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奇的字,千年來全國方言讀音都一樣,恐怕你的發音也不對

2020-12-23 勝似驚鴻落葉

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309字,閱讀約3分鐘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像漢語這樣具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一個,漢語也從遠古傳承至今。由於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和沉澱,漢語的複雜程度是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

中文有多複雜?光是拾起一句方言,就能讓無數外國友人折腰。中國的方言體系確實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中最難的,更別說外國人了。在「十裡不同音」的南方,連我們自己人都聽不懂。

方言的產生既與漢語自身的發展有關,也與地理上的隔絕密切相關。南北方方言的差異可以說明問題。北方多為平坦平原,人口流動交流頻繁,方言的差異自然較小。甚至許多不同地區的北方人都能聽懂對方的方言,這是地理在語言上的優勢。

而南方則不同,大多是崎嶇的山地丘陵。人口流動自然比不上北方,所以漢語的發展在局部形成了小氣候。各地區方言相互獨立演變,互不幹擾。才會互不理解。

中國幅員遼闊,決定了方言的複雜性,儘管有數百種方言。然而,有一個神奇的漢字,無論全國哪種方言,它的發音都是一樣的。這個字就是「街」字。

它並不是一個罕見的漢字,但在標準的漢語普通話下,讀音「jie」並不是它的原始讀音,而方言下的讀音「蓋」則是這個詞幾千年來的原始讀音。

相信這個「gai」,很多中國人都不陌生。兩年前,有一首網絡流行歌曲叫《買一條街》。演唱方法是用方言還原街頭人物的發音。雖然歌手用川渝方言演唱,但在全國大部分方言中,如客家話,湘語以及西南雲貴川的官話中,街字發音為「gai」。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說到最早的上古漢語,街道這個詞的讀音最早出現在三千年前周朝傳承下來的八大官話中,而且從一開始就在官話中發音為「gai」。先秦《呂氏春秋》中就有「公孫直徙,施於街」的說法。這條街被讀成了「蓋」字。

即使在宋代成均的《蜀瑟伏丹宮,春風暖禁街》中,「gai」的讀音也沒有變化。其實,在古人的心目中,街字就是「gai」,從來沒有「jie」的讀音。

那麼,街字為什麼會變成普通話中的「jie」呢?眾所周知,我國的普通話是從新中國成立後的北京話中取樣而來的。清代以前,北京話的街道也發「gai」字。但清朝建立後,滿族人不會發漢語中的尖音,只能發群音。出於下級統治者的偏愛,北京話中出現了尖群合流的現象。

什麼是尖聲,群聲,尖聲合流?這是一個現在已經被淘汰的語言概念。在我國幾千年的古漢語語音中,其實一直都是以尖音為分界的。例如,劍和箭這兩個詞現在似乎發音完全一樣。但在古代漢語中,它們是兩個概念。試想一下,如果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古代將領打仗時,對部下說:「拿jian來」。他們的部下該拿劍還是拿箭?。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在古代漢語中,還有一種尖群現象。而劍在古漢語中發音正常,讀作「jiàn」,屬於群音。箭頭讀作「ziàn」,屬於尖聲。同樣,街字的「gai」本屬於尖音,但尖群合併後,就變成了「jie」。

最終,這個變了的「jie」在新中國成立後被納入普通話體系。此外,普通話中也取消了尖音和群音的區分,這就成了今天一個獨特的名稱。但方言不是繼承普通話,而是繼承古漢語。所以,街字還是讀「gai」。讀者們,你們明白了嗎?。

這裡是《勝似驚鴻落葉》,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相關焦點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其中,他們的語言體系,融合了華語與羌語,形成了古語中的部分發音,而周代古是語言發展的成熟階段。 而到了如今,中國的語言學家們,將我們的方言,劃分為了多個派系。不過,這個劃分方式卻一直都存在著爭議,有人將其分為了五大方言,也有人將其分為了六大方言,甚至還有人將其分為了七大方言。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所有方言都是一個讀音,現今讀法也許有誤?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所有方言都是一個讀音,現今讀法也許有誤?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現在距離春節又近了一步,許多人說在城市是女神,回到村莊秒變「翠花」!並且其他人一聽方言,也能知道你是哪的人!據說在這麼多方言中,最難懂的還是溫州話,因為溫州人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甚至你說的話對方壓根就聽不懂!甚至民國時進行情報的傳遞時都是使用溫州人,即便是敵人聽到,也許無法懂得真正的含義!
  • 中國最古怪的字,各省方言都是同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北方地勢較平坦,平原地區相對較多,人之間的往來更密切,各地之間的方言比較接近,不至於像南方人一樣,出了村口就開始聽不懂別人的話了。相信大家都知道「上街」的「街」普通話讀音是「jie」,如果用方言讀又該讀成什麼呢?  神奇的是,街在全國的方言讀法幾乎都是「gai」,上gai、gai頭、gai景,粵語相對來說和普通話離得比較遠,但他們也把街讀成「gai」,例如:撲gai。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多年僅一個讀音,如今大部分地區都改變...
    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八大官話,但是不論哪一種其實都還是屬於方言的範疇。有句俗話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指的就是各地方言的變化。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鈞世》中說:「古書之多隱,未必昔人故欲難曉,或世異語變,或方言不同。」可見因為語言的不相通也會對文化的交流產生一定障礙。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多年僅一個讀音,如今大部分地區都改變讀法
    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八大官話,但是不論哪一種其實都還是屬於方言的範疇。有句俗話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指的就是各地方言的變化。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鈞世》中說:「古書之多隱,未必昔人故欲難曉,或世異語變,或方言不同。」可見因為語言的不相通也會對文化的交流產生一定障礙。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但在中國有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前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這個最為奇特的漢字就是「街」字,我們很多人在平常讀的時候都會讀成「jie」,但其實它的發音並不如此。從古至今這個字就一直念作「gai」,一些古代的著作和詩句裡這個字都是這樣的讀法,甚至在現在的一些方言裡依然保留下來。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奇特字,但也因象形文字的圖畫性,有些抽象的想法無法用象形字表達,這也是它的局限性。文字除字形有趣,讀音也是好玩之極。中國話可不只普通話一種,而是由方言和不同民族自己的語言組成的,方言通常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還有平話土話。
  • 這個字生活中常用卻很奇特,讀音3000年不變,你有沒有讀錯?
    根據官方統計,截止目前,我國普通話的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這一數據表明,方言的魅力依然存在。然而,我國卻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漢字,歷經了3000年,它在方言裡只有一個讀音,也許你的讀法就是錯的,這就是「街」字。
  • 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
    導言: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造就了特色的中華文化。在各個部落互相爭鬥與混居的過程中,衍生出不同的風俗與習慣,相對應的還有不同的風俗,於此同時,他們還擁有著不同的語言與發音。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且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中國古代雖然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但是在各個方言裡,「街」這個字的讀音竟然都是相同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活躍在前53—18年的漢代學者揚雄首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方言」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所使用的語言的總稱。也就是說,它和「白話」、「土話」是一個意思。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不像漢字,很容易讓人展開聯想進行辨識。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起了中華文化,才發現漢字有多難學。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還要從一首流行歌說起,前段時間火遍大江南北的《買條街》中,有一句歌詞深受大家喜愛:「只要你乖給你買條街,愛不愛你不用你去猜」,歌詞中的「街」就讀成了「gai」。
  • 衢山-四字方言 520句
    夢裡縈繞故鄉情,胸中常駐年輕心;離別衢山卅八載,最最難忘是鄉音。寓於本人對故鄉土話的發音和奇特表達方式,以及傳神含義的懷念和珍重,回憶二十歲以前在故鄉生活的情景,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思索和積累,終於整理出了一些衢山四字方言。    老衢山的朋友們一起來分享吧!這是一份美好的禮物,更是一份保留故鄉情懷的珍藏。懇請對此同樣感興趣的老衢山朋友們一起來參與考究和探討。
  • 廣東話之三大方言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廣東有三大方言,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它們都經歷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可謂是各有千秋,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個語種不是方言而是一種語言,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專屬詞彙和發音,其中粵語被認可是一門語言的支持率最高。粵語是方言。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這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 原以為是方言,卻曾是標準發音,(gai)街的來歷果真如此有意思
    用最簡單的話,講述最真實的歷史。普通話的讀音近乎全是演變後最為標準的,但還有一些讀音融入到地方方言之間,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份博大精深的面孔。如果這篇文章的讀者中仍有愛看書的,喜愛查字典的,他們一定會發現:許多在兒時讀書時期的文字的發音現如今卻悄悄發生了變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鐵騎(ji)早已變成了鐵騎(qi)。
  • 魯西南方言中把水讀作匪,竟然是古漢語發音
    在這幾個地方,當地方言中,把水讀作匪,把樹讀作富,把說讀作佛。初次聽,還以為他們把所有聲母為shi的字都換成了聲母f了。其實不然,除了水讀做匪,樹讀作富,說讀做佛外,其他聲母為sh的字與普通話發音無異。
  • 網摘|從兩岸對「垃圾」的讀音說開去
    與臺灣友人相處久了,接觸臺灣的廣播影視節目多了,在再加上查看臺灣出版的字典,便發現在標準「普通話」和標準「國語」中,不少常用字的發音都不一樣。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是「我和你」的那個「和」字:在大陸讀成hé,臺灣則讀成hàn(汗)。
  • 那些我們常念錯的字,居然都改了讀音……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查字典讀字,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準確」。字典是一回事,我們日常的習慣讀法又是一回事。 比如之前《新聞聯播》中,主播郭志堅關於「六安」的讀音就曾引發熱議。他將「六安」讀作「六(liù)安」,有網友指出該讀法有誤,應讀「六(lù)安」。
  • 陳寅恪中「恪」字讀音考證
    確字在宋朝集韻中是一個多音字,而恪字與確字在宋朝集韻中一個讀音同音,也與江西新餘方言和廣東粵語中的確字同音,都讀類似今天拼音的koh。恪字在以前湖南方言中也是與湖南方言中的確字同音,都讀類似今天拼音quo(二聲)。恪讀que(四聲),是來自湖南方言中確(quo二聲)字的親切叫法。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百姓不斷被融合、分離、再融合、再分離,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方言,雖然大家都是中國人,但說實話,有些地方的方言你還真是一句都聽不懂,比如溫州話,就被稱為「天不地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