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縣城的地方方言,為什麼成了13億人使用的普通話?

2021-01-16 中國青年網

要說普通話最標準的,莫過於新聞聯播裡每天出鏡的播音員了。

有誰想說好一口能和他們相媲美的普通話,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

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小鄉村,普通話就是當地的方言。

也就是說,這裡的老人小孩,不用後天刻意學習就個個能說普通話,且發音標準,吐字清晰,圓潤流暢,韻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員。

1

全中國通用的普通話,竟來自這個小山村

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的普通話,就是北京人的方言,但是這個看法並不準確。北京人的普通話與新華字典裡的發音其實是有一定區別的,最明顯的就是那股 「京城味」,兒化音特別多。

而普通話最標準的發音,其實來自這個地方——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這還得從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起:

1953年春,灤平第四完全小學讀書的14歲同學白鳳然,突然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辦公室裡面坐著兩位來自北京的神秘人物。

神秘人物讓白鳳然別緊張,只要按要求讀報紙中的一篇文章即可。白鳳然就按照平時在家裡說話的語氣,大聲朗讀起來。然後,他們又讓他讀了一篇語文課文。讀完以後,兩個神秘人物連連點頭,讀得真好啊!

接著,還有另外3名同學被請來,給神秘人物讀了幾篇文章。

除了這些同學,這兩位神秘人物,還先後在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和火鬥山鄉,找了3名村民,也是一樣的要求——說話、朗讀。

這幾個神秘人物就是中央政府政務院派來的語言專家,他們來灤平是為了考察採集取音,為制定通用語言規範收集資料。

國家語委在灤平採集樣音

不過,讓白鳳然他們想不到是,他們的語音竟成為日後普通話的標準發音,被大家尊稱他們為「語音七老」。

所以,灤平方言發音最接近今天普通話的標準讀音。

60年後,白鳳然又再次被選中成為語音採集對象之一,74歲的他每天凌晨在地下錄音室要錄音四個多小時。

今天,灤平人的一口「普通話」,使很多年輕人在北京及各地都做了播音、話務員工作。

看到這裡,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普通話偏選灤平方言為普通話的發音基礎呢?

2

與外界的隔絕,讓「首都方言」得以完整保留

600年前,明朝永樂時,那個從自己侄子手裡奪來的皇位的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大批操著南京口音官員、士兵來到北京,南京口音與元朝的老北京口音慢慢融合,就形成明朝的北京話,這也是當時官話。

朱棣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進攻,將古北口外的居民和軍隊全部撤回長城以內。

所以,在長城外形成了大範圍的軍事隔離無人區,而灤平就處在這個無人區的最南邊。

灤平縣的金山嶺長城

從此,灤平再沒有人居住,原來的方言就消失了。

清朝建立後,滿人入主北京,開始積極學習漢文化,也學說北京話,不過其中也加入了滿族語音要素。

所以,清朝的北京話實際上包括了元朝北京話、南京話及其滿族三種發音的特點,集眾家之長,這種口音當然具有優勢了。

康熙帝時,建了避暑山莊,灤平就成了北京與承德之間的重要通道。清政府鼓勵旗人建立「口外莊田」。於是,很多旗人來到肥沃的灤平,建起莊園。

畢竟是皇家莊園,豈是一般平民能隨便出入的地方,再者,灤平地區交通不便,相對封閉,與外界隔絕,正是這種環境上的優勢,讓灤平人那一口純正的北京話,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而相比北京,則因受到外來人口影響,加上清末民初的社會動蕩,經過新文化運動,北京人生活及其語言都發生變化,這時候北京話反而不如灤平口音純正了。

建國初,國家要建立一套通用語言規範體系,經深入調研,發現灤平的北京話最純正,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灤平採音的故事了。

說到這裡,聰明讀者就明白了,所謂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官話,就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語言。正如灤平的方言,正因完整保留了首都所在地——北京的語言,所以才被國家選入普通話。

那麼,如果按這個規律來算,中國古代歷朝的普通話又都是什麼呢?

3

中國曆朝「官方語言」的更迭

中國各朝代官話多次更變,因定都、政權變遷等因素在不斷變化,都城在哪裡,哪的話就是當朝官方語言,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也方便於各地人的互相交流溝通。

西周社會是古代中國文化制度的奠定時期,西周的首都洛陽話就成了當時的標準音。

西周先秦的「洛語」,就成官語,美其名曰「雅言」,它也是以後中國各朝代國語的基礎。

古代洛陽城

秦朝後來統一全國,具體用什麼語言無法考證,據估計就是西安一帶的關中話了,至於怎麼發音,可以參考陝西的秦腔。

劉邦推翻了秦朝,當然不能以「秦人之腔」為官話國語了,漢朝就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洛語」是兩漢的普通話了。但可以想到,這發音一定有關中語的特點。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東晉遷都建康(今天的南京),承襲漢代,還以洛語為國語,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南京話就成了國語了,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到了隋唐,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在以南京話和洛陽話雅音為基礎正音,形成長安官音——「秦音」。

唐承隋制,西安話「秦音」就是國語了。

唐朝的長安城

到了宋朝,定都河南開封,與洛陽不遠,所以,國語還是「雅音」洛陽語。

元朝定都北京,定蒙古語為國語,元代的普通話恐怕是充滿蒙古味道的北京話。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官話為官方的標準語。

後來,他兒子朱棣遷都北京,從此,北京話就一直成為了中國的官話了。

首都北京,五代王都

從整個歷史看,今天的普通話可不是現在一個地方的方言,它的發音兼有洛陽話,西安話,南京話,蒙古語,及滿語等多種語言的發音元素。

灤平的方言其實就是中國主要朝代,各地方不同官語融合而成的,所以才能被全國廣大地區人接受,因含有不同地方發音特點,也容易上口。

4

為什麼要講普通話的歷史?

因為從中我們明白了中國的文化為什麼具有活力,能夠綿延不絕。

就單從普通話發展歷史來看,今天的普通話就是各地方語言兼容並包的結果,因吸引眾家之長,具有各地區廣泛的代表性。

整整經過了三千年,華夏各地域的人不斷摒棄地方文化不足與狹隘,不斷地吸收其他地方文化精髓,才融合成一個現在這個偉大民族。

今天,這樣的融合說起簡單,但是有誰能知道當時不同地域和文化,經歷了怎麼激烈衝突和碰撞的,也不知道經過多少血與火的洗禮……

在多災多難中,我們文化淬鍊得愈加堅韌。

相關焦點

  • 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
    守山大叔除了嗓音條件迷人,普通話說得如此純正也讓網友紛紛點讚。你知道嗎?守山大叔所在的河北承德,曾是普通話的採集地。你學的普通話其實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灤平,與北京一山之隔,被稱為「普通話之鄉」。有網友說:「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 我國沒有方言的城市,自古就開始使用普通話,培養眾多播音主持人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地域遼闊,自然也帶給我們許多民族特色,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方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大家生在他鄉,就會說同一種方言,兩個人很快就會成為朋友。如今,我有了統一的官方語言,但方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組成部分,還是捨不得丟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保護方言,但是,中國有一個小縣城承德,普通話很標準,從古到今都在用普通話,這令人驚訝,這個縣城也因言語而生氣。
  • 盤點方言裡那些無法原汁原味地翻譯成普通話的詞語
    隨筆 | 盤點方言裡那些無法原汁原味地翻譯成普通話的詞語  作者 | 小侯    西南官話,也就是現代中國西南方言,又叫上江官話,是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沒有之一。  我發現有很多朋友聽到西南官話就會認為是四川話,見到說西南官話的人就認為是四川人。比如我這個貴州人到外省去見到老鄉,說起家鄉話,外省人聽到就會問我是不是四川人。我若回答說不是,對方多半會問:「你不是四川的,為什麼會說四川話?」
  • 中國「第二普通話」,有1.4億人正在使用,網友:這話太魔性了
    中華大地上,地域遼闊,不同地方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以前最能代表當地文化的符號,莫過於方言,許多人只要一張口,就會顯露出家鄉的味道,但如今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許多人卻沒有了家鄉的腔調。但除普通話外,還有一種方言叫做中國的「第二普通話」,到今天已經有1.4個人使用,其他省份的人都在爭相模仿,這就是充滿魔力的東北話。東北話有其獨特之處,也是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東北方言的音韻特徵又與中國人性格的地區性差異有關,地區性差異不外乎是由於地域人文的差異。
  • 河北一小縣城被譽為普通話之鄉,人人說話字正腔圓,比北京話標準
    在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中,最有趣的一種大概就是語言吧,雖然我們平時都說著普通話,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都互相不通,這現象在南方的縣城中特別普遍,而為了讓大家能互相聽得懂,便用北方官方作為普通話的基礎,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而北方官話一般指的是北京話,所以就有人覺得,北京話就是最標準的普通話。
  • 普通話的演變歷史:從地方方言到官方語言的逆襲之路
    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語,然而,對於說著粵語、客家話、閩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體系的南方中國人來說,普通話卻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北方民眾而言,這些南方方言也有如"鳥語"一般,根本聽不懂。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作為一門被不斷改造的語言,普通話本非純粹的漢話,而南方的這些"鳥語",才是我們的祖先,所真正說著的語言。
  • 中國這五個城市的方言,其中一個幾乎成了普通話,特別接地氣!
    中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背景的國家,當然有些文化來自各省市的方言,有趣的是每種方言在不同的城市是不一樣的,在一些南方地區,甚至各個村莊的方言也不一樣,接下來讓邊肖和大家討論一下方言,介紹一下中國方言最好的五個城市,我猜大多數人第一次聽長沙話的時候,一定是在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熟悉的詞是女生的
  • 普通話和方言的相互影響
    走過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都有方言。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絕大多數人都只愛或只會說普通話,自己家鄉的方言都不會說或壓根兒不想說了。有些人認為這是好現象,也有些人認為是不好的現象。那些認為是好現象的,覺著反正大家都是中國人,都要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當然都要說普通話,人與人之間才能有共同交流的平臺,如果碰見說方言的人沒辦法溝通怎麼辦?
  • 戴凱勳1975年整理的流沙河瓦子坪方言與普通話對應規律表。
    繼續往西,到了流沙河,迎來的是寧鄉方言的「終極大考」。菠菜已經不說「菠菜」了,60歲的流沙河人喻聯盟重重地吐出「扯根菜」三個字。「為什麼叫扯根菜啦?」我問。「因為菠菜的根比較長,採的時候需要連根拔起,所以叫作扯根菜呀。」襯衫也不說「襯衣」,也不說「腰確子」,只聽見喻爹爹揚起聲調,從鼻腔裡發出一個音,「膩衣子」。我一頭霧水地問,「哪個『膩』?」
  • 普通話就是我們的方言,原來我們一直在模仿灤平人講話,真醉了!
    近年來,雖然我們強烈提倡說好普通話,但方言在我們的語言和文化中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最接近普通話的方言一定是北京話和東北話。甚至很多人認為北京話是普通話,其實不是。北京話和普通話有區別,普通話以二花發音命名。北京話裡有很多兒話音。很多人去北京會模仿當地人,但有些人會矯枉過正,每一個字後面都加上孩子的聲音,鬧很多笑話。
  • 廣通普通話到底有多標準,其他方言代表團忍不了了
    而地大物博的中國啊,轄內34個省級行政區域,尚不說各區域間的方言都不盡相同,甚至光是每個區域內各市區、縣城、鄉鎮間的方言也有著千絲萬縷的差別。每個中國人都是天賦極高的語言天才無疑了。然後,儘量的兒化音,能加兒的地方都別拘著,您可勁加就成
  • 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方言,全球2.3億人都在用,還差點成為普通話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國內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一些少數民族甚至還會有自己的語言。至於全國一共有多少種方言,我認為可能會多到數不清吧。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方言,全球2.3億人都在用,還差點成為普通話。而這種方言就是粵語,可能部分朋友會覺得,粵語只有廣東人在講,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的。
  • 我國方言最好聽的5座城:其中一個差點成為普通話,都特別接地氣
    我國方言最好聽的5座城:其中一個差點成為普通話,都特別接地氣我國是十分有文化底蘊的國家,當然有一部分文化來自各個省市地區的方言,有趣的是,每種方言在不同的城市都不一樣,在一些南方地區,甚至每個村子和每個村子之間的方言都不一樣。
  • 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方言和普通話轉換真的很難嗎?
    小編有個廣東的朋友外號叫「菠蘿」,是潮汕人,他的塑料普通話就比較典型,屬於比較「燙嘴」的那種。把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是什麼樣?因為演員口音問題,把「要你管」說成了「要你寡」,「自行車」說成了「竟車」,「自私貪婪」說成了「雞屎湯狼」。而這些詞在現實中被網友使用,就會出現奇特的效果。舉個例子:「你住吼,這件事雨女無瓜,他傑不傑芬要你寡,請騎著你的「竟車」離開」。燙嘴口音塑料普通話是怎樣養成的?
  • 北京方言是如何成為普通話的?
    從北方轉學到東京,因口音問題被同學排擠,就像兩千年前孟子開地圖炮說「南蠻鴃舌」一樣,幼稚的小朋友們記錄新同學奇怪的口音,以此作樂。日本雖然不像中國這麼廣闊,也有地方口音,比如關西腔,經常是動漫裡的搞笑擔當。日本的官話是江戶腔與長州話混合而成,形成現代日本的普通話。
  • 《八佰》《金剛川》狂飆方言,方言電影到底是大趨勢還是小技巧?
    包括今年熱映的《八佰》,以及最近上映的《金剛川》,戰爭題材電影中都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方言,甚至完全使用方言敘事,難道方言電影真的要替代普通話電影,成為中國電影市場頂流?  方言電影這種以往被視為「小眾」的電影形式,為何被電影市場熱捧?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 國外最有影響力的三種中國方言,影響甚至超普通話,最多有1.2億
    方言是一種地方語言,每個地區幾乎都有自己的方言,每個方言都有著它的特點,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對於遠離家鄉在外打拼我們來說,能在大街上聽到一句家鄉方言是多麼親切的事情,而中國土地遼闊,人口也比較多,導致語言文化比較複雜,無法對所有的方言進行劃分,所以就把方言分為了七大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
  • 中國是容易學的方言,1.人在使用他,一個人可以和全家人說話
    雖然普通話是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普通話在中國的普及已經很長時間了。中國擁有廣闊的疆域,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並不意味著改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語言,當然,學習普通話時,你不會忘記你從小就開始說的方言。
  • 廣西人怎麼會說這麼多方言?
    ,方言的傳承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自信。對個人來說,多學一門語言就多一門優勢,廣西人能掌握多種方言似乎是天生賜予的一種技能。常沉浸在多語言切換的環境下能讓思維更活躍、邏輯更清晰。從小就掌握多方言是廣西人不可多得的財富,對將來學習外語也有益。然而方言在廣西流失的速度令人擔憂。普通話不斷推進,方言空間被不斷蠶食。南寧粵語已奄奄一息。據公開數據,南寧年輕人會說方言的比例僅為13%,竟低於移民城市深圳。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知道哪裡嗎?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僅有58萬人會說由於我國地大物博,所已在我國範圍中有很多省份的劃分,卻又由於每個省之間擁有自己不同的發展特色,所以方言就成了這些文化特色當中最為顯著的一個,雖然說普通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說普通話,在很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