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台灣推出「居家隔離者」或照顧者,每人每天可獲得1000元新臺幣補貼(最多14天為1.4萬元)的措施。該措施可回溯到1月15日開始計算。
包括這一措施(臺灣近期快速通過相關法案,這是該措施的法源依據)在內,臺灣在應對疫情方面的舉措,最近獲得一些外媒的稱讚。鑑於我大中華歷來具備「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寬廣胸懷,以及兩岸同屬中國的基本立場,我們摘錄了部分外媒的報導。
截止目前,臺灣每50萬人約1例確診,比例為全球各地最低,且確診例遠低於日韓歐美多地。NBC News(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昨天刊登標題為「對抗冠狀病毒,臺灣能教給世界什麼」的文章。報導發自臺北,文中列出8點值得全球借鏡的防疫特點:
NBC的報導
去年12月31日,WHO獲知中國境內發生多起病例後,臺灣的疾病管制署立即指示針對從武漢搭機入境的乘客進行檢疫。
臺灣當局在1月12日派遣專家赴中國大陸查訪。報導引述行政機關發言人Kolas Yotaka的話說,「我方專家察覺情勢不樂觀。」專家返臺後,臺灣便開始要求醫院篩檢和通報案例。這些行動都發生在1月21日臺灣出現確診首例,以及全世界開始警覺前。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說,臺灣早在1月20日便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利快速推行一系列防疫措施。王智弘說,臺灣很快就制定並採行124項措施來保障民眾健康,這些政策和行動不只是邊境管制。
報導稱,由衛福部長陳時中領導的指揮中心,不僅調查確診與疑似案例,同時還與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合作,協調全臺資金分配、人員部署與建議校園消毒等因應措施。
在臺灣,陳時中躍升為聲望最高的部門負責人
臺灣很早就採取嚴格措施防堵疫情。在出現確診首例5天後,臺灣1月26日便禁止湖北省人士入境,時間點超前各國。不久後,來自絕大多數中國大陸城市的班機也被禁止入境。
臺灣在2003年SARS疫情後,機場早已配置體溫偵測器。現在旅客也通過掃描二維碼,在線通報旅遊史與症狀,資料直接匯入疾管署。來自疫情重災區的人士就算沒症狀,仍須強制居家隔離14天,並通過手機的位置分享功能進行追蹤。違反隔離措施或隱匿症狀者,都將面臨高額罰款。
為確保口罩穩定供應,臺灣很快就禁止出口口罩、實施調配機制,並建立新產線,派遣軍方協助生產,使產量顯著提升,讓居民能夠保護自己並感到安心。
臺灣的口罩單日產量近日已突破1000萬片
臺灣也要求電視和廣播電臺每小時播送公共服務倡導內容,說明病毒傳播途徑、正確洗手的重要性,以及配戴口罩的時機。當居民了解傳染風險層級無涉國籍或種族,將有助減少歧視問題。Kolas Yotaka表示:「我們認為唯有信息透明,人們有充分醫療知識,他們的恐懼才會降低。」
一名校長接受NBC News採訪時說,民眾配合政府建議措施,對於防止病毒傳播至關重要。他的學校有超過95%的家長在家就量好孩子的體溫,孩子上學前向學校回報。
臺灣的小學生在上課
2003年SARS疫情在臺灣奪走73人性命並重創經濟,這次臺灣人民謹記過往教訓,做好了準備。Kolas Yotaka認為,涵蓋99%臺灣人的健保體系對於防疫極其關鍵。健保讓懷疑自己染病的民眾不怕上醫院,不用擔心自己無法負擔醫療費。
法國《世界報》5日刊登標題為「臺灣是對抗冠狀病毒典範」的分析文章。文中指出,臺灣能有效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歸功於快速與準確判斷,以及跨部會的疫情統一指揮中心。
報導引用了陳建仁(蔡英文副手)日前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專訪時的談話稱,臺灣1月初已很快了解病毒會人傳人,且大陸醫療人員有感染跡象。文章最後說,大陸對臺灣發出了旅遊禁令(指2019年8月1日暫停了「自由行」),臺灣因此在對抗疫情時減輕了負擔(原句大意)。
德國之聲3日的報導稱,臺灣防疫成功的關鍵在於充分的準備與及早判定疫情的嚴重性。這兩個條件讓臺灣能在疫情真正爆發前,便建立一套完整的防疫機制。
報導同樣引用了王智弘的話說,「傳染病防治法」讓臺灣在面臨緊急疫情時,能賦予政府更多權力來動用資源抗疫。他說,其中一個關鍵是,在疫情浮現初期,臺灣將民眾健康保險數據與移民署的資料庫做串連並推動大數據分析,讓前線醫護人員能依照病患的旅遊史與臨床症狀判斷警訊,讓他們能實時識別病例。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公共衛生與人文科學學院的教授Chunhuei Chi認為,臺灣過去幾十年在生醫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這些投資也反映在臺灣這次新冠疫情中,在藥物與快篩試劑研發等領域的成果。
報導稱,臺灣的中研院團隊本月初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蛋白質的單株抗體群,將可藉此研發出快篩檢測的關鍵試劑,把原本長達4小時的檢測時間縮短到15-20分鐘。
附記:有朋友回到臺灣後,主動居家隔離14天,其間先後三次接到區公所和衛福部的關心電話,還問及了這位朋友的心理狀況。
留言被禁,大家稍安。
(微信公眾號:tw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