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獨居老人新冠症狀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李飛飛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照顧老年人變得更加困難。人工智慧是否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

當地時間4月6日,在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學院(HAI)的一場直播上,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教授李飛飛向外界介紹了人工智慧家用系統,它可以跟蹤居民的健康狀況,包括新冠肺炎的症狀,同時還能確保隱私。

這套AI系統的目的在於幫助老年人(大部分是獨居老人)與家庭或醫療護理人員保持聯繫。保護老年人的最佳方法是減少與人接觸,尤其是還未顯示出症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據李飛飛團隊介紹,這套家用系統的優勢在於,它可以讓看護人遠程監視老年人現有疾病和基本健康狀況,減少接觸的危險。

李飛飛和她的團隊在直播演講中介紹,這套系統在新冠肺炎暴發前,由臨床醫生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小組就已經在開發了。「過去幾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一套AI系統,它可以幫助老年人獨立生活,還可以管理他們的慢性病。最近我們意識到,這套技術對新冠肺炎大流行下的老年人也有幫助。」李飛飛在演講中稱。

據李飛飛介紹,整個家用AI系統包括安裝在家中的攝像頭和智能傳感器。在演講中,李飛飛提到了四種傳感器,包括相機、深度傳感器、熱傳感器和可穿戴傳感器。整個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三個。由於隱私在這套系統中非常重要,因此針對相機的研究更具挑戰。「相機能透露出個人活動的詳細信息,但它與大多數人的隱私需求不符。」李飛飛說。

整個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如何確保隱私?李飛飛在演講中進行了逐一介紹。當傳感器獲得數據時,系統會將其發送到安全的中央伺服器進行處理。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李飛飛也承認目前階段還存在安全風險,例如會受到網絡攻擊的威脅。但她強調,研究人員會在整個過程中都遵循隱私和安全準則。團隊給邊緣設備配備了加密磁碟,用刪除涉及用戶隱私的數據,做人臉模糊處理,經過加密後,再傳輸到雲中。

一旦數據到達伺服器,一組臨床醫生和AI專家就會對其進行分析和注釋,以開發機器學習模型。訓練後的這套模型可以識別臨床相關的一些行為,包括呼吸、睡眠、飲食和其他行為。李飛飛表示,團隊目前正在開發涉及日常生活活動的模型,模型可以計算出用戶的健康狀況是否惡化。但這套模型並不是對用戶所有的日常活動進行深入和廣泛的分析,需要找到隱私和公共安全之間的平衡點。

訓練後的模型可以部署到邊緣設備中,並在本地運行。這樣一來,研究團隊就搭建了一個閉環系統,數據安全也可以得到保證。但這個閉環系統無法對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更新和提升。為了解決這點,李飛飛提到,團隊正在設想使用聯合學習和無監督學習的方式,即無需人工注釋,就對每個邊緣設備上的模型進行更新,以使用新環境,並提高魯棒性。通過聯合學習,團隊可以將安全攻擊限制在設備上,以減少針對雲的隱私和安全威脅。

最後,系統還需要一種能將智能傳感器檢測結果傳遞給醫護人員或家庭成員的方法。李飛飛稱,目前團隊還未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正在考慮使用行動應用程式或者Web界面。

「這些傳感器並不是要做出診斷決策或取代臨床醫生,而是可以持續出現,隨時關注我們在家中的老年人,並及時向臨床醫生和家人發出警報。」在快要結束演講時,李飛飛說:「當然,在這項研究的每一步以及這項技術的部署中,我們都必須對道德,隱私和安全方面進行全面的考慮。」

當前新冠肺炎大流行帶來的挑戰不僅包括確保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還包括更廣泛且迫切跟蹤疾病和應該被隔離的人群。當被問到這套系統是否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時,李飛飛表示,團隊不願意涉足這個領域。「我們的目標是提出尖端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技術,以幫助解決醫療保健中一些最重要和最具挑戰性問題,同時提出道德、隱私和AI醫療保健研究的安全指南。」李飛飛說。

目前,這個項目仍處於研究階段。整個團隊還需要完成數據集的構建和模型工作,團隊也未透露仍需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但是,團隊已經與美國致力於優質高級護理公司安樂(On Lok)合作,在舊金山的一家輔助生活設施中完成了一項試點研究,並將進入下一階段的研究。

相關焦點

  • 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老人新冠症狀
    來源:澎湃新聞李飛飛原標題: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獨居老人新冠症狀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當地時間4月6日,在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學院(HAI)的一場直播上,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教授李飛飛向外界介紹了人工智慧家用系統,它可以跟蹤居民的健康狀況,包括新冠肺炎的症狀,同時還能確保隱私。
  • 李飛飛團隊最新研究:「四步」AI方案助老人抵抗新冠肺炎
    會上,李飛飛分享了她和團隊的最新研究——《AI-ASSISTED IN-HOME ELDERLY CARE AMID COVID-19 PANDEMIC》。她介紹了人工智慧技術幫助老年人抗擊新冠肺炎和慢性病管理的落地解決方案,該方案運用了 RGB 相機、深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可穿戴傳感器,以邊緣計算為核心,同時著重強調了個人隱私保護。
  • 李飛飛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她用AI改變醫療
    李飛飛又被刷屏了。 昨晚(10月20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宣布了新入選的90名正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百位新成員都是為醫學科學、公共衛生等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其中華人AI女神李飛飛也入選。
  • 「華人AI女神」李飛飛的堅持與獨行-虎嗅網
    百位新成員都是為醫學科學、公共衛生等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華人AI女神」李飛飛入選。在入選名單公布後,李飛飛發推致謝:「感謝!她的團隊提出一種可以監控病人身體狀況的AI家用系統,其中包括COVID-19症狀。
  • 鍾南山團隊與騰訊研發的新冠重症AI預測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來源標題:鍾南山團隊與騰訊研發的新冠重症AI預測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鍾南山團隊與騰訊AI Lab日前披露了利用AI預測COVID-19患者病情發展至危重概率的研究成果,可分別預測5天、10天和30天內病情危重的概率,有助於為病人進行早期分診
  • AI圈八大女性領袖:李飛飛、NVIDIA工程副總等在列
    喬伊的的工作在新紀錄片《編碼偏見》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描述。喬伊站在一場新興運動最先線驗證和強調人工智慧技術的社會影響,這一運動通過她創辦的非盈利組織算法正義聯盟推行。喬伊對算法偏見致以強烈反對:「當我在2016年開始為此奔走呼籲時,這還是一個非常外圍的領域。如今,我在上網看新聞的時候已經隨處是帶有偏見的AI系統。
  • 解困獨居老人養老難題:「養老床位」搬進家,可實時監測
    想去機構養老可惜「一床難求」,選擇居家養老又怕出現意外……長期以來,高齡獨居老人普遍面臨這樣的養老困境。而在朝陽區酒仙橋街道,試點推出的家庭養老床位項目正在嘗試尋找突破口。在姜立娜看來,居家養老的高齡獨居老人往往比到養老驛站參加活動的老人更需要關心和幫助,「能主動出來的老人身體狀況相對會好一些,性格也比較開朗,而高齡獨居老人情況各不相同,在家裡往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在酒仙橋街道,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
  • 美國播客節目《指數視角》專訪李飛飛:疫情、AI 倫理、人才培養
    從數據統計中,我們驚恐地看到獨居者的脆弱性和死亡率更大,因為獨居者們不僅從免疫系統的角度來看更加脆弱,而且他們中更多人基本的健康狀況都受到影響,因為他們沒辦法去診所看醫生。 我們就想,能不能加速這項技術,把它帶到老年人的家裡和社區,這樣我們一方面可以幫助早期發現 COVID-19,比如體溫變化、感染的跡象。
  • 上海研發快速檢測設備 可實現9個樣本同時檢測新冠病毒
    恆溫螢光檢測儀器 上理工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12日電 (記者 許婧)新冠病毒的多通道快速檢測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勝利的關鍵。記者12日從上海理工大學獲悉,該校與合作企業協同研發了新冠病毒核酸、抗體抗原多通道快速檢測設備關鍵部件及儀器,其中抗體抗原免疫螢光檢測儀器與相應的試紙條結合可實現9個樣本同時快速檢測。
  • 舒躍龍:新冠病毒未來有三種可能,建議立法讓肺炎等監測信息納入...
    舒躍龍還認為,目前我國公衛防疫技術體系建設整體薄弱,在本次防疫過程中問題突出,但不能把公共衛生防疫技術體系簡單化為全國疾控系統改革,必須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儘快改革,應立法將以不明原因肺炎等重大症狀監測信息納入直報系統。中華醫學會病毒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
  • 憑咳嗽聲就可檢測出新冠患者?MIT研發可辨別新冠病毒AI模型
    普通的新冠病毒患者在得病之後會伴隨咳嗽、流鼻涕、發燒等症狀,他們往往較為容易追蹤和檢測;相反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卻能夠隱藏在人群中很難被識別,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患病。然而 MIT 似乎找到了高效識別無症狀患者的方法。  MIT 提供的模型只需要一段簡單的咳嗽聲,就能檢測出受測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無需依靠之前明顯的特徵。
  • 對話阿里雲李飛飛:雲原生資料庫的時代來了
    去年今月,我在杭州雲棲小鎮見到了行癲,他有一句「技術牽引,需求驅動」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並且還以既是阿里雲資料庫的總負責人又是達摩院資料庫首席科學家的李飛飛(花名飛刀)為例,說起阿里產品研發和科學研究是「一脈相承」的。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
  • 李飛飛:我怎樣走上AI研究之路
    李飛飛認為,智能和價值觀都可以由人類灌輸給機器。李飛飛一直是人工智慧積極力量的擁護者。李飛飛的最新角色是史丹福大學新成立的「以人為本AI研究院」的聯合主任,該研究院專注於機器學習潛在用途的研究和教育,目標是找到AI能夠改善人們生活的方式。「人工智慧已經發展成熟。它已經從一個利基技術領域轉變成我們社會未來的主要驅動力。」
  • 李飛飛:一位教授和母親對人工智慧的人道主義思考
    這個系統背後的技術是前沿的人工智慧(AI)——一臺能「看見」圖片的計算機。李飛飛是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她正站在黑暗的會堂中被照亮的講臺上,向人們展示她和同事建造的一個先進的物體識別系統。儘管這個系統令人印象深刻,但隨著演講的展開,她卻變得越來越批判。她說,即使這臺電腦從技術上說是精準的,它不應止步於此,而應該能做得更多。
  • 富陽研發智能安全守護平臺
    如何在不安裝畫面監控設備的前提下,守護獨居老人安全?日前,杭州市富陽區試點運用非接觸感知技術,自主研發智能安全守護平臺,依託智能傳感器,對獨居老人的生活環境與健康狀態作出靈敏感知和智能反饋。不久前,富陽區富春街道百合社區獨居老人邵關春家中的燃氣感應器突然報警,並自動向智能平臺推送信息。不到5分鐘,社區工作人員就上門檢查,幫助老人解除了燃氣洩漏的風險。「我平時一個人住,這套防護系統裝好,我心裡踏實多了。」邵關春說,家中灶臺頂上的燃氣感應器,廁所以及客廳內的火災感應器、跌倒感應器以及SOS一鍵呼救面板等設備時刻守護著老人的安全。
  • 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尤其是年歲非常大的獨居老人,在家裡如果出現了意外,安全如何保障? 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志願者 李春:系統上會有反應的,居委會就會來告訴我們,我們就可以及時的上門去查看。 昨天,因為已經有兩天沒有看到結對幫助的獨居老人,社區志願者李春便前往居委會,查詢老人家中的用水情況。儘管沒有預警信息,但出於安全考慮,居委會工作人員和李春一起,還是決定去老人那兒看看。
  •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飛飛:雲計算加速資料庫與大數據系統演進
    原標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飛飛:雲計算加速資料庫與大數據系統演進   「
  • 加快新冠疫苗和藥物研發,抗疫要依靠國際合作
    新冠疫苗有待2021 截至10月29日,根據WHO統計,全球共有201款新冠疫苗在研,其中10款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包括中國多個團隊在內的全球科學家,都在致力於新冠疫苗和特效藥物的研發。 按照慣例,新疫苗從最初的開發到最後大規模上市,在此期間的研究一般可能需要10年時間。
  • 81歲獨居老人忍不住點讚!
    這塊小小的晶片嵌入電錶後不會額外耗電,還能自動分析老人的用電習慣,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用戶畫像。一旦發現老人家裡長時間無用電或者用電異於往常,系統立刻通過算法分析異常原因,並推送給提前設定的緊急聯繫人。同時,平臺對於老人用電安全也會有告警提示。一旦發現用電量過載過荷,系統會自動斷電,從而減少獨居老人由於用電不當引發火災等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