小不愛說普通話,覺得西安話講起來很解饞,也很文氣。誰說的西安方言最標準?
  • 經典滬語廣播節目縮水 《阿富根》難覓發音正宗主持人
    這條通知也被視為「方言限令」,在上海、廣東等方言氛圍較為濃厚的地區還曾引起是否要保留方言節目的討論。而目前滬上幾檔老牌滬語節目中,《阿富根》是牌子最老、歷史最久的一檔,比之年輕的《滑稽王小毛》早已停播,而《阿拉聽新聞》、《越播越扎勁》等滬語廣播新生代節目依然受到聽眾歡迎。
  •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地方,「教科書式」發音,一開口就是播音腔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語(官話)為基礎的方言,是以模範的現代白話文著述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普通話,普通話其實清末就已經出現了,1909年,清朝將北京官話規定為「國語」,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 一個小縣城的地方方言,為什麼成了13億人使用的普通話?
    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小鄉村,普通話就是當地的方言。也就是說,這裡的老人小孩,不用後天刻意學習就個個能說普通話,且發音標準,吐字清晰,圓潤流暢,韻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員。1全中國通用的普通話,竟來自這個小山村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的普通話,就是北京人的方言,但是這個看法並不準確。
  • 其實,我們粵語才是正宗
    「外祖母」一詞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現,作為口語稱呼的「外婆」遲至唐宋時期也已開始被人使用。至於「姥姥」一詞,元朝才有,主要用來稱呼老婦人。到了明清,才正式用「姥姥」稱外祖母或泛指老太太,如《紅樓夢》裡的「劉姥姥」。另外,從使用地區和頻率看,「外婆」多於「姥姥」,「姥姥」只常見於東三省、內蒙古至河北、河南等地區。
  • 一字之史 臺灣人把「和」讀成「hàn」:原來是老北京話
    與臺灣同胞有過接觸,或者看過臺灣電視新聞或者電視劇的大陸人,都會注意到臺灣人在用到連詞「和」的時候,發音是hàn(四聲,音
  • 彭于晏在內地拍這麼多戲,為什麼還是說不好普通話?
    以前也就算了,3年前彭于晏跟著老北京姜文拍《邪不壓正》,竟然也沒能把口音給改好。近幾天《緊急救援》上映,在電影院將音量調至最大的情況下,他的口音仍舊顯得格格不入。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彭于晏非常努力地想要糾正臺灣腔,往標普甚至京腔靠攏,但越是追求字正腔圓,看起來卻越像是在邯鄲學步。
  • 多數方言會說不會寫 唐山網友較真兒方言到底該咋寫
    網友覺得音調對,再加上有些口語方言用漢字表達不出來,就隨便用相近的拼音表達,實際上這樣做對唐山方言的傳播並沒好處。對唐山話,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去查查這些話到底應該用哪幾個字表達,為什麼這麼說,把其中的文化內涵找出來。」    「黑介」是唐山方言,指的是夜晚,和唐山同屬於冀魯官話保唐片區的保定也這麼說。但是這個「介」有何含義,讓人頗費周章。
  • 正宗的京片子,說話全是這個味兒!
    所謂「京片子」,其實就是京腔京韻。體現京腔京韻的往往是一些口語和土話。比如北京人常把「您」字掛嘴邊兒上:「您說」、「您瞧」、「您想」、「您吶」、「您琢磨琢磨」等等。老北京話裡的兒化音真是門兒學問,帶不帶「兒」,沒準譜兒!北京的地名,西便門兒要帶「兒」,前門,天安門就不能帶「兒」。
  • 記憶長河中的皇城根兒歲月,時間衝不淡的老北京印象
    加上劇中操著京腔方言幾個角色的精湛演技,把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北京人所具備的各類性格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中國歷史上幾代封建王朝的陪都,以及當今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一個縮影。
  • 正宗黃梅話方言大全
    原創:撼龍風水洪國珍/文寫在前面的話:黃梅方言黃梅話分上鄉和下鄉兩種,孔龍及以上至城關及東至宿松,北至蘄春,西至廣濟(今武穴)基本上為黃梅上鄉,屬於遠古傳承下來的正宗黃梅方言,孔龍及以下與舊時的德化縣(舊屬江西省德化縣,新中國解放後依江劃省,部分德化縣地區劃歸湖北黃梅管轄
  • 韓國留學|有趣的韓國方言,不同的發音你都聽出來了嗎?
    在韓劇我們常常會聽到不同於一般學習的韓語的發音的韓國方言,或者是綜藝上會有藝人模仿。地方方言用韓語單詞表達是『사투리』。它是韓國特定地區特有的詞彙、短語、語法、發音方式的集合。方言口音是指一個人說韓語的特殊方式。例如,有些方言口音比較慢,也比較拉長。其他的方言口音可能有與標準方言不同的語調。韓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所以才會出現方言。
  • 從數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兩句二黃,三餐佳餚,四季衣裳
    買布老北京人離不開山東人開辦的「八大祥」。雖時過境遷,但瑞蚨祥和謙祥益仍在。此外,他們上天橋玩也要看「八大怪」的雜耍玩藝,八大怪名聲很大,天橋出了好幾茬「八大怪」,至今還有人記得雲裡飛、大金牙、大狗熊等藝人,在今天的天橋文化廣場上還有他們的雕像。
  • 江西方言有多難懂!汪涵聽到景德鎮話時反應是這樣的……
    視頻中一些江西方言難題可考倒了不少人首先看看上饒這道題江西方言主要包括贛語、客家語、吳語、官話和徽語,每種方言往往又有更細的區分,這通常是外人所難以理解的,所以只有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才能了解自己家鄉的語言,一個直白簡單的詞彙,或許就有不一樣的含義,一個奇怪的發音,就代表了一段不一樣的鄉土文化。
  • 作家劉一達推京味兒小說 京腔京韻展「爺文化」
    作家劉一達推京味兒小說 京腔京韻展「爺文化」 2015年04月03日 16:30   來源:北京晨報
  • 聽正宗「京片子」,回味老北京味道~
    北京話,俗稱「京片子」,是一種主要分布在北京的漢語方言,屬於官話中的北京官話。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屬於鼓詞類曲藝音樂。
  • 最神奇的字,千年來全國方言讀音都一樣,恐怕你的發音也不對
    光是拾起一句方言,就能讓無數外國友人折腰。中國的方言體系確實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中最難的,更別說外國人了。在「十裡不同音」的南方,連我們自己人都聽不懂。方言的產生既與漢語自身的發展有關,也與地理上的隔絕密切相關。南北方方言的差異可以說明問題。北方多為平坦平原,人口流動交流頻繁,方言的差異自然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