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會殺回來嗎?
前段時間,紀錄片導演李一凡在一席做了一次演講,名字叫《殺馬特我愛你》。
說起殺馬特,那已經是十年前了,早就淡出大眾視野了,當年那些玩殺馬特的人也都回歸「普通生活」了,「主教」羅福興還開了一家理髮店。
不過這幾年,殺馬特好像又漸漸有了復甦之勢。
抖音、快手上的那些「土嗨」視頻雖然沒有殺馬特那麼誇張的造型,但經過鬼畜之後,怎麼看怎麼都覺得有點殺馬特那味……
時尚圈最近也有那麼點苗頭,以前被看成是「冷圈」的亞文化甚至有超過潮流文化的趨勢,這不,最近幾年哥特風又開始流行了……
Man Fall 2017Menswear的造型看上去確實有點「殺馬特」……
日本網紅姐妹花AMIAYA也格外鍾愛這種獨特的風格
如果時尚真是個輪迴,那麼作為曾經潮流象徵的「殺馬特」會回來嗎?
你誤解了殺馬特
很多人和李一凡一樣,認為殺馬特的消失是因為主流文化的不寬容,認為殺馬特是邊緣人群進行社會抗爭的方式。
的確,殺馬特一開始是具有一定的反叛性的,城市青年們通過模仿他們藉以表達自己的個性。
可同樣都是反抗文化,為什麼曾經遭到抵制的嘻哈、塗鴉在今天仍然能蓬勃發展,而殺馬特卻消失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
——到底什麼是殺馬特?
爆炸頭、緊身衣、花花綠綠的掛件,往街上一站那就是殺馬特新生代,全身上下少於7種顏色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和殺馬特挨邊。
有人覺得這是日本視覺系的本土化產物。
「主教」羅福興也說殺馬特借鑑了日本視覺系的風格。
的確,要從造型上看是有那麼點意思,但它倆壓根是兩回事!
要說日本視覺系,其實也是個舶來品,它是西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不過那個時候它不叫「視覺系」,西方人叫它「Glam Rock」,也就是「華麗搖滾」,最大的特點就是「雌雄莫辨」,沒錯,它的開山老祖就是大衛·鮑伊。
火紅的頭髮、長長的假睫毛、blingbling的眼影、緊身的服飾再配上華麗又戲劇化的颱風,一反原先「糙漢子」式的搖滾樂手形象,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當年就一個字——Fashion。
大衛·鮑伊第六張專輯《AladdinSane》的標誌性造型
大衛鮑伊與「御用」設計師山本寬齋的合作成就了經典的波普風格
雖然後來華麗搖滾在西方偃旗息鼓,但它卻深深影響了日本的視覺系音樂,後者靠著自己的力量殺進了世界搖滾的舞臺,真正將華麗搖滾發揚光大。
島國的地理位置加上頻發的自然災害,助長了日本人生命中的無常感與宿命感,這種孤寂感滲透到審美意識中,產生了一種解脫和超越的渴望,也就形成了平和又乖張、溫和又暴烈的極端性格。
而80年代華麗搖滾進入日本的時候,恰是日本經濟最為衰落的時候,整個社會處於高度的精神壓之中,受夠了「克制」和「忍耐」的日本人急需一個釋放口。
兩相加成,激烈又誇張的視覺系應運而生。
詭異的色彩、蓬亂的頭髮、怪異的穿著、迷離的眼神,集嬌美和冷豔於一體,充滿了鬼魅、陰鬱、感傷、暴力以及對鬼怪世界的或天堂聖景的熱衷於嚮往。
這方面的代表當屬X-Japan,濃烈的色彩衝擊成為絕佳的釋放途徑。
雖然日本視覺系有「唯美」和「妖魔」兩派,但不管是唯美還是妖魔,都已經與華麗搖滾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像西方「華麗搖滾」的聖飢魔樂隊,也被冠以惡魔的代表之名,可謂是華美掩蓋下的邪惡。
日本人不僅吸收了「華麗搖滾」的精髓,而且在妝容、造型上更誇張、嫵媚、妖豔。
陰陽結合的造型,比起歐美,更是青出於藍。
日本彩虹樂隊主唱hyde,是男生哦
不過這也難怪,畢竟歐美人體格比較粗曠,要讓他們玩「妖豔」,怎麼想都覺得有點違和……
反正,身材嬌小的日本人把大衛·鮑伊開創的視覺審美發揮到了極致,一時間橫掃亞洲,人們紛紛開始爭相模仿。
X-Japan隊長YOSHIKI
日本視覺系搖滾的造型確實很誇張,和「殺馬特」有那麼一丟丟像,但它們的興起是有著獨特的社會背景的,並且有著高質量的音樂內核,要是把他們統稱為「殺馬特」,估計VR(visual rock)粉們能氣到罵娘。
殺馬特何以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
那既然造型都是有點像的,為什麼在日本就是高大上的視覺系,到國內就成「人人喊打」的殺馬特了?
其實,雖然現在殺馬特名聲不太好,但一開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殺馬特」其實是「Smart」的音譯,本意就是「聰明、時尚、靈巧」,但是現在大家管穿著各種奇裝異服或是頂著各種怪異髮型的人都叫「殺馬特」,明顯是混淆了許多概念。
在過去,神州大地上主要流行過三種風格:
非主流:主要來源於韓國,打扮以韓風為主,比如松垮的衣服褲子、厚重的劉海等,在中國最為流行。
視覺系:前面說過,來源於日本,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爆炸頭、色彩豔麗的頭髮、誇張的配飾、奇特的妝容等。
EMO:來源於歐美,以煙燻妝或野外小清新為主,照片有點LOMO風,不過EMO很少有人模仿,畢竟歐美人與亞洲人的長相相差太大,無論什麼妝容都很難拍出那種意境。
後來,這些流派逐漸混合,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創新的嶄新流派——殺馬特。
在這裡,香港女生MaiRox功不可沒。
Mai Rox本來是香港視覺系樂隊ParanoiD的成員,一度模仿X-Japan和石原貴雅的扮相,但從1999年開始她將自己的自拍照大量傳到網上,並將自己這種風格稱為「smart」,這種炫目的扮相和自拍方式受到粉絲的追捧,Mai Rox本人也被冠以一代「視覺天王」。
就此,作為混合物種的殺馬特融各流派之「長處」,在神州大地上迅猛發展,成為新一代潮流指標。
所以,雖然造型誇張的「殺馬特」在今天被大家鄙夷,但在當時可以說是時尚的代名詞。
「花兒樂隊」第一張專輯的整體造型就是典型的「殺馬特」。
周迅、李宇春曾經也是這種風尚的擁躉。
快樂家族當年的造型在今天看來也是殺馬特的……
可是在今天,殺馬特非但不是一種時尚,反而還成為了審醜的代名詞。
「殺馬特就是21世紀的新閏土」
「殺馬特相當於是城鄉結合部的時尚風向標」
甚至還有人說「殺馬特們」是「窮醜卻自我感覺良好的loser」
連當年最殺馬特的大張偉都揶揄「殺馬特」是「農轉非」。
……
怎麼十年前的「時尚」,十年後卻成為大眾的「槽點」了?
殺馬特還會殺回來嗎?
因為人群發生了變化。
今天的「殺馬特」已經不是MaiRox以及明星們演繹的那種時尚了,而是被「洗剪吹」了的「殺馬特」。
內地網際網路經過十年的迅猛發展,上網門檻明顯降低,鄉鎮網民也越來越多。
現在仍舊追捧「殺馬特」的群體是那些處在社會邊緣的底層青年。他們企圖通過最簡單的外觀模仿得以融入這個時代,殊不知時代早就將這種審美拋棄了。
現在人們為了彰顯自己跟上潮流,即便過去了這麼久,「殺馬特」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拖出來鞭屍。
因為「殺馬特」已經從叛逆文化、都市時尚跌入最底層,嘲笑「殺馬特」便也具有了「十足的合法性」。
但是我們社會的包容度越來越高,各種「冷圈」都能找到自己的擁護者,李一凡不還拍了殺馬特的紀錄片嗎。
所以,殺馬特有「殺」回來的可能嗎?
小印是覺得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殺馬特」缺少文化內核。它沒有辦法提供持續的文化功能,它在文化上是虛無的。
社會搖、喊麥也曾經都紅極一時,引發了巨大的關注,但它們和殺馬特一樣,只能算是一種現象,沒有產生沉澱,沒有形成精神,不具備審美的意義,更達不到文化的高度,終究會被社會拋棄。
有內核才有生命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VR粉們鄙視「殺馬特」的原因,視覺系的誇張造型是用來表達音樂的,而殺馬特們卻讓造型本身成為唯一吸引眼球的地方,沒有內核的支撐只能是淺薄的。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殺馬特不能成為新世紀的中國朋克,高贊回答是:「如果殺馬特能成為新世紀的中國朋克,那中國大媽就能成為中國的少女時代。」
很多人說殺馬特是東施效顰,說它土。
的確,是有點土。
它「嗖」的一下在社會上興起,又「嗡」的一聲從網際網路上消失,沒有精神內核,沒有消費市場,瓦解得不聲不響。
不過未來的事誰說的好?
說不準哪天因為某個明星的「帶貨」,殺馬特又回來了。
不過小印覺得這個希望有點渺茫。
畢竟,我們也沒有當時的發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