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飾演麥克阿瑟(MacArthur)將軍的連姆·尼森(Liam Neeson)。(照片來源:CJ娛樂)
《仁川登陸作戰》(27日上映,導演李宰漢)最先讓人想到的問題是這部電影屬於反戰電影還是反共電影。《仁川登陸作戰》講述了1950年9月15日扭轉了韓國戰爭中朝鮮軍隊佔上風優勢的戰局的仁川登陸作戰。為了此次作戰的成功,韓國海軍諜報部隊誓死潛入到被朝鮮軍隊佔領的仁川,搜集情報。耗資147億韓元製作費,李政宰、李凡秀及飾演聯合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的連姆·尼森等巨星加盟,讓這部電影從製作階段就備受關注。
圖為朝鮮軍司令官林桂鎮(李凡秀飾)與韓國海軍諜報部隊大尉張學秀(李政宰飾)用槍互指著對方。張學秀為了獲取軍事情報,偽裝成朝鮮軍人潛伏到林桂鎮的仁川司令部裡。(照片 源自CJ娛樂)
電影一開場就描繪了韓國海軍諜報部隊大尉張學秀(李政宰飾)和隊員們瞞著司令官林桂鎮(李凡秀飾)秘密策劃作戰的場面。戰爭場面、追擊戰等好萊塢式動作戲頻頻上演,頗具視覺效果。
但這部電影與話題熱度相比,讓人略感失望。首先,電影整體劇情推進速度不夠流暢,讓人感覺很急躁。這是因為剪輯方面只注重傳達故事概要,結果未能激發觀眾的興趣。動作戲場面被剪輯得過細,因此很難分辨人物和動向。相反,韓國海軍諜報部隊隊員死亡的場面全部都使用悲傷的音樂和慢鏡頭,過於單一。
更重要的是電影描寫韓國戰爭的角度。包括張學秀在內的韓國海軍諜報部隊隊員們都比較人性化,相反林桂鎮及其他朝鮮軍人是為了共產主義理念連至親都可以殺害的殘忍人物,氣頭上的林桂鎮就地槍殺了部下們的場面更是體現了這一點。
這種形象刻畫與忽視韓國戰爭時期複雜的國際關係及歷史背景一概而論的黑白理論頗為相似。這點與去年六月上映、觀影人次達604萬的《延坪海戰》也值得進行一番比較。改編自延坪海戰的電影《延坪海戰》雖然也刻畫了韓國與朝鮮軍隊的交戰,但比起分辨善惡,電影則更注重刻畫了對年輕士兵死亡的惋惜之情。
電影中大部分時間將在聯合軍司令部指揮的麥克阿瑟將軍過度英雄化,通過不斷說出名言的麥克阿瑟將軍與韓國少年士兵之間的故事,鼓吹了將人性關愛和軍人精神融為一體的英雄形象。《仁川登陸作戰》中難尋不能簡單地用善惡來區分的複雜的人物形象及看待韓國戰爭的立體角度。
這部耗資147億韓元再現六十年前那段民族悲劇的電影究竟能給21世紀帶來什麼樣的醒悟?老調的反共主義與單純的愛國主義究竟能帶來什麼呢?這點令人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