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真正將收藏做成了一項長久的事業。
作為收藏界的名人,他不斷告誡收藏愛好者,由於文物鑑定並沒有行業標準,藏友在收藏時一定要謹慎,不能過分的依靠傳統的鑑定方式,科學和專業的鑑定工具會令收藏界更加規範。
熟悉馬未都的人也知道,他是個敢說真話的人。
馬未都
我敢說,把電視上一些鑑寶專家推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在馬未都看來,這些電視上的專家過於認準書本,讓文物鑑定成為紙上談兵。畢竟電視節目都有著自己的臺本,而展現在藏家面前的,只是一場經過精心安排的盛大表演。
比如,很多電視節目的專家習慣在鑑定時帶著白手套,看上去顯得專業,事實上這是錯的。
倘若鑑定的物件是瓷器或者玉石,本身就需要鑑定時的觸摸來給出結論,而帶上手套只會讓鑑定變得困難。再加上這些器物比較光滑,容易掉落,而戴上手套增加了掉落的可能性。在某些需要佩戴的場合,如古籍書畫的鑑定時,很多專家又脫下了手套,這對於脆弱的紙張,可以說危害極大。
這樣的專家,就是馬未都口中在市場裡活不下去的專家,因為他們很多人的能力或許都配不上專家二字。
鑑寶專家不一定都有德行,他們有時候只為了錢
在某些鑑寶機構裡,證書代表的就是這件藏品的價格,而不是價值。一件高仿品只要有了證書,就能提高身價,甚至以假亂真。
這些專家們以此從中獲利,長此以往,導致很多專家本身就不夠專業,他們也不願意花時間在學習與經驗積累。
普通人對於文物領域的知識空白,成了這些專家大肆斂財的機會,他們只為了錢的價值觀,早已經讓他們對不起專家二字。
更有甚者,電視上的許多鑑寶專家並未曾系統地學習過文物古玩類的知識,他們的水平與真正的專家有著天差地別。
藏品有專家鑑定,那這些專家又靠誰來保真呢?
如果有人拿來個好東西,讓我給出個價,我就不給他鑑定了
在馬未都眼中,文物被衡量的標準並不是價格,而是文物背後蘊含的歷史價值,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數字所不能表現出來的。
在馬未都眼中,古玩並不是賺錢的工具,他的收藏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是渴望通過這一件件器物,去感受遙遠時間那一頭中那些人的生活。
專家也好,普通人也罷,每個在古玩圈子裡摸爬滾打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理由,無論是真的喜歡古玩,還是單純地想借著古玩賺錢,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只要不觸犯道德與法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堅持下去。
明永樂 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