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雖然年產量非常可觀,但對於敏感的南北戰爭題材,目前基本保持一年一部的速度。2016年上映的電影《仁川登陸作戰》,因其誇張的戰鬥劇情和涉及少見的仁川登陸戰役史實,在當年也算擁有一定熱度,雖然這其中大部分還是以批評和吐槽為主。筆者這次就來講講這部電影中和真實歷史有些聯繫的地方。
▲電影《仁川登陸作戰》海報
首先導演李宰漢為了提升電影的逼格,請來了好萊塢著名男星連姆·尼森(Liam Neeson)出演麥克阿瑟上將的角色,他曾出演過著名二戰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男主角,可惜現在早已過了事業巔峰期,所以事實上並沒啥卵用。更何況編劇給其設置的戲份即哆嗦又突兀,沒有手下美韓大將們的簇擁,這個角色的設置實在是和主線劇情不搭,剪掉完全不影響觀看。
除了麥克阿瑟之外,片中算是有真實原型的主要人物,恐怕就是暴虐的仁川海岸防禦司令林桂鎮了(扮演者李凡秀),不擇手段、神經質和喜怒無常,完美得展現了韓國人心中人民軍高級軍官的形象。其原型是人民軍西海岸防禦司令、抗聯老戰士崔庸健,當然出於劇情需要,片中將林桂鎮的出身改為留蘇派將領。片中聲稱林桂鎮手中只有3000餘人,但事實崔庸健的指揮範圍更廣,能指揮整個仁川-漢城地區地區的部隊,包括第18師團、第9師團第87團、第849反坦克炮團、獨立第25旅團和仁川警備隊共計2萬餘人。
▲影片《仁川登陸作戰》中的林桂鎮與崔庸健將軍
影片開頭,由韓國影帝李政宰帶領的小分隊在軍列上華麗得解決掉對方中校一行人,再偽裝成他們潛入人民軍在仁川的司令部中,與林桂鎮鬥智鬥勇。這段劇情雖然看起來確實蠻燃,但恐怕連韓國人自己都看得出這是編劇在吹牛皮,事實上,戰爭前期,美韓軍對人民軍控制區是一點也滲透不進,所以片中出現遊擊隊在仁川接應主角的劇情自然也不可能。人民軍佔領漢城所在的京畿道期間,只有名為太極隊的20多人小分隊躲在深山中,整天無所事事只能收聽美韓電臺打發時間。
當然這也不是說片子主角的所有行為都是編劇瞎編的,影片後半部分,主角點亮燈塔的行為還是有歷史原型的,當然其原型可是美國人,導演敢把美國人功勞攬在自己臉上,臉皮還真不是一般厚。仁川登陸前的14天,美軍海軍上尉尤金·克拉克和韓軍的兩名翻譯(居仁洙上校與尹鐘上尉),在仁川港入口的靈興島秘密登陸,刺探這裡的軍事和水文情報。
▲尤金·克拉克上尉
克拉克上尉將島上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教他們學習使用槍械,安排他們收集關於潮汐、淤泥灘、海堤及敵人防禦工事的情報,這些情況後來被人民軍發覺,50名島上平民因此遇害。為躲避人民軍追捕,克拉克與韓國翻譯於1950年9月14日逃往仁川港飛魚航道口的八尾島,並在當夜24時點亮了島上的燈塔,為聯軍登陸艦隊指明了方向,事後克拉克上尉戰後獲得了海軍十字勳章。注意八尾島是一座無人島,編劇出於劇情需要,又給島上的燈塔「安排」了一個班的守備兵力,來給主角練手。
影片最後,導演又給反派角色林桂鎮安排了一項抗登陸終極武器「史達林之錘」,從影片劇照看,這麼個玩意的口徑怎麼著也有203毫米,但事實上,駐防月尾島的人民軍第918岸防炮兵團第2營只有五門76.2毫米口徑的野戰炮。正如影片中所說的那樣,人民軍的岸炮確實擊中了在海上掩護登陸部隊的美軍戰艦,甚至還輕傷兩艘、重傷一艘,造成美軍水兵9人受傷。如果換成片中的這項大殺器,沒準還真達到人民軍對外宣稱的「擊沉、擊傷敵艦13艘」的戰績。
▲片中出現的203毫米口徑大殺器
韓國戰爭電影基本上都會以你死我活的戰鬥高潮作為結尾,本片自然也不例外。主角張學秀大尉和林桂鎮這對生死冤家在亂軍之中,旁若無人地各自駕駛一輛裝甲車輛進行單挑,這種挑戰人類智商下限的橋段恐怕也只有李宰漢拍得出,早在6年前的《向著炮火》的結尾中,他就安排了一幕雜兵給主角狂送人頭的戲份。
雖然如果近戰單挑的話,張學秀駕駛的SU-76自行火炮根本不是林桂鎮的T-34/85中型坦克的對手,當然誰讓前者是主角呢,有主角光環附體,靠著各種僥倖最後還是打癱了T-34/85。從道具還原上看,屬於爛大街貨的T-34/85自然沒啥毛病,本該駕駛艙後置的SU-76自然不太還原,片中的SU-76更像是給SU-152自行火炮換了一門小口徑的76.2毫米火炮。
▲片中的SU-76道具車
不過事實上人民軍在仁川根本沒有任何裝甲力量,只是在9月16日美軍佔領仁川後,人民軍才從漢城派出六輛T-34/85坦克試圖進行反擊,結果被美軍的F4U海盜式戰鬥機全部消滅,這是美軍上岸後首次遇到的人民軍裝甲力量。
總的來說,《仁川登陸作戰》這部影片雖然經費充足,打鬥與諜戰部分都拍得比較扣人心弦,從技術上來講還算是部OK的影片。不過由於其劇情與史實出入較大,似乎將其視為一部講述另一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的影片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