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是生活在海上的人的總稱,據說存在於沿海地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住在海上的人越來越少了。過去,他們在海上生活了許多年,陸地上沒有房子。家是船,船就是家。每一年,每一個月,都不曾改變。不知道過了多少代,才流傳至今!
當你來到海南陵水縣新村碼頭,在南灣猴島附近,你可以看到大型的疍家漁排,坐索道的話可以看的更清楚,這一次,我們從空中俯視這個魚排的景色,真是驚呆了,這麼具體的呈現出來之後,我們也沒想到會這麼震撼。
疍家,又名海上吉普賽人,據說是很久以前乘船來到海南的,幾乎一無所有的無家可歸者只能漂浮在海上,沒有鞋子,你不能上岸,即使上岸,也會被當地漁民趕下海,於是這群人從一艘漁船換到另一艘,給當地船主打工,賣苦力,受苦,孤獨。
這些就是人,這些後來的家庭成員的祖先,有了這樣的韌性,難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漁排和漁船,可以不依賴別人而生存,由於無法在岸上定居,他們把家建在了海上,幾經變遷,他們有了現在的生活。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幾經變遷的海上漁排,這些海上漁民之家的內部設施其實很簡單,但基本家電齊全,完全可以支撐一家人日出而作的生活,就是在這個海灣裡,他們一代一代傳下來,最後流傳至今。
目前,駐紮在海南陵水新村鎮的家庭成員已經超過1萬人,據說已經超過三亞,成為海南最大的家庭聚居地,漁排綿延數百米,漂浮在南灣猴島狹窄的航道上,無論是空中攝影還是索道上,都能看到隱藏在漁村裡四通八達的巷道。
其實看似密集的漁排彼此都是一樣的,就像陸地上的道路一樣。為了方便彼此之間的交流,這些家庭成員也被稱為疍家人,時間長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固定下來,除了日出時去釣魚,住宿都在這些漁排上。
除了魚排之間的運輸,一家人出行一般都是自己出航或者坐運輸船。它們都很小,船也很靈活,他們不設站,跟著去。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他們可以打電話和停車,這很方便,此外,在這些魚排中,有專門的漁船負責清理漁村生活區和道路上的垃圾。
除了釣魚,住在新村港的家人還養魚、經營漁排,專門為來猴島遊玩或體驗周圍漁民生活的食客提供,每一位用餐者走在漁排上,首先體驗當地的風俗,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食材進行加工,逐漸形成獨特的魚排,比如海餐廳。
每天太陽開始落山的時候,新村港的海水都會變色,噪音一結束,新村港的摩託艇聲又開始活躍起來,譚佳漁排近海餐廳的人群開始聚集,船隻在碼頭和漁排之間穿梭,揭開了漁排生活的新序幕,這是譚佳人在新時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