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河北承德農民大叔於新偉,用播音腔朗誦《再別康橋》的視頻,引來不少網友點讚。網友紛紛表示,一開口就被驚豔到了!
點擊視頻
再感受一波他的磁性聲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守山大叔朗誦《再別康橋》受關注(央視頻號:萬象)
看完視頻,有沒有被於大叔的嗓音迷倒?還有網友喊話大叔,「求開電臺專欄」
。其實對於朗誦,於大叔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
守山大叔除了嗓音條件迷人,普通話說得如此純正也讓網友紛紛點讚。你知道嗎?守山大叔所在的河北承德,曾是普通話的採集地。
你學的普通話其實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灤平,與北京一山之隔,被稱為「普通話之鄉」。有網友說:「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俗話說,十裡不同音,要想讓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談,是一項艱巨工程。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建立一套規範的通用語言體系,並向全國推廣。然而,依照何種標準形成最終的規範,眾口難調。
作為全國規範,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
▲資料圖:國家語委來灤平採集樣音
從普通話的規範來看,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顯得直接、清晰,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裡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易於學習推廣。
在這種背景下,灤平在上世紀50年代初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
為何灤平成為普通話的發源地?
地理上並不屬於中心的灤平,為什麼人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有人說:「在灤平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是灤平人,他的普通話水平至少是二級甲等!」
其實,灤平與普通話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
明朝初年,徵戰不斷,中原地區人口銳減。於是,地處山區、受戰亂影響相對較小的河北北部山區成為當時人口內遷的重要基地。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並下令將古北口外的居民和軍隊全部撤回長城以內,在長城外很大範圍形成一片無人區,灤平就處在這個無人區的最南邊。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清初再次從北京周邊向灤平移民開荒才得以改變。
▲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 圖源:視覺中國
「灤平明代以前的方言究竟是怎樣的,現在已無從考證。而明代灤平200多年的歷史斷層,像磁帶消磁一樣,『洗』掉了原來的方言,灤平成了一盤等待錄音的空白磁帶。」
明朝的官方語言為南京官話,永樂年間遷都北京,隨之而來的南京話就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滿清入主北京以後,積極學習漢文化特別是語言文化,他們學說的北京話,就逐步成為清代推廣的新的北京官話。這個時期,恰好是滿清旗民在灤平開田建莊的高峰時期。
▲資料圖:朱棣遷都北京後
莊田與京城交往密切,受當時北京官話影響較大。灤平像是空白磁帶,大量來源多樣的移民沒有強勢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廣的北京官話。可以說在清朝時灤平就是北京官話推廣的先行區,影響廣泛的北京官話最終成為普通話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