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學方言,是種啥感覺?(上)

2021-01-17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文化多元的國家,數據顯示,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大語系的130多種語言,方言土語難以計數,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對外國學習者來說,學習方言「既好玩又可以了解方言背後的文化信息」,對華僑華人來說,方言是承載著鄉愁的文化記憶。

本版今日推出《我們和方言的故事》之上篇,將目光投向學習方言的外國人,聽他們講述學習方言的故事。

「『同樣一句話,我用不同的方言說,味兒就不一樣……」在一個關於外國人說方言的視頻中,來自日本的西田聰分別用北京話、天津話、閩南話、上海話、四川話等說了一遍「你看,這是什麼」,其地道的表達,驚呆了視頻製作者。

對外國人來說,學習方言並不容易,但還是有人願意挑戰。正如西田聰所言,體驗「十裡不同音」非常有趣,令人著迷,而且和當地人用方言交流能快速消弭距離感。

說方言能消弭距離感

視頻中的西田聰將方言說得如此地道,和他喜歡學相聲分不開。2012年,在北京語言大學留學的西田聰有機會體驗相聲大師丁廣泉在該校開設的「快樂課堂」,由此進入相聲世界。

「我最喜歡的相聲段子是《普通話與方言》。為了這個段子,我找了身邊來自中國不同地方的同學教我說方言。」西田聰還記得學這個相聲段子時,師父丁廣泉的叮囑——「不能光想怎麼說,視覺上、聽覺上也要有味兒」。丁廣泉的這番話讓西田聰了解到,每種方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性格,練出「當地人」的感覺需要功夫和反覆揣摩。

「從語言的角度分析,北京話兒化音多,但即使同是北京話,城區不同語音也可能有區別。再比如天津話中『姐姐』發音很衝……要說出那個味兒,需要仔細琢磨,反覆練習。」對各種方言的特點,西田聰反覆實踐、了解。

在西田聰看來,他通過學相聲得到的最大收穫是可以跟中國人正常聊天。「我的中文最初是在大連學的,來北京留學後,滿嘴『海蠣子』味兒,當時上街買菜,指著白菜說『疙瘩白』,賣菜人不明白,交流起來有些困難,那時候對方言表達有了深切的體會。如今,我跟北京人見面,也會說『吃了嗎』,在這裡,『吃了嗎』就包含『您好』的意思。」西田聰說,「學會說當地的方言,確實可以瞬間拉近和交流對象之間的距離。」

「會說方言讓我和別人不一樣」

來自奈及利亞的南開大學博士生韓懋宇開口說中文,帶著濃重的東北口音,但他並沒去過東北。「我學東北話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會說普通話的外國人賊多,但會說方言的不多。」 韓懋宇對自己的東北口音甚是自豪。讓他更自豪的是,已經看完了12部《鄉村愛情》系列電視劇。

韓懋宇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東北話是看到《歡樂喜劇人》這個綜藝節目時,節目中的不少選手是東北人,用東北話講的搞笑段子讓他覺得特別有趣,也激起了他探究東北話的好奇心。「我的好奇心越來越重,看的東北喜劇作品越來越多,在不知不覺中就愛上了東北話。」 韓懋宇說,「感覺東北話很好聽,感染力特別強,也很接地氣。」

而讓他和東北話結緣的另一個重要緣由是他的「中國媽媽」。當時還在奈及利亞學漢語的他,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住在北京的中國媽媽。「我和中國媽媽聊天時,發現她的口音和我們的中文老師不一樣,覺得很有意思,就激起了學習的動力,後來才知道那是東北話。」

1年後,韓懋宇到南開大學讀書,有機會和中國媽媽見面。「如果說《鄉村愛情》是我學東北話的教材,中國媽媽就是我學東北話的老師。經常和她嘮嗑,就被帶到東北話的語調裡了。」韓懋宇說,「現在我還認識了中國媽媽的家人,也常和大姨大姨夫、二姨二姨夫……嘮嗑。」

回想自己學東北話的歷程,韓懋宇說並未特意去學,只是常關注和東北話有關的人和事,慢慢就被其「感染了」,「不過也有挑戰,東北話的語調不好把握」。

「能不能教我新的東北話」

就讀於北京交通大學的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武帝也喜歡說方言。他到中國留學的第一年是在東北師範大學讀預科,常和當地人交流以提升中文口語水平。那時,只要遇到當地人,武帝就會問對方「能不能教我新的東北話」。回想當時的場景,武帝記得自己請教過學生,請教過計程車司機,也請教過當地民眾,真的是「碰到誰都問」。

「後來到北京讀書,別人還能聽出我的東北口音。」武帝說,「我覺得東北話特別好玩,用東北話表演才藝就更有意思了。有一次,我在北京參加一場漢語比賽,因為預先準備的相聲節目時間長度不合適,只得臨場應變,用東北話進行了才藝表演,不僅救了場,還挺成功的。」

最近,武帝開始通過抖音學北京話,知道散步被稱作「遛彎兒「,擺架子被稱作「端著」……「太有意思了。」武帝說。

就讀於浙江理工大學的俄羅斯留學生唐曦蘭有個願望——學粵語。她曾買了粵語教材準備自學,「但還是有些難,語調、語法等都需要老師引導」,因此她希望學校在將來能開面向來華留學生的關於方言的選修課。

方言承載著地方的文化

方言承載著地方的文化,也是中國語言多樣性的一個具體的體現,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存在及使用價值。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上世紀,尤其是90年代以來,就一直非常注重保護各地瀕危的語言。它有一個核心觀點:每一種語言實際上也包括每一種方言,都形成了觀察這個世界的一套獨特視角,從表述方式、用詞等方面都可以得到體現。當這種語言丟失,這種視角也就會消失。

對外國人來說,學習方言既是愛好,也是了解中國文化,運用不同視角了解中國的一個有效途徑。

唐曦蘭認為,對外國人來說,學習方言是有意義的。「學習不同的方言,可以了解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是了解當地文化的一個渠道。比如我到雲南學了幾句當地方言,會讓我感覺到一種親近感,既是對當地民眾的親近,也是對當地文化的親近。」

武帝認為,方言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背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在我學方言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詞能看到當地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的影子,了解這個詞也是了解當地的文化。」(記者 趙曉霞)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7月17日 第 11 版)

相關焦點

  • 我國最難懂3種方言:外地人學不會,外國人聽不懂,有你家鄉嗎
    漢語方言非常多,多到了讓外國人懷疑人生的程度,外國人經常覺得漢語難,漢字難學,發音難學,一個標準普通話就能學一輩子,如果再算上方言,恐怕給十輩子也分不清。通常情況下漢語方言分10種,包括官話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粵方言、贛方言等。 但是這樣的分類也只是粗略分,再細分下去,恐怕某個方言區的人,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種類型。
  • 我國這個「魔性」方言,不僅全國各地能聽懂,連外國人都想學
    不過有的時候還是會遇到一些尷尬,比如說去到一個地方,想通過交談的方式向本地人打聽一些當地的民俗,但每個地方的方言都不一樣,還有許多年紀大一些的,真的是說不了普通話,但他們說的話我也聽不懂,只能幹著急。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方言我都聽不懂,有一種方言在我看來就根本算不得方言,因為我真的聽得懂,來這旅遊的朋友和當地人交談根本就沒有什麼語言壓力。
  • 外國人苦練中文! 用英文"注音"! 網友:你們終於知道學英文啥感覺了?
    在他們的「教案」裡,中文是這樣的:謝謝是「shell shell」,支付寶是「cheerful ball」甚至還有方言"emma book how yes"(哎媽,不好意思).世界通用的注音法不只是我們小時候學英文會用漢語注音,外國人學中文也會用英文來注音。在外國的注音教材,甚至是這樣的 ↓ ↓
  • 我國難懂的3種方言:老外學不會,當地人都難聽懂,是你家鄉嗎?
    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明] 唐寅 語言作為人類溝通的橋梁,是大家一生下來就必須要會的技能,如吃飯之於生死,如呼吸之於存活一樣重要。而地球上現存的國家和地區只有235個,全世界切實存在的語言卻有5651種,是如何造成這麼大倍數差的呢?
  • 我國最難懂的3種方言,都在南方地區,外地人聽不懂卻又覺得好聽
    世界上的語言種類很多,漢語文化應該是最博大精深的,很多外國人對中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便會十分痴迷,有想留在中國的衝動。中文除了普通話之外,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方言文化,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民俗文化。我們平時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十裡不同音,這在我國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南北方的差異很大。
  • 看外國人如何學中文有種報復性的快感!Littlefox免費學中文,期待英文享受同等待遇!
    其實,這也是——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經典素材。登錄littlefox免費註冊後即可使用全部資源。https://chinese.littlefox.com/en記得加上Chinese!當我們學習英文看過的那些動畫,又聽到中文版的配音,真的有種無比奇妙的感覺。
  • 潮汕話,一門學到老都學不會的方言
    這種排外心理也表現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比如潮汕人對「本地種」的推崇與偏愛,認為本地的蔬菜、水果、雞蛋等都比「外地種」地道、好吃。比如臺灣墾丁,當地有種著名的美食「綠豆饌」,實際上是一百多年前潮州府先民過去開荒時用綠豆所製作的甜品。後來,潮汕話在臺灣消失了,但是臺灣閩南話保留了這個潮汕方言詞,它是潮人開墾臺灣的重要見證。
  • 世界上語言難度排行榜,漢語對於外國人來說很難,希臘語很古老
    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因為漢語光是從聲調來說,就有15種,此外還有很多的多音字、同音字等等,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根本就聽不懂,也很難學習。 一共由24個字母組成,最早是26個字母,後來增添了元音並且做了修改,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希臘語也非常的難學。
  • 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原標題: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方言,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方言的文化屬性,可以說抓住了語言作為生活方式的真諦。  兩位熱愛漢語的美國人,一位叫柯禕藍,一位叫司圓直,出於「離家很遠的人,突然聽到家鄉的聲音,感覺是很溫馨的」的想法,經過數年籌備創辦的「鄉音苑」網站於今年4月正式上線,以便「讓處在不同地方的中國人能夠聽到各種方言」。日前,該網站推出的中國方言地圖在網上迅速走紅,引發了公眾對於方言衰落和保護的熱議。
  • 中國「最具有感染力」的方言,感染力這麼強的方言,逐漸成為潮流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文化也是多元化方言這一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啊!中國方言形式眾多,只有本地人聽得懂的潮汕話,自帶年代感的粵語,讓人聽了捧腹大笑的四川話,但是最具感染力的地方方言,小編還是覺得那必然屬於俺們大東北的東北嗑啊!不管你是來東北是旅遊,還是來東北上大學,還是來東北打工你回去的時候肯定帶著一股東北大碴子味!
  • 7種方言無縫切換,太上頭
    女主演趙露思在劇中飾演的洛菲菲古靈精怪,各種方言更是給這部劇增添了很多搞笑的成分,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 各地方言都難不倒她~ 在《傳聞中的陳芊芊》中亦是如此,臺灣腔、東北腔也是張口就來,即便是在幕後花絮中也是頻頻將自己的搭檔帶「歪」,嘴都給帶瓢了。
  • 光明日報:保護方言的文化慰藉
    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記錄方言,最大限度地彰顯了方言的文化屬性,可以說抓住了語言作為生活方式的真諦。 兩位熱愛漢語的美國人,一位叫柯禕藍,一位叫司圓直,出於「離家很遠的人,突然聽到家鄉的聲音,感覺是很溫馨的」的想法,經過數年籌備創辦的「鄉音苑」網站於今年4月正式上線,以便「讓處在不同地方的中國人能夠聽到各種方言」。
  • 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三分可愛七分憂心
    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朋友芸汐的閨女,一直都是奶奶在帶的,芸汐平時上班忙,剛休完產假就面臨加班,每天早出晚歸,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來帶娃。上個周末芸汐終於得閒,上午懶懶地窩在沙發上看書。
  • 我是不是學了假的韓語?那些你不知道的韓國方言!(附資源)
    當你在韓國某술집或中國飯店裡遇見就餐的韓國人時,作為一個學過韓語的外國人,你的耳朵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想去聽他們說了什麼。
  • 外國人吃饅頭是什麼感覺?美國人表示:我開心壞了
    說起饅頭我們中國人一點不會陌生,但是外國人接觸饅頭的時間就很短了。一些外國人是在來到中國後才發現這種神奇的食物,還有一些外國人是在國外一些中餐廳才接觸到饅頭。對於外國人來說,饅頭簡直是天才的發明,可以做漢堡可以代替麵包一樣的食物,還能煎著吃,烤著吃。
  • 美國中學的中文試卷,先告訴我題目咋讀,感覺自己學了個假漢語
    有時候看到電視節目上那些因做漢語題急得抓耳撓腮的外國人,我都會不由得想到,給外國的高中孩子做的題能有多難?不考個90分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人? 看到美國學生的中文試卷,感覺自己學了個「假漢語」 剛剛還叫囂著要露一手的那些人,轉眼就開起了「吐槽大會」
  • 趙元任 精通33種方言和7種外語的語言天才
    他很贊成這個意思,後來有了經濟上的援助,這事居然實現了。現在趙先生發音的機片已做成了,他編的課本已印成了,我忍不住要說幾句介紹的話。 我敢說:如果我們要用留聲機片來教學國音,全中國沒有一個人比趙元任先生更配做這件事的了。他有幾種特別天才:第一,他是天生的一個方言學者。他除了英、法、德三國語言之外,還懂得許多中國方言。
  • 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
    你學的普通話其實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灤平,與北京一山之隔,被稱為「普通話之鄉」。有網友說:「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俗話說,十裡不同音,要想讓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談,是一項艱巨工程。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建立一套規範的通用語言體系,並向全國推廣。然而,依照何種標準形成最終的規範,眾口難調。
  • 假期體驗了一把最難懂的方言,回到蘇州,接著聽不懂?
    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輩子可能都聽不懂閩南話,閩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No.4吳語-蘇州話▼啥叫打樁模子,啥叫頭勢,啥叫腔調?如果都不知道,那趕緊要回去惡補一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了。
  • 假期體驗了一把最難懂的方言,回到太倉,還是聽不懂?
    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輩子可能都聽不懂閩南話,閩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No.4吳語-太倉話▼啥叫打樁模子,啥叫頭勢,啥叫腔調?狹義上的上海閒話僅指「上海市區話」,廣義的上海方言共計有七種主要方言:1、上海市區方言(狹義的上海方言、上海市區話);2、浦東方言(浦東話);3、青浦方言(青浦話);4、松江方言(松江話);5、嘉定方言(嘉定話);6、崇明方言(崇明話);7、金山方言(金山話);8、吳江方言(吳江話)。No.6陝西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