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紅遍全國的小吃,習近平曾做多次調研

2020-12-25 西安晚報官方帳號

近日,《新聞聯播》推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系列報導。最新一期報導關注了當地的特色美食——沙縣小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多次對沙縣小吃發展提出殷切希望。沙縣小吃如何發展成遍布全中國的美食,又如何在疫情中危中尋機?一起來看→

有人說,在中國,有沙縣人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

熱騰騰的扁肉配上香味兒十足的拌麵,十多元錢就能填飽肚子,物美價廉的沙縣小吃是不少人心中的「國民美食」。

2000年8月8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沙縣夏茂鎮座談時強調,「要找準今後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特別是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沙縣小吃在全國門店已經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介紹說。

扁肉是「水泥」,拌麵是「鋼筋」, 沙縣小吃逐漸築就了大產業。

小吃成了「大事兒」

沙縣位於福建三明市,自古是商賈雲集之地,素有「金沙縣」之稱。

上世紀90年代初,沙縣俞邦村老支書俞廣清作為致富帶頭人,在福州開了一家沙縣小吃。「最開始,沙縣小吃的種類很少,只有扁肉和拌麵等幾樣,我們的經營思路是讓食客『一元進店、兩元吃飽』。」

食客們吃得飽,花得少,好吃不貴的沙縣小吃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只要肯做工,一天下來的收入能達到三四百元。」俞廣清和越來越多的村民們嘗到了小吃食帶來的大甜頭。

最初,沙縣人只把開店當作維持生計的手段。但令大家沒想到的是,開小吃竟然被當成了「大事兒」來發展。

△近年來,俞邦村依託傳統小吃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到沙縣調研小吃發展。

「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1999年3月4日,習近平與村民代表、專業戶座談時指出。

不久後,沙縣成立了有編制、有經費的小吃產業發展中心,主要負責對沙縣小吃業進行培訓、研發並推動其產業化發展。

「一個縣能為一個產業成立事業單位,這在當時的中國是很有獨創性的。」張鑫說,發展中心開啟了推動沙縣小吃常態化、有序化發展。

「四大金剛」上新了小吃上演「轉危為機」

2005年,沙縣人羅光燦坐了二十五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從福建來到北京,加入了在首都開小吃店的大軍。

對北京環境不算熟悉的羅光燦,對北京的市場卻不陌生。「總書記在當時提出的『加強研究和培訓』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三明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學員們正在學習製作蔥肉餅。

在小吃「大軍」北上之前,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為羅光燦和小吃業主們提供了細緻的開店「教程」。

「不要著急開店,去菜市場、街邊巷尾,把當地的小吃先吃一遍。」張鑫說,了解當地口味是為小吃業主培訓上的第一課。「沙縣小吃的消費群體是普通的老百姓,當地人接受的東西就是沙縣小吃要做的東西。」

隨著在全國不斷發展,沙縣小吃總結南北方口味,推出了如今最受食客歡迎的「四大金剛」:北方人喜愛的蒸餃、南方人中意的燉罐、最具沙縣特色的扁肉、滋味兒十足的拌麵。

△福建三明沙縣小吃產業園生產車間,一名工人在生產線上檢驗柳葉蒸餃質量。

在北京的羅光燦和天南海北的同行們嘗到了經營小吃的酸甜苦辣,「我們五點半就起床,採購、製作、銷售、清潔……晚上要做到十二點,錢掙得不少,但工作真的很辛苦。」

開沙縣小吃賺錢不難,但「夫妻店」的經營模式在不斷發展的市場中卻越來越不易。

如何讓沙縣小吃持續做出大成績?

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總結出小吃製作和經營經驗,將全國成千上萬小吃業主的後廚變成了「中央廚房」的生產模式。

2016年,沙縣小吃開始實行標準化生產,將現代食品加工工藝與傳統小吃製作工藝有機結合。「中央廚房」批量生產前請沙縣小吃業主代表品嘗,既保證了獨特風味,又確保了食品標準化、安全化,小吃業主的經營成本不斷降低。

「現在看來,總書記在當年對沙縣小吃的囑託正是推動沙縣小吃產業化發展的起點。」張鑫說。

沙縣小吃還有筆「特殊的帳」。

「過去,鄉親們富了,但不少人身體也累垮了,有的甚至倒在了灶臺上。」張鑫感慨道。

「自從用了『中央廚房』配送的半成品之後,小吃業主們最起碼可以多休息4個小時。這換來的是沙縣小吃整體從業隊伍的健康,是無價的。」張鑫說。

△沙縣小吃推出系列外賣產品套餐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沙縣小吃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就在羅光燦和同行們一籌莫展時,沙縣及時出臺《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力支持沙縣小吃業主共渡難關的十條措施》。

沙縣小吃業主們吃下了「定心丸」,沙縣小吃的食客們也嘗到了「新滋味」。

酸菜魚蓋澆飯、雞腿飯……主要以扁肉、拌麵、蒸餃、燉罐傳統「四大金剛」為主打的沙縣小吃上新了。

「麵條的特性不適合做外賣,會影響口感,因此我們在蓋澆飯等米飯類為主的產品上加大力度研發新的口味。」張鑫說。為應對疫情,沙縣小吃和外賣平臺做了相應規劃,組織業主嘗試適合外賣的新產品。

「總書記提出『危機中育新機』,這就是沙縣小吃的實踐故事。」

「現在的營業額已經達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業績不錯。」羅光燦一家在北京、天津等地開的四家沙縣小吃順利渡過了危機。

當小吃配上「大餐」

12月8日開幕的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是當地最盛大的節日。

在小吃節上,芋餃、包心豆腐丸、鄭湖豆乾、甜燒麥等近百種特色小吃吸引了市民和遊客前來品嘗。

而讓不少遊客驚喜的是,小吃節上不僅有小吃,還有沙縣博物館新館開幕、最氧三明四季行、《沙縣小吃》電視連續劇啟動儀式等系列配套「大餐」。

△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美食展

為沙縣小吃節做足了籌備工作的張鑫說,「現在我們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沙縣小吃的規模優勢、品牌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通過「金字招牌」帶動旅遊等產業發展,沙縣小吃的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在張鑫看來,「總書記當年調研時提出的『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正在變為現實。」

「將網際網路等技術工具與新零售業態結合起來,將是沙縣小吃未來發展的方向。」張鑫和同事在沙縣小吃產業園裡規劃著未來的發展。

為了參加在沙縣舉辦的小吃節,羅光燦特地從北京趕了回來。

「我的四家店,現在兒子在管理。」在北京經營小吃15年的羅光燦,把兒子培養成了「沙縣小吃第二代」。「和我當年比,我兒子幸運多了。他現在坐著高鐵,幾小時就可以往來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小吃店了。」

羅光燦說,經營沙縣小吃是值得一家人好好努力做的大事業。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考察長春,答好這個根本性問題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長春考察調研2011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到寬城區的一個村調研。時隔9年,他這次調研的是寬城區一個「明星」社區。曾在大山深處工作22年的吳亞琴到這裡當起了「小巷總理」。她探索出「四步議事工作法」「民事調解十二法」管理社區事務。如今,長山花園社區已是「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全國文明單位」,「龍鬚溝」變成了「幸福苑」。
  • 曾紅遍全國的魏三,多次拒絕拜師趙本山,如今成什麼樣了?
    說起趙本山老師相信大家的印象都是比較深的,雖然近些年他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但是早些年的時候他在娛樂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曾經多次登上春晚的舞臺,也為我們演繹了很多經典的小品。趙本山老師在喜劇方面的成就相信小編不用多說,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u2026u2026  為什麼是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
  • 習近平與江蘇的故事
    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梳理回顧習近平與江蘇的故事。  在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後,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  習近平一直牽掛著江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曾深入鎮江、南京、徐州、南通等地考察調研,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習近平對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許多生動故事。
  • 習近平赴江蘇考察調研
    在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後,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訪杭州,這個鮮明理念一以貫之
    △西溪溼地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和文化溼地於一體。  習近平走進西溪溼地,考察調研西溪溼地保護利用情況。  △視頻:走進西溪溼地。  西溪溼地內設置了蝦龍灘、朝天暮漾等五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陸地綠化率在85%以上。
  • 曾經紅遍全國的魏三,多次拒絕拜師趙本山,如今怎樣了
    說起趙本山老師相信大家的印象都是比較深的,雖然近些年他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但是早些年的時候他在娛樂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曾經多次登上春晚的舞臺,也為我們演繹了很多經典的小品。趙本山老師在喜劇方面的成就相信小編不用多說,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
  • 媒體盤點習近平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平均每周一會
    今年2月初,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媒專訪時,曾引用過在春晚上亮相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他在回答俄羅斯記者問題時表示,自己承擔這樣的工作,基本上沒有個人時間:「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佔去了。」
  • 巔峰時紅遍全國,多次拒拜趙本山為師的魏三,今現狀如何?
    巔峰時紅遍全國,多次拒拜趙本山為師的魏三,今現狀如何?在娛樂圈,有很多人混跡多年來一直都碌碌無為,也有的人大器晚成,為了夢想一直都堅持在這條道路上。在2005年,他還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就連趙本山都非常欣賞他,還曾多次親臨他的表演現場,想要收他為徒。
  • 全國人大機關定點扶貧調研組在內蒙古察右前旗和太僕寺旗調研脫貧...
    8月31日至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機關黨組書記楊振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機關黨組副書記信春鷹分別率隊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和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深入貧困嘎查村、貧困農牧戶、扶貧企業和項目建設現場等,調研定點扶貧工作,實地了解詳細情況,看望慰問貧困群眾,並與察右前旗
  •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
    燒賣、扁肉、滾粉豆腐丸、鍋貼、芋餃、泥鰍粉幹、喜粿……各類美味小吃,讓人挑花了眼。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舌尖上的沙縣,有滋有味。如今,在全國各地,沙縣小吃成為人們喜愛的「國民美食」之一。「目前常見的品種上百個,拓展到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
  • 沙縣小吃背後,有個「神秘組織」
    1999年3月4日,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到沙縣調研時指出:「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
  • 習近平旁徵博引話「實幹」
    習近平一貫推崇實幹,多次在不同場合發表重要講話,要求黨員幹部堅持「實」字當頭、「幹」字為先,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總書記的講話引經據典、鮮活生動,黨建網微平臺與您共同學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
  • 萬立駿在廣東潮州、汕頭出席活動並調研時強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
    為了以實際行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關於華僑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12月9日至11日,中國僑聯在廣東省潮州市舉辦「親情中華·戰疫有僑——海內外僑界凝心聚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潮州巡展、在汕頭市舉辦「創業中華·『十四五』中國發展與華僑華人投資創業峰會」。中國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萬立駿出席活動並在當地調研。
  • 全國工商聯第一聯繫調研組赴浙江調研側記
    5個多月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之江大地。錢江聽濤,東海觀勢,總書記賦予浙江新目標新定位,要求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總書記的明確要求,賦予了浙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更高的角色定位和更大的使命擔當。
  • 習近平: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
    【學習小組按】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他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好老師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非常大。
  • 扁肉是磚、拌麵是鋼,沙縣小吃背後的「民本」邏輯
    根據沙縣小吃辦的統計,1994年,廈門的沙縣小吃店達到900多家,福州則達到2000多家。這個規模也引起沙縣當地政府的注意。1997年,時任沙縣縣委書記劉道崎下鄉到夏茂鎮調研,聽到滿街叮叮噹噹的砸鐵聲,後來發現鐵匠正日夜趕工製作用於煮餛飩、熬高湯的鴛鴦鍋。
  • 熱解讀丨從小木耳到黃花菜 習近平為什麼一次次點讚
    熱解讀 5月11日,全國兩會召開前一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考察。這是今年以來習近平第4次出京考察,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第二次來到山西調研。此次山西之行,習近平首先來到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西坪鎮坊城新村調研,了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立夏剛過,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的黃花正處於種苗繁育階段,滿目翠色。習近平走進田間地頭察看黃花長勢,與正在勞作的村民親切交流。
  • ​全國政協副主席鄭建邦到昭通調研
    ​全國政協副主席鄭建邦到昭通調研 2020-10-28 22: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