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會重新流行起來嗎?

2021-02-24 博物清單

殺馬特會殺回來嗎?

 

前段時間,紀錄片導演李一凡在一席做了一次演講,名字叫《殺馬特我愛你》。

說起殺馬特,那已經是十年前了,早就淡出大眾視野了,當年那些玩殺馬特的人也都回歸「普通生活」了,「主教」羅福興還開了一家理髮店。

不過這幾年,殺馬特好像又漸漸有了復甦之勢。

抖音、快手上的那些「土嗨」視頻雖然沒有殺馬特那麼誇張的造型,但經過鬼畜之後,怎麼看怎麼都覺得有點殺馬特那味……

時尚圈最近也有那麼點苗頭,以前被看成是「冷圈」的亞文化甚至有超過潮流文化的趨勢,這不,最近幾年哥特風又開始流行了……

Man Fall 2017Menswear的造型看上去確實有點「殺馬特」……

日本網紅姐妹花AMIAYA也格外鍾愛這種獨特的風格

如果時尚真是個輪迴,那麼作為曾經潮流象徵的「殺馬特」會回來嗎?

 

你誤解了殺馬特

很多人和李一凡一樣,認為殺馬特的消失是因為主流文化的不寬容,認為殺馬特是邊緣人群進行社會抗爭的方式。

的確,殺馬特一開始是具有一定的反叛性的,城市青年們通過模仿他們藉以表達自己的個性。

可同樣都是反抗文化,為什麼曾經遭到抵制的嘻哈、塗鴉在今天仍然能蓬勃發展,而殺馬特卻消失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

——到底什麼是殺馬特?

爆炸頭、緊身衣、花花綠綠的掛件,往街上一站那就是殺馬特新生代,全身上下少於7種顏色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和殺馬特挨邊。

有人覺得這是日本視覺系的本土化產物。

「主教」羅福興也說殺馬特借鑑了日本視覺系的風格。

的確,要從造型上看是有那麼點意思,但它倆壓根是兩回事!

 

要說日本視覺系,其實也是個舶來品,它是西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不過那個時候它不叫「視覺系」,西方人叫它「Glam Rock」,也就是「華麗搖滾」,最大的特點就是「雌雄莫辨」,沒錯,它的開山老祖就是大衛·鮑伊。

火紅的頭髮、長長的假睫毛、blingbling的眼影、緊身的服飾再配上華麗又戲劇化的颱風,一反原先「糙漢子」式的搖滾樂手形象,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當年就一個字——Fashion。

 

大衛·鮑伊第六張專輯《AladdinSane》的標誌性造型

 

大衛鮑伊與「御用」設計師山本寬齋的合作成就了經典的波普風格

雖然後來華麗搖滾在西方偃旗息鼓,但它卻深深影響了日本的視覺系音樂,後者靠著自己的力量殺進了世界搖滾的舞臺,真正將華麗搖滾發揚光大。

島國的地理位置加上頻發的自然災害,助長了日本人生命中的無常感與宿命感,這種孤寂感滲透到審美意識中,產生了一種解脫和超越的渴望,也就形成了平和又乖張、溫和又暴烈的極端性格。

而80年代華麗搖滾進入日本的時候,恰是日本經濟最為衰落的時候,整個社會處於高度的精神壓之中,受夠了「克制」和「忍耐」的日本人急需一個釋放口。

兩相加成,激烈又誇張的視覺系應運而生。

詭異的色彩、蓬亂的頭髮、怪異的穿著、迷離的眼神,集嬌美和冷豔於一體,充滿了鬼魅、陰鬱、感傷、暴力以及對鬼怪世界的或天堂聖景的熱衷於嚮往。

這方面的代表當屬X-Japan,濃烈的色彩衝擊成為絕佳的釋放途徑。

 

雖然日本視覺系有「唯美」和「妖魔」兩派,但不管是唯美還是妖魔,都已經與華麗搖滾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像西方「華麗搖滾」的聖飢魔樂隊,也被冠以惡魔的代表之名,可謂是華美掩蓋下的邪惡。

 

日本人不僅吸收了「華麗搖滾」的精髓,而且在妝容、造型上更誇張、嫵媚、妖豔。

陰陽結合的造型,比起歐美,更是青出於藍。

 

日本彩虹樂隊主唱hyde,是男生哦

不過這也難怪,畢竟歐美人體格比較粗曠,要讓他們玩「妖豔」,怎麼想都覺得有點違和……

反正,身材嬌小的日本人把大衛·鮑伊開創的視覺審美發揮到了極致,一時間橫掃亞洲,人們紛紛開始爭相模仿。

 

X-Japan隊長YOSHIKI

日本視覺系搖滾的造型確實很誇張,和「殺馬特」有那麼一丟丟像,但它們的興起是有著獨特的社會背景的,並且有著高質量的音樂內核,要是把他們統稱為「殺馬特」,估計VR(visual rock)粉們能氣到罵娘。

 

 

殺馬特何以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

那既然造型都是有點像的,為什麼在日本就是高大上的視覺系,到國內就成「人人喊打」的殺馬特了?

其實,雖然現在殺馬特名聲不太好,但一開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殺馬特」其實是「Smart」的音譯,本意就是「聰明、時尚、靈巧」,但是現在大家管穿著各種奇裝異服或是頂著各種怪異髮型的人都叫「殺馬特」,明顯是混淆了許多概念。

在過去,神州大地上主要流行過三種風格:

非主流:主要來源於韓國,打扮以韓風為主,比如松垮的衣服褲子、厚重的劉海等,在中國最為流行。

 

視覺系:前面說過,來源於日本,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爆炸頭、色彩豔麗的頭髮、誇張的配飾、奇特的妝容等。

 

EMO:來源於歐美,以煙燻妝或野外小清新為主,照片有點LOMO風,不過EMO很少有人模仿,畢竟歐美人與亞洲人的長相相差太大,無論什麼妝容都很難拍出那種意境。

 

後來,這些流派逐漸混合,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創新的嶄新流派——殺馬特。

在這裡,香港女生MaiRox功不可沒。

Mai Rox本來是香港視覺系樂隊ParanoiD的成員,一度模仿X-Japan和石原貴雅的扮相,但從1999年開始她將自己的自拍照大量傳到網上,並將自己這種風格稱為「smart」,這種炫目的扮相和自拍方式受到粉絲的追捧,Mai Rox本人也被冠以一代「視覺天王」。

就此,作為混合物種的殺馬特融各流派之「長處」,在神州大地上迅猛發展,成為新一代潮流指標。

所以,雖然造型誇張的「殺馬特」在今天被大家鄙夷,但在當時可以說是時尚的代名詞。

「花兒樂隊」第一張專輯的整體造型就是典型的「殺馬特」。

 

周迅、李宇春曾經也是這種風尚的擁躉。

 

快樂家族當年的造型在今天看來也是殺馬特的……

 

可是在今天,殺馬特非但不是一種時尚,反而還成為了審醜的代名詞。

「殺馬特就是21世紀的新閏土」

「殺馬特相當於是城鄉結合部的時尚風向標」

甚至還有人說「殺馬特們」是「窮醜卻自我感覺良好的loser」

連當年最殺馬特的大張偉都揶揄「殺馬特」是「農轉非」。

……

怎麼十年前的「時尚」,十年後卻成為大眾的「槽點」了?

 

殺馬特還會殺回來嗎?

因為人群發生了變化。

今天的「殺馬特」已經不是MaiRox以及明星們演繹的那種時尚了,而是被「洗剪吹」了的「殺馬特」。

內地網際網路經過十年的迅猛發展,上網門檻明顯降低,鄉鎮網民也越來越多。

現在仍舊追捧「殺馬特」的群體是那些處在社會邊緣的底層青年。他們企圖通過最簡單的外觀模仿得以融入這個時代,殊不知時代早就將這種審美拋棄了。

現在人們為了彰顯自己跟上潮流,即便過去了這麼久,「殺馬特」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拖出來鞭屍。

因為「殺馬特」已經從叛逆文化、都市時尚跌入最底層,嘲笑「殺馬特」便也具有了「十足的合法性」。

但是我們社會的包容度越來越高,各種「冷圈」都能找到自己的擁護者,李一凡不還拍了殺馬特的紀錄片嗎。

所以,殺馬特有「殺」回來的可能嗎?

小印是覺得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殺馬特」缺少文化內核。它沒有辦法提供持續的文化功能,它在文化上是虛無的。

社會搖、喊麥也曾經都紅極一時,引發了巨大的關注,但它們和殺馬特一樣,只能算是一種現象,沒有產生沉澱,沒有形成精神,不具備審美的意義,更達不到文化的高度,終究會被社會拋棄。

有內核才有生命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VR粉們鄙視「殺馬特」的原因,視覺系的誇張造型是用來表達音樂的,而殺馬特們卻讓造型本身成為唯一吸引眼球的地方,沒有內核的支撐只能是淺薄的。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殺馬特不能成為新世紀的中國朋克,高贊回答是:「如果殺馬特能成為新世紀的中國朋克,那中國大媽就能成為中國的少女時代。

很多人說殺馬特是東施效顰,說它土。

的確,是有點土。

它「嗖」的一下在社會上興起,又「嗡」的一聲從網際網路上消失,沒有精神內核,沒有消費市場,瓦解得不聲不響。

不過未來的事誰說的好?

說不準哪天因為某個明星的「帶貨」,殺馬特又回來了。

不過小印覺得這個希望有點渺茫。

畢竟,我們也沒有當時的發量了。

相關焦點

  • 「殺馬特,我愛你」
    2007年,以玩誇張頭髮為特徵的殺馬特家族突然爆紅。 爆紅以後,外界以為這種玩誇張視覺的都是殺馬特,碰見殘血、葬愛都認為是殺馬特。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大家覺得這個也是殺馬特那個也是殺馬特,其實不是。殺馬特有個最重要的特點——誇張,頭髮立起來,不立起來的不是。
  • 殺馬特背後的工廠青年:不是酷,是很殘酷
    你不太可能直接搜到的一條新聞是:53歲的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李一凡,歷時3年,奔波4000多公裡,拍了一部紀錄長片叫《殺馬特我愛你》。 在一個「殺馬特復興群」裡,300多個曾經玩殺馬特的年輕人天天嚷著要復興家族,「十年之約」、「不再低調」、「重新上街不怕打擊」的口號頻繁出現。
  • 女人不管多大年紀,這4種「髮型」再流行也別剪,醜得像殺馬特!
    女人不管多大年紀,這4種「髮型」再流行也別剪,醜得像殺馬特!女人不管多大年紀,有些髮型千萬不能留,尤其是這4種「髮型」,再流行也別剪,醜的像殺馬特。NO1:小捲髮要說最顯老的髮型就不得不提小捲髮,雖然小捲髮這兩年特別火,尤其是流行復古風之後,更加火了,但這樣的髮型並不是人人都能駕馭。
  • 「殺馬特」傷心故事
    這時,成雙成對的同齡人穿著工廠的制服經過她,有的女孩對她的頭髮指指點點,她們的男朋友有的附和著女友,也有的偷偷地瞟安小蕙,膽大的還會迎上去:這頭髮是真的嗎,能不能拉一下?可以合個影嗎?這是帶攝像頭的智慧型手機剛開始普及的一年。安小蕙鍾愛自己創造的髮型,她和堂姐的出租屋裡橫躺著很多髮膠瓶,她有幾個月什麼也不幹,就研究頭髮。「理髮店做不出來那種髮型的。」
  • 消失的殺馬特,流水線外的平行世界
    但殺馬特流行沒多久,就被主流審美視為異端,和腦殘劃等號,龐大的殺馬特家族也很快就消失在大眾視野裡。十多年後,一位導演用一部紀錄片,以幾乎為殺馬特「平反」的姿態,把這個被遺忘的群體又重新帶回到大眾面前。這部叫作《殺馬特我愛你》的紀錄片,講述了 70 餘段殺馬特個人史。片中最大的殺馬特現在 30 多歲,已經不立頭髮,但他懷念家族的溫暖,一心希望殺馬特復興。
  • 殺馬特都去哪了?
    今天跟著派爺重新審視這個群體。 他們有著從未說出口的秘密———— 《殺馬特我愛你》(2019) 必須要立起來。 不立起來的都不是「殺家人」。 不要小看人家的髮型,那可是非常有講究的。 發尾發中髮根,每個角度有多高、多飄都是精確計算過的。
  • 殺馬特的烏託邦身體
    殺馬特「教主」羅福興說,他在外面那麼多年,很少會抬頭去看一座高樓,因為這跟自己根本沒有關係。工廠給員工安排的宿舍是「加固」之後的房子,一層又一層的防護欄裝在窗戶外面,以免有工人因無法承受壓力,從窗臺一躍而下。而這種看似貼心的保護措施,實則更令人不寒而慄。
  • 你們懷念那個「殺馬特」超級女聲年代嗎
    說到超女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何潔等,而她們除了靚麗的外形和動人的歌聲外,引人注目的也有殺馬特的裝扮。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而在那個時代則屬於殺馬特。就像當年的富城頭一般,剎那間,全國各地都開始流行殺馬特。
  • 殺馬特我愛你
    01 當「殺馬特」的那一刻,他們很快樂起初,很多人抱著獵奇的心態去看《殺馬特我愛你》,但看到最後都沉默了。或多或少,殺馬特的某些話也打動了他們。是時候,我們也該放下有色眼鏡,去重新認識殺馬特。因為工廠怕他們聚集在一起會生出事端。於是,他們只能孤獨地,在流水線上重複著千篇一律的工作。
  • 殺馬特:一代底層青年的殘酷青春物語
    在這部在豆瓣收穫了8.7的高分的紀錄片中,導演李一凡採訪了67位曾經的殺馬特,細膩地揭示出這個群體不為人知的一面。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殺馬特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另類甚至是怪誕的青年形象,是一種流行於西方都市年輕人中間的一種時髦反抗文化。
  • 藝術家殺馬特教父坦言,審美就是一切自由的起點
    如果不是前段時間在一席演講的導演李一凡拍了一部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我絕對想不到「殺馬特」「我愛你」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詞也能放在一起。在知道我採訪了李一凡導演後,只有極少數的朋友會感嘆「牛啊」,大部分朋友沒有回應。「殺馬特」似乎已經是離我們很久遠的一個名詞,在流行風格瞬息萬變的城市裡,沒有人再關心。但今天,我想通過這篇文章向你分享這部紀錄片,和你探討「殺馬特」的美學。
  • 再見,殺馬特
    殺馬特蘊同時含著階級情誼:農民工二代和城鄉結合部小夥們初來城市,下火車被搶,被欺辱,這些都是經常的事情;工廠為了防止人們抱團,滋生事端,時常會刻意把老鄉與老鄉分開,這樣加劇了工人的無助狀態,而殺馬特通過審美和網絡,跨越了老鄉關係,無論你是來自廣西、湖南、貴州、海南,都能迅速連接起來。後來他們開創了一個又一個家族,在家族裡,他們像兄弟姐妹一樣,失業了可以互相收容。
  • 「我第一次知道殺馬特的時候,非常興奮,我覺得中國有朋克了」
    2017年底,深圳建築雙年展給了我一點錢,我就決定要去拍殺馬特。拍紀錄片是這樣,你得有個中心人物,有個導演視點,跟著這個中心人物,把所有的事串起來,形成矛盾,形成衝突,把恩怨情仇、歷史事實全都拍出來,這就是最好的效果,我當時是這麼想的。但羅福興其實是個宅男,一個線下的殺馬特都不認識。
  • 重訪殺馬特:除了頭髮 他們曾經一無所有
    這些人有點審美自覺,用當時流行的方式「自黑」,去反對商業化的藝術潮流。但實際接觸中他發現自己錯了,他所見到的殺馬特青年是另一群人,幾乎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小時父母打工,早早輟學,未成年就被工頭帶出來到東莞、深圳、惠州、溫州等地打工,流浪多年。從四川大涼山出來的彝族女孩安曉蕙就是典型的「初代殺馬特」。
  • 曾經火爆的殺馬特,為什麼銷聲匿跡了?
    髮型是成為殺馬特的敲門磚,也是他們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因此殺馬特們對髮型的要求特別高。髮根發尾發中,每個角度要多飄、多高、多偏,那都是有講究的。有時候為了做一個髮型,他們甚至會使用一整瓶髮膠,就為了讓頭髮能多支稜一會。
  • 殺死那個殺馬特-中國殺馬特消亡史【上】丨文末福利
    任何一種流行文化,都不會是突然出現的,在它異軍突起之前,一定已經在什麼地方蟄伏了很久,積蓄力量,等待登上舞臺的機會,殺馬特也不例外。21世紀的前十年,網吧業蓬勃發展,在我生長的那個小縣城,一條街上一個網吧,還有好多黑網吧。這些瘋狂蔓延的網吧,給了十八線小鎮青年一個觸網的機會。
  • 日本人為啥喜歡"殺馬特"?《FF15》審美談
    追溯起來,「殺馬特」和「金坷垃」這種流行詞的出身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坷垃」 在北方部分地區是對成塊泥土的方言叫法,而「殺馬特」是英文「smart」的音譯詞,取其「時髦、神氣」之意。為什麼這樣一個「洋氣」的褒義詞,卻在國人印象中淪為和「金坷垃」一樣的雷人詞語?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 你認識的非主流、殺馬特青年,後來都怎麼樣了?
    兄弟姐妹們,你們現在還好嗎?現在。。。@平安80454494 2011年的時候剛做理髮學徒,那會覺得自己要橫著走!@ForeverLove94707161 敢問大神們當年這個髮型能進去葬愛家族嗎??
  • 殺馬特之父:每一種文化的消失都是一種悲哀
    葬愛家族和殺馬特家族不一樣,在我的認知裡面,葬愛和殺馬特有兩種解讀,廣義解讀和狹義解讀,廣義解讀是大眾所認為的葬愛家族和殺馬特,狹義解讀是我們自己內部認為的殺馬特。大眾都是瞎子,他們認為的東西都是模糊不清的,他們認為的非主流殺馬特包括葬愛,他們認為都是一樣的、都留著長頭髮。我們自己的理解是:殺馬特是一個家族,家族中除了頭髮,還有他們自己的娛樂方式。
  • 殺馬特最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虎嗅網
    社會上關注他這個殺馬特的人又有多少?在他的回答裡,都是一個籠統的,抓起來可能會爆炸的數據:20多萬。羅福興說,這20多萬人,會影響他周邊的人,200萬不在話下。羅福興想像中簇擁著他的殺馬特們,在現實裡和他幾乎沒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