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行為與內心是無法分割的,而絕大多數時刻,行為更是受著內心的驅動而為。
生活中,總是存在一些我們無法解釋的行為,正因為無法解釋,造成了許多人無法改變的源頭,而以下四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最詭異的心理效應,你也許曾經經歷或是正在經歷。
一、皮格馬利翁現象
這個心理學現象,很多人都不陌生,人們也稱其為期望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帶著自己的實驗小組來到美國一所普通的小學,告訴校長和老師自己正在進行一門「發展潛力」的研究,他們分別挑選了6個年紀的部分學生,告訴其相應的老師,經過測試顯示,這些學生是有發展潛力的,並讓他們不要告訴本人。
等到8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卻驚人發現,名單上的孩子都有著顯著的進步,有的孩子成績得到了提高,而有的孩子在與老師的關係上得到了緩解。
而後,羅森塔爾才說出真相,自己當初挑選的孩子都沒有科學依據,是隨機選取,這些孩子本質上並沒有所謂的「發展潛力」。
這八個月的進步,很大部分源自教師對名單上孩子的期望,正是有了這些期望的存在,讓他們投入比平日裡更多的積極關注,當孩子接收到正向反饋時,自然也會像老師所期望的那般發展。
在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期望效應都未曾缺席,在班上,總會有老師明顯的差別對待,而那些不被關注的孩子就很容易落單,最後在內心認為自己真的不夠優秀。
在這樣的自我暗示下,他們只會變得越來越壞,最後達成老師的認同——自己就是一個不夠優秀的學生。
二、鯰魚效應
這齣自挪威人愛吃沙丁魚的故事,市面上活沙丁魚的價格遠高於死魚。所以,漁民們會儘可能拿出活魚來獲得高利潤。
可沙丁魚從打撈到被運到市場上的路途較為遙遠,死亡的機率也很大,漁民們經過多種努力還是沒辦法降低死亡率,直到後來有人發現,將沙丁魚的競爭對手——鯰魚放入其中,反倒可以提高沙丁魚的存活率。
原來,當沙丁魚與天敵生活在同一片領域時,警惕性也會更強,會採取四處躲避的方法逃離鯰魚的追殺,這樣一來,反倒激起了求生意識。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舒適的環境其實並不利於個體生存,我們會對舒適的狀態產生依賴。
等到突然一天環境發生改變,個體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適應力去應對,就只能面對被環境所淘汰。在生活中亦是如此,那些不斷突破自己舒適圈的人,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三、蝴蝶效應
這是一種混沌的景象,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的細微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巨大的連鎖反應。
原本出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揮動自己的翅膀,但卻在兩周後,引起了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普遍聯繫的,不應該片面看待任何一件事。正如資訊時代的到來,很多人在享受信息便捷化的同時,也逐漸在被輿論控制。
因為缺乏親身經歷的實證性研究,很多人都喜歡在網絡上不經大腦思考地發言,為了博關注獲取流量,很多公眾號、大V會誇大事實真相,從而造成消息誤用,網絡噴子就由此而生。他們不探究真相便對當事人進行人生攻擊,隨意網絡暴力他人。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不會隨波逐流,會在蝴蝶扇動翅膀時多去觀察自然現象,找出事物的真相,即使無法得知事物的全部,但也不會讓自己成為引起雪崩的那片雪花。
四、墨菲定律
你是否會認為內心所想的好事不會成真,但心心念念的壞事一定會變成現實?
這是愛德華·墨菲所提出的定律,他曾經開玩笑的說道:「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一定會更壞。」
當你認定自己做某事不行時,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這個定律也告訴我們自我暗示的重要性。很多時刻,阻礙事情成功的真實原因只有一個,那便是是否相信自己。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參考資料:《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