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2021-01-10 網易

2021-01-07 14:04:44 來源: 聊娛樂酷玩兒

舉報

  中華文化的歷史非常悠久,它也是世上唯一一個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依然保存至今的文化。而之所以這一文化能夠保持的如此完好,和漢字的發明及使用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關於漢字的發明,有非常多的說法,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倉頡造字,但至今也沒有考古發現能夠證明是否存在著這個人物。

  

  漢字在人們一代一代使用的過程中也慢慢在發生變化,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隸書,直至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簡體字,漢字的讀音以及寫法都和之前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在中國有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前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這個最為奇特的漢字就是「街」字,我們很多人在平常讀的時候都會讀成「jie」,但其實它的發音並不如此。從古至今這個字就一直念作「gai」,一些古代的著作和詩句裡這個字都是這樣的讀法,甚至在現在的一些方言裡依然保留下來。

  

  「街」的意思就是人們行走的道路,這個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運用得非常普遍,但其實不少的人都讀錯了。有一些方言中保留了這個字正確的讀法,比如在粵語中就有「撲街」這個詞,就是倒黴或者該死的意思。我們在看香港警匪電影的時候,也經常聽到人們罵人說「撲街仔」,但他們對於「街」這個字的發音都是「gai」。再比如湖北襄陽地區的方言中,也是將這個字讀作「gai」,襄陽有一條街名為十字街,在當地人的讀法中就成為了「十字gai」。

  

  不僅僅是在各地的方言,在一些古人所做的詩中,這個字也讀作「gai」。因為古人作詩講究押韻,因此我們如果用現在的讀法去讀古代的詩,可能會感覺有一些不怎麼通順,這就是因為我們和作詩的人對某個字的發音不同。那如果古詩中將街字讀作「jie」,你會發現非常的怪異,兩句話怎麼讀也不押韻。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其實和古漢語的形成以及發展有關。根據遠古史料的記載,黃帝與蚩尤決戰於逐鹿之野,而後黃帝獲得勝利,一統各個部族。為了解決當時各部落之間語言互不相通的現象,黃帝對漢字進行改造,將當時華夏部落和羌族部落的語言融為一體,形成了最初的古漢語發音。

  

  而到了周朝以後,天子分封諸侯,為了加強各個地區的聯繫,他還下令將洛陽地區的讀音作為全國的標準音,就像現在我們所謂的「普通話」一樣。但隨著朝代的變遷,時間的推移,各個地區的人民也形成了不同的方言,誕生了所謂的八大官話。這種方言差別非常的大,甚至可能兩個相鄰地方的人說的話都互相聽不懂。而到了現代,除了人們普遍使用的普通話以外,在全國還有七大方言,而在同一方言內部發音也是各不相同。

  

  因此這也就導致「gai」這個讀音在部分方言中保存下來,而在普通話中這個字的讀音是「jie」,後來因為普通話的推廣,大部分人都學會了這個讀音,這時候想要改也已經為時已晚,只能將就著將這個字讀為「街」。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前全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或許也錯了。

  

  雖然各個地區的方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種類理應得到保護和繼承,但在日常的交往中,還是普通話能夠更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從中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單單只是語言就夠其他人學一輩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奇特字,但也因象形文字的圖畫性,有些抽象的想法無法用象形字表達,這也是它的局限性。文字除字形有趣,讀音也是好玩之極。中國話可不只普通話一種,而是由方言和不同民族自己的語言組成的,方言通常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還有平話土話。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在我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如今在方言中也是如此,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一字讀法3000年如一,如今卻幾乎人人讀錯 雖說,中國的方言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中國卻有一個堪稱是最神奇的字,所有的方言中都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即為「上街」的「街」,一看到這個字,你的心裡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jie」這個讀音,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其真正的讀音。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多年僅一個讀音,如今大部分地區都改變讀法
    我們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實語言作為文化的活化石,其中也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今天所推行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衍生出的一種標準的語言發音,在古代是並沒有普通話的,而是以各地的官話為通用語。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且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中國古代雖然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但是在各個方言裡,「街」這個字的讀音竟然都是相同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活躍在前53—18年的漢代學者揚雄首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方言」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所使用的語言的總稱。也就是說,它和「白話」、「土話」是一個意思。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多年僅一個讀音,如今大部分地區都改變...
    有時候,同一種東西在不同地方的說法不同,人們就很難意會到對方所要表達的內容,甚至是同一個字也會因地域差異有不同的讀音。 而我們今天要談到的這個字,它自產生以來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歷史,但任憑朝代更迭它在歷史上各地方言中都只有一個讀音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百姓不斷被融合、分離、再融合、再分離,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方言,雖然大家都是中國人,但說實話,有些地方的方言你還真是一句都聽不懂,比如溫州話,就被稱為「天不地不怕
  • 這個字生活中常用卻很奇特,讀音3000年不變,你有沒有讀錯?
    然而,我國卻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漢字,歷經了3000年,它在方言裡只有一個讀音,也許你的讀法就是錯的,這就是「街」字。追尋文字和語言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文化的傳承綿延不絕,全靠文字的記載。一個奇特的字,歷經3000年,在方言中唯一讀音可以說,在我國,因為地域的差異,要想無障礙地聽懂當地話,是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然而,在我國的方言中,卻有這樣一個字,如此的奇特,它經歷了3000年歷史文化的發展,依然屹立不倒,就一個讀音。
  • 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
    導言:我國頗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各不相同。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造就了特色的中華文化。「街」一個神奇的字,只有一個讀音,讀法卻千變萬化「街」的含義非常的簡潔明了,即街道的意思,東西為街,南北為路。在新華字典上,只有jie這一個讀音,可許多的地區將它讀gai ,比如廣東地區的撲街(gai)。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所有方言都是一個讀音,現今讀法也許有誤?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所有方言都是一個讀音,現今讀法也許有誤?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現在距離春節又近了一步,許多人說在城市是女神,回到村莊秒變「翠花」!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的家鄉話也不盡相同,這就是成為了我們所說的「方言」!要說方言,可是凝聚了一個地區的文明!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也是都有著各地的特點,就如四川人,說話有一種巴適味,而東北則有一股東北腔!方言讓來自一個地方的人更加親近,更有歸屬感!並且其他人一聽方言,也能知道你是哪的人!
  • 中國最古怪的字,各省方言都是同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上街」的「街」普通話讀音是「jie」,如果用方言讀又該讀成什麼呢?  神奇的是,街在全國的方言讀法幾乎都是「gai」,上gai、gai頭、gai景,粵語相對來說和普通話離得比較遠,但他們也把街讀成「gai」,例如:撲gai。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普通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定的,中國通用的標準現代漢語。現如今,只要你在中國,你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走到哪都不怕有其它交流障礙。在普通話普及之前,各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體系,這個就叫各地的方言。如今說到方言的不同,最典型的就是江浙一帶,那裡的方言分布及其密集,可以說隔一個村就是有不同的語言偏差。在此誕生了最難聽懂的方言,那就是溫州話,如果溫州話稱第二,那沒有方言敢稱第一。曾經有人為了打趣,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字就是「街」。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陳寅恪中「恪」字讀音考證
    然後是恪字本字是愙,然後去考證愙字的讀音,來證明恪字讀確音。粗看好像有道理,實際上細想這不符合邏輯,我們都知道一個字產生之後,它就可能產生新的意義和讀音。打個比方就很好理解了,就是你要證明你家貓寶寶是白色的,你去拍貓媽媽的照片來證明。實際上只要拍張貓寶寶的照片可證明它是不是白色的了。後面實際上你證明了貓媽媽是白色的,也不能證明貓寶寶是白色的哦。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漢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說法就是倉頡(jié)造字一說。當然倉頡造字也是上古神話,距離我們年代已經十分久遠,但是中華文字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這些四疊字的讀法,你都知道他們的讀音嗎?
    這些四疊字的讀法,你都知道他們的讀音嗎? 在漢字中,有一類字 由兩個、三個、四個甚至是五個相同的字構成 常見的如「從、品、森、眾」 這些由同一文字重疊複合而成的漢字
  • 那些我們常念錯的字,居然都改了讀音……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查字典讀字,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準確」。字典是一回事,我們日常的習慣讀法又是一回事。 比如之前《新聞聯播》中,主播郭志堅關於「六安」的讀音就曾引發熱議。他將「六安」讀作「六(liù)安」,有網友指出該讀法有誤,應讀「六(lù)安」。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王暉稱,從這個角度而言,所涉字詞讀音是否確定更改,尚有變數。針對同一含義的一個字有不同讀音的情況,1985年,國家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近20年後再次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對一些讀音進行了新的修訂。根據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官網信息,該修訂稿目前處於「正在批准」狀態。
  • 「龍象般若功」很多人讀錯了,金庸筆下容易讀錯的字,你讀對多少
    包括有的電視劇裡面,對「龍象般若功」的讀法都是錯的,裡面的「般若」有人讀成了「bān ruò」,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讀法,那麼這兩個字到底該怎麼讀呢?它的真正讀法是「bō rě」,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出錯有情可原。
  • 中國名字最拗口的城市:三個字一個讀音,擁有全亞洲最大的服裝城
    中國名字最拗口的城市:三個字一個讀音,擁有全亞洲最大的服裝城 中國的城市眾多,尤其是近幾年的發展讓我們身邊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高速鐵路網的逐漸成型,很多很多城市都深受其影響。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都一下跳了出來,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