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疫情之下,線下旅遊業受到衝擊,卻催化了業界「雲旅遊」新思路。雲旅遊是指待在家中,通過直播等方式遊覽景點的方式。本文作者從雲旅遊的定義出發,對其方式和優缺點展開了分析討論,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與大家分享。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人們很難像以往那樣自由的遊山玩水,因此「雲旅遊」的概念再次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然而,這個概念自誕生以來便一直存在著爭議,雲旅遊」也和「雲玩家」等「雲兄雲弟」們一樣,在很多場合成為了一個調侃的詞語。很多人會說,「旅遊當然就要親自渠道某個地方了,你都在』雲』上了,還叫什麼旅遊。」
那麼,「雲旅遊」真的有意義嗎?這僅僅是一個噱頭,還是真的有可期的未來?
本文將從定義出發,闡述筆者對於「雲旅遊」的看法。
寫在前面:這裡不討論雲旅遊現實不存在的內容(比如虛擬世界還原已經不存在的古代建築等)
一、定義——手段而不是目的
雖然「雲旅遊」這個概念是最近才為大家所熟知的,但其實早在2011年的時候,這個概念就已經被提出。彼時,「雲」的概念興起,在「網際網路+旅遊」的發展潮流下,內蒙古大學的魏宇就在其發表的論文「慢旅遊與雲旅遊的對接——新型自由行與半自由行旅遊模式的構建」中提到了這個概念。
以下是該篇論文中對「雲旅遊」的解釋
所謂「雲旅遊」, 就是「運用』雲計算』技術使得線上和線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旅遊解決方案, 形成對旅遊全過程的服務整合, 打造基於雲端海量旅遊資訊及最具活力的互動運營平臺, 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的休閒度假娛樂全程全網服務」
再看一下百度對「雲旅遊」的解釋
雲旅遊是指待在家中,通過直播等方式遊覽景點的方式。
對比一下,我們不難看出,在「雲旅遊」概念剛提出來的時候,其更多指的是為線下旅遊提供一系列輔助性的服務功能(現在看來,11年的時候這個概念更像是在解釋OTA)。
而時至今日,「雲旅遊」已經不再是與線下旅遊有著強綁定關係的一個概念,人們在提到「雲旅遊」時,更多的想到的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AR、VR、直播等)在線上完成「遊覽」的過程(比如下圖展示的「全景故宮」)。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既然通過VR/AR去線上看景點算雲旅遊,看旅遊直播也算是雲旅遊,那麼同理,我在電視上看看旅遊宣傳片,是不是也算是雲旅遊,我去看旅遊景區的文字介紹、視頻介紹是不是也算是雲旅遊呢?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雲」字拋開,看一下「旅遊」的概念。
同樣是百度百科給出的概念:「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遊」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
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看的話,「雲」本身就是與「旅」相斥的,但如果我們能夠引申一下,「雲旅遊」的概念就會變成這樣——在虛擬空間上為了滿足「旅遊」的遊覽、觀光、娛樂等目的所帶來的感受而進行的活動。
簡言之,「雲旅遊」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種讓我們通過「雲」的方式滿足線下旅遊帶來的感受的手段。所以,只要是能夠獲得這種感受的方式,都可以被看作是雲旅遊,至少也能是泛雲旅遊。
好了,咬文嚼字環節到此結束,接下來讓我們圍繞這個概念進行接下來的探討。
二、方式——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1. 經過蛻變的現在
如果把宣傳片等內容也算作雲旅遊的方式之一的話,那麼比起彼時只能單純看看文字、圖片、視頻的方式,現在雲旅遊在互動層面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AR及VR的出現將景點內容更加「真實」的呈現在各位雲遊客面前
直播的興起,也為雲旅遊注入了幾分色彩,由主播帶領大家通過在線直播的形式遊覽各個景點,而大家也能在過程中通過互動彈幕的形式增加參與感
有聲、有形、有人,比起多年前剛剛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現在的「雲旅遊」看起來多多少少有那麼點「旅遊」的味道了,然而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能做的還有更多。
2. 值得期待的未來
雖然現在AR及VR的技術為「雲」上的景點增加了「真實感」,然而離真正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還是有一定距離,諸如《憨豆先生3》中的VR效果,短時間還很難實現。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沒準哪一天我們就會和憨豆特工一樣把自己置身於VR世界呢。
(VR技術讓我們的憨豆特工以為自己手裡的法棍是武器)
除了我們傳統認知的AR/VR外,作為增強現實的一種強效手段——全息投影技術也有著很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在各種電影裡已經見到過了這種神奇的技術(比如《大偵探皮卡丘》《復聯》等等)。
當下全息投影技術已經被應用到諸多場景(比如洛天依演唱會),但是在「旅遊」相關的層面全息投影技術還鮮有涉足,也許我們可以期待一下未來全息投影技術能夠走進每個人的家中。
(圖為《大偵探皮卡丘》中,用全息技術還原主角父親的車禍現場)
而在「互動」層面,能做的也還有更多。誠然,直播的興起已經為線上互動帶來了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人與人之間能夠通過彈幕等方式進行實時的交流,可是,我們在旅遊的時候可不僅僅是與人進行互動,比如人與景、人與物。
人與景的互動,更多時候體現在拍照方面。電影的特技拍攝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AR攝影也讓跨越空間的合照成為可能,甚至PS技術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增加「參與感」。
而在人與物的互動上,讓我們先從旅行的一個重頭戲——品味美食說起。雖然我們不能看別人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許這是最大的缺憾之一,但是我們可以想辦法儘量彌補一下。
比如,在「雲旅遊」的過程中,加入外賣的推薦,在家裡點一份當地的特色菜系(比如「雲遊四川」的時候點份川菜),一邊吃一邊「遊」,雖然有那麼一點點望梅止渴的意思,但多少能帶來一點慰藉吧。(還可以加入店鋪推薦的形式,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盈利渠道)
除了上述提到的內容,未來我們在其他層面也能對「雲旅遊」進行優化。比如「嗅覺」、「觸覺」。(異想天開階段——能聞到味道的手機、能模擬環境的機器//造雪機電風扇什麼的不算)
三、優點——在「雲端」築起的希望
目前看來,「雲旅遊」更像是各個旅遊景區、旅遊公司在疫情期間的自救行為,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特殊時代發展起來的概念,正在創造眾多的可能。
1. 雲遊客
首先就是給旅行的參與者——諸位「雲遊客」們。在疫情期間,雲旅遊為想要遊山玩水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足不出戶的「遊覽」方式,稍稍撫平了一下躁動的心們。而疫情結束之後,雲旅遊也依舊會給很多人帶來便利。
雲旅遊不受時間和環境的限制,人們不用擔心天氣影響了出行體驗,也不用擔心因為時間不夠留下遺憾,另外雲旅遊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節約人們的各種成本(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等等),特別是對於慵懶卻又想「旅遊」的人們,雲旅遊可以滿足他們足不出戶「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願望。
除此以外,對於行動不便的人們,因為自身身體條件的限制,很難將自己的足跡遍布天南海北,此時雲旅遊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2. 景區與商戶
雲旅遊為景區與商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他們能夠以一種更好的形式將景區或者商品通過線上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不論是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售賣商品來維持生計,還是宣傳推廣,為了日後人們能夠在時機成熟時線下遊覽做鋪墊,對於他們的生存與發展而言,雲旅遊都是一種非常友好的新思路。
也許以後人們在雲旅遊的過程中除了對「雲旅遊」所在地的經濟起到推動作用,還可以帶動本地的經濟發展。
比如上文提到的直播過程中的外賣推薦,甚至有可能未來會出現線下的「雲旅遊」體驗館(電影院、VR體驗館都有可能得到「進化」),通過專業的設備,讓人們不出本地就可以「遊遍千山萬水」。(雖然現在有類似的小場館,但是還遠不夠成熟)
四、缺陷——除卻巫山不是雲
「雲旅遊」再好,也無法成為線下旅遊的完美替代品。
身臨其境的感受是雲旅遊無法替代的。登五嶽時,翻崇山峻岭,在山頂俯瞰自然之壯闊;遊灕江時,穿梭於山水之間,感受自然的靈性;再去一下張家界,目睹自然的鬼斧神工;去一趟西安,看一看兵馬俑,了解歷史的厚重。
各種技術能為我們呈現我們與景點的「合影」,但卻讓我們少了找尋拍照地點的喜悅;外賣和遍布全國的連鎖店能讓我們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卻讓菜品少了一些鄉土氣。
也許我們能通過雲旅遊看到、聽到,甚至以後能夠摸到、聞到,但是總還是少了些什麼,也許少的是在山水間每一陣風過時的我思故我在,也許少的是在青磚綠瓦間對千百年社會變遷的思考。
五、結語——雲端築夢,歸於現實
最後做一下總結,個人認為「雲旅遊」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景的,其能帶給出遊者一定的便利,也能為景區、商家帶來一定的經濟回報,甚至還能提供一批新的就業機會(直播業、製造業、餐飲業等等)。日後技術的發展也會讓「雲旅遊」的形式和方法更加豐富,人們獲得旅遊的感受也會更加「真實」。
然而,其必定不是獨立發展的,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是不可割裂的關係,雲旅遊也不會替代線下旅遊,線下旅遊是雲旅遊的根基,沒有線下旅遊的發展,雲旅遊也就失去了「素材」。而「雲旅遊」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為人們去線下出行提供參考,畢竟線下真實的感受是無可替代的。
那麼,你會選擇「雲旅遊」嗎?
本文由 @Jelly_July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