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把電視上的鑑定專家放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2020-12-21 史書傳音

說起馬未都,很多人都是從電視上一個個公知談話節目裡知道的他,他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而他本人其實也是很厲害的作家、編劇,除此之外,他還是古董文玩收藏界數一數二的「大佬」。

他參與創立的個人博物館至今仍然開放,他本人更是對古董文玩的鑑賞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讓人信服。熟悉他的人也知道,他是個很愛說實話的人,他的某些發言往往切中時弊,說著別人不敢說的話。

馬未都

專家真的足夠專業嗎?

馬未都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敢說,把電視上一些專家推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他買不到真東西。文物鑑定專家只看書不上手,就像看書學遊泳一樣,一下水肯定沉底。

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但絕對是當今古玩市場的真實樣貌。

很大一部分專家,壓根算不上專家。我們經常說,某某某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那麼該如何去定義專家二字呢?

如果打開字典會發現,專家指的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的人 」。

這種解釋,也有著他的道理,專業技能與學術知識,是一個專家的根本,但也只是根本。換言之,僅僅具備知識的專家,可能並不是專業的專家。因為他們缺少了重要的實踐一環。

在馬未都這句話裡,這些電視上的專家有很多都是這種不專業的專家。他們在知識方面,確實有著尋常百姓所不具備那一部分,但人的生命畢竟有限,而人的精力也有著上限,在精通了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想要有實踐過程,可以說是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耐心與努力,而這確實最難以修煉的。

唐三彩

在1992年,北京故宮的專家就發生過一起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時間,事情的起因是海關在一位即將出境的旅客身上發現了珍貴文物唐三彩,但旅客卻聲稱這是工藝品,並不是古董。海關為了驗明真偽特意請來了故宮專家進行檢驗,經幾位專家確認一致認為這是古董真品。

旅客為了表明清白,就帶領一行人去到了自己購買唐三彩的地方,結果發現這裡的工匠是一位仿製唐三彩的高手,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這樣的事件之所以會發生,一方面是這位高手的技藝確實了得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故宮專家們也有著失手的時候,而他們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的專家了。

很多的專家,都過於認準書本,讓文物鑑定成了紙上談兵,也讓文物鑑定這個學科成為了撈金的一種手段,畢竟電視節目都有著自己的臺本,而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只是一場經過精心安排的盛大表演秀,而想要躋身於這場秀,專家的身份就是一張很好的入場券。

馬未都曾經表達過對很多電視節目裡專家的不認可,有些專家在替嘉賓鑑賞寶物時,總會有一些在馬未都看來的錯誤。比如,很多電視節目的專家都喜歡在鑑定時帶著白手套,看上去就顯得專業,可馬未都指出這樣的做法有時候也是錯的。

鑑寶節目

假如鑑定的物件是瓷器或者玉石,本身就需要鑑定時的觸摸來給出結論,而帶上手套只會讓這一項變得困難。再加上這些器物比較光滑,容易掉落,而戴上手套更是增加了掉落的可能性。

在某些需要佩戴的場合,如古籍書畫的鑑定時,很多專家又脫下了手套,這對於脆弱的紙張,可以說危害極大。

這樣的專家,就是馬未都口中在市場裡活不下去的專家,因為他們很多人的能力或許都配不上專家二字。

鑑寶專家

專家不一定有德行

在2009年9月,一個男人帶著自己的傳家寶參加了一檔電視鑑寶節目,這個男人叫做朱雲,而他的傳家寶就是赫赫有名的《嵩陽漢柏圖》。

這幅畫是乾隆皇帝的御筆畫,是他在嵩陽書院見到兩棵古樹時心中有感而畫,畫上還有乾隆的題詩,哪怕對文物不懂得人都知道這幅畫背後蘊藏的巨大價值。

朱雲家中並沒有古玩的愛好者,所以只能通過電視鑑寶來試一試畫的真偽。在活動現場,鑑寶專家劉巖並沒有當場下定論,而是讓朱雲晚上再見面詳談。

當晚,朱雲去到了劉巖入住的酒店,一番攀談,劉巖表示朱雲的這幅畫是仿製品,不值大錢,但自己可以幫著找個買主,賣個幾萬元還是很輕鬆的。

朱雲見畫是贗品,也就沒了保留的意義,還不如出手賣了它,也就爽快答應了。沒過幾天,劉巖就帶著賣家找到了朱雲,最終以17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完成了這次交易。

《嵩陽漢柏圖》

時間來到兩年之後,朱雲在電視上發現這幅自己兩年前出手的《嵩陽漢柏圖》居然現身在知名的拍賣會上,最終還以87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此時的朱雲只覺得自己被騙了,於是一紙訴狀將當時的中間人劉巖與買家告上法庭,可惜後因證據不足,一直沒有定論。

此事在網絡上引發了一輪很大的爭議,有人覺得是朱雲看錯了,那副8700萬的真跡壓根不是他的那一副。

也有人說,劉巖作為專家,公然買賣假貨的行為令人不齒。還有人覺得,整件事情就是炒作,博人眼球。

可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劉巖作為受邀的鑑寶專家,就應該公平公正,他的首要目的是鑑寶而不是買賣,可他卻私下裡慫恿朱雲交易,這樣難免不讓人心生懷疑

這事件背後所展露出的問題就是專家們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的問題。在某些鑑寶機構裡,證書代表的就是這藏品的價格而不是價值。一件高仿品只要有了證書,就能提高身價,甚至以假亂真。

而這些專家們也能從中獲利,也就是大家說的吃回扣。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專家本身就不夠專業,他們也不願意花時間在學習與經驗積累上,還不如多發些證書,多用自己的專家名頭來賺賺錢。

普通人對於文物領域的知識空白,就成了這些專家們大肆斂財的最好機會,他們只為了錢的價值觀早已經讓他們對不起自己身上的專家二字。

而事實上,這些專家中的很多人獲得這個稱號時,就沒有付出太多的成本。根據業內的很多人爆料,電視上的許多鑑寶專家或許都未曾系統地學習過文物古玩類的知識,他們的水平與真正的專家有著天差地別,而也正是這些區別,讓他們更願意借著專家的身份來販賣良知,賺昧心錢。

寶物有專家鑑定,那這些專家又靠誰來保真呢?而這些無法保真的專家在文物市場上會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嗎?

古玩瓷器

馬未都為什麼敢說這樣的話?

很多人都對上面提到過的專家不專業和專家無德行表示譴責,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為什麼有資格這樣說。其實,他之所以敢這樣說,也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就是他豐富的古玩知識。中國有句詩寫的很好,叫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重要嗎?那是自然,可比書本上知識更重要的,是一次次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一點在古玩行尤其重要。

假如到潘家園去,看看路邊蹲著的大爺,這其中總有幾個有真本事,哪怕沒專門在學校裡學習過,他們的眼力也比天天抱著書本看古玩的學生要好。

馬未都

馬未都就是這樣的人,他早在80年代就開始收集古玩,如今已有千餘件藏品,他並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早年間自己在市場上一點點琢磨探索出來的。

曾經有外國人拿著瓷器來鑑定,他連包裹都沒打開,只瞧了眼蓋子,就說出了是什麼時代的什麼瓷器。而這些,都是他自己用時間與精力沉澱出的能力。

其次,就是馬未都作為一個文人的氣節。他曾經表示,如果有人拿來個好東西,讓我給出個價,我可能就不給他鑑定了。因為在馬未都眼中,文物被衡量的標準並不是價格,而是文物背後蘊含的歷史價值,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數字所不能表現出來的。

古玩

這也是馬未都有資格說出那些專家在市場上活不下去的重要原因,在他眼中,古玩並不是賺錢的工具,他的收藏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是渴望通過這一件件器物,去感受遙遠時間那一頭中那些人的生活。

專家也好,普通人也罷,每個在古玩圈子裡摸爬滾打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理由,無論是真的喜歡古玩,還是單純地想借著古玩賺錢,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只要不觸犯道德與法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堅持下去。

畢竟觸犯法律時,有司法部門對他們進行懲處,而觸犯道德底線時,還有馬未都這樣的人願意站出來說句實話,告訴蒙昧的大眾事實的真相。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把電視上的鑑定專家放到市場上,大部分都活不下去
    馬未都 我敢說,把電視上一些鑑寶專家推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在馬未都看來,這些電視上的專家過於認準書本,讓文物鑑定成為紙上談兵。
  • 考古專家挖到文物,會偷偷放進自己口袋嗎?馬未都:他們不敢!
    考古專家挖到文物,會偷偷放進自己口袋嗎?馬未都:他們不敢! 我國古代有句俗語「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古代,就連現代社會,這句話依然管用,若是不信,看看如今火爆的拍賣市場,頻頻爆出天價古玩,可見在如今的盛世,古玩行業是有多麼的火爆。
  • 上千萬的古董被專家鑑定成仿品,太荒唐了
    在古董收藏界有著很多的小故事,而大部分的故事是建立在人為的基礎之上。用馬未都的話來講就是只要是入了收藏界這一行,不管你的多大的能耐,都繞不開打眼這一個話題。包括自己也是一樣,年輕的時候可沒少打眼,也見過最荒唐的打眼記。
  • 馬未都:鑑別瓷器不需要戴手套,戴手套的要麼是外行,要麼是騙子
    一些不法分子窺探到了裡面的商機,開始仿製古瓷器將它們大量投入市場,企圖以假亂真謀取不義之財。著名瓷器大師馬未都編寫了幾本關於鑑定瓷器的書籍,得到了人們的追捧。而馬未都之後發表的鑑定瓷器的言論卻令人們譁然,這位鑑定大師究竟說了什麼呢?
  • 老大娘戴著頭釵去鑑定,看到釵上的5個字,專家追問:令堂是何人
    老大娘戴著頭釵去鑑定,看到釵上的5個字,專家詢問:令堂是何人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瑰寶都被保存於我國各地的博物館中,我們都知道博物館和文物局中都保存著許多價值連城的珍寶,但這些珍寶我們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所以這些叫做國家寶藏,然而還有一些文物,被民間的的愛好者所收藏,這些文玩文物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都被損壞和丟失
  • 尼姑拿佛像上鑑寶節目,專家鑑定為假,她卻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近幾年收藏的風潮,在全國各地都開始流行起來,各地都出現了很多的古玩市場,而且也有許多人到市場上「淘寶」,希望可以撿個漏,從而達到一夜暴富的目的。但是,在這種一本萬利的行業中,雖然回報很高,風險卻也很大。
  • 「偷雞不成蝕把米」,尼姑帶假佛像求鑑定,反被專家戳穿騙局
    近幾年收藏的風潮,在全國各地都開始流行起來,各地都出現了很多的古玩市場,而且也有許多人到市場上「淘寶」,希望可以撿個漏,從而達到一夜暴富的目的。但是,在這種一本萬利的行業中,雖然回報很高,風險卻也很大。一些投機分子,就盯緊了這一行,他們採取各種各樣的造假方式,使得現在的古玩市場上充斥了大量的假貨。
  • 馬未都誇馮小剛書法「水平高超」,專家:純粹瞎筆吹,不嫌丟人
    本期話題:馬未都誇獎馮小剛書法「水平高超」,專家:純粹瞎筆吹,也不嫌丟人!聲明:本文系今日頭條原創首發,抄者必究。據說馬未都大人曾誇獎說,馮小剛導演的書法落筆生金,字字有法度,水平高超。更值得玩味的是,馮導的書法在網上曬出後,總被一些書法專家噴為「正宗的江湖體」,意即純粹忽悠人而已。
  • 道士帶「祖傳寶刀」鑑定,專家說是假的,道士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
    迎合市場需要,很多電視臺和綜藝節目都會選擇設置寶物鑑定這一環節。從居高不下的收視率中可以感受到觀眾朋友們的熱情,而在每個鑑寶的現場背後也都有一系列的小故事,值得我們去探究一番。    之前在一檔比較熱播的鑑寶節目上,有一名道士將自己家中祖傳的寶刀帶到現場上讓專家鑑定。經過短暫的觀察和討論之後,現場的專家們也是確定這是一個贗品。隨後道士表現出來的反應,卻令現場的觀眾迷惑不解。
  • 小夥拿「破碗」參加鑑寶,觀眾一陣嘲笑,專家鑑定後都不笑了
    在此類節目中,各路專家幫忙鑑別文物是真是假,而鑑寶期間也狀況百出。其中就有一檔節目,有一個男子拿著一「破碗」來鑑別,引來了觀眾的哄堂大笑,而在專家鑑定之後觀眾都不笑了,這個所謂的「破碗」有何特別之處?
  • 馬未都:無良文物商造假,將玉塞進活羊腿內,3年後才取出
    馬未都:無良文物商造假,將玉塞進活羊腿內,3年後才取出導語:馬未都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文物專家,他早年下過鄉村,做過知青,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他醉心於文物研究,有著極其深厚的鑑賞功力。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就跟隨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一點點開始學習文物的鑑賞。此外,他還時常跑到北京的古玩胡同裡邊,用實戰去練眼。
  • 老伯帶祖傳「免死金牌」鑑寶,專家用燈光一照:你可真行啊!
    地大物博的華夏土地,自然有許多的稀世珍寶,這些不可多得的珍寶一方面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史,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他向大家介紹道,自己的這塊「免死金牌」是世世代代的傳家寶,平時都不敢拿出來的,這個傳家寶傳到他這裡時已經是第四代了。平時他都是將這塊金牌放在保險箱裡的,一開始他也不知道這是一塊免死金牌,後來還是在看鑑寶節目的時候偶然發現節目中的免死金牌,跟自己家裡的這個很像,於是他就很激動,就帶來了現場想讓專家給鑑定鑑定,看看能值個多少錢,如果很值錢的話他就考慮把它賣掉換一套房子。
  • 美女拿家中供奉的菩薩鑑寶,關燈後專家拿手電一照:不用鑑定了
    不少人都有閒情逸緻去購買一些文玩,沒事的時候就「盤一盤」,像文玩核桃就是不少人的選擇。而那些比較富裕的人則更喜歡收集古玩,這個興趣十分雅致。但也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只為矇騙眾人,以此斂財。所以在古董界也並不平靜,人們都很擔心買到假貨,也有不少人都非常容易被騙。有位美女就曾拿著家中供奉的菩薩去了鑑寶節目,關燈後專家拿手電一照:不用鑑定了。這是為何?
  • 男子帶「破碗」參加鑑定引觀眾嘲笑,專家倒水後,觀眾:發財了
    鍋碗瓢盆,筷子,都是這些都是我們的必需品。我們最常用的就是碗了,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它,無論家境如何都需要。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乞討的乞丐,他們手裡都會拿一個碗,在以前條件不好的時候,如果磕了碰了,都會再修補修補繼續使用,到了現在,很多人都提倡說碎碎平安,直接扔掉。可是竟然有一個小夥子拿一個「破碗」參加鑑定,引來了觀眾們的嘲笑。
  • 馬未都究竟有多「壕」?創立中國首個私立博物館,藏品估價過百億
    說起收藏家,可能最為國人所熟知的就是馬未都。畢竟馬未都又出過書,又上過電視,還擔任過央視節目《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馬未都的確稱得上一個真正的收藏家,收藏既是他的愛好,也是他的職業,他也以此來賺錢,而且賺了許多錢。社會上曾經有人對馬未都的藏品估價已過100億,而除去這些藏品的價值,馬未都本人在社會上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 2萬元造假的文物,因專家一張鑑定證書,變身24億
    早幾年,我國就已經躋身強國之列,經濟國力都是空前強盛,收藏古董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但我國的古董市場比較混亂,假貨流通現象層出不窮。因此也誕生了一種職業,叫文物鑑定師,鑑定專家的意見決定了文物的價值,但這些人最後卻變成古董界混亂現象的原因之一,最轟動的案件,要數金縷玉衣騙貸案了。
  • 老人藏有一把大刀,刀上刻有4個字,專家鑑定後興奮不已!
    三歲入宮當上皇帝,18歲才走出宮門。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中總計生活了15年之久。15年中,國家飄搖,家道淪落,年少的溥儀在懵懂無知中承受著似有似無的沉重壓力。那會兒,溥儀不是一個好孩子,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拉著侍衛、太監們到處玩耍。他最喜歡的是看螞蟻,一看能看上大半天。
  • 古董鑑定到底相信機器還是專家?
    那麼對於古玩藝術品的鑑定,身為收藏的我們,到底是應該相信現代科學技術的檢測,還是應該相信千百年間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眼學呢?其實在小編看來,這兩種鑑別古玩藝術品真偽的方法,是我國當下社會中所最為常用的兩種方法,我們並不能能夠憑藉單一的主觀臆斷說哪一個鑑別方法好,哪一個鑑別方法不好,而是要結合來看,畢竟這兩種方法都有利有弊。
  • 她拿祖傳「狼皮」上臺鑑定,專家情緒失控:拒絕估價,拒絕鑑定
    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已經不需要野蠻和動物對抗、搶奪食物,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接觸到狼。曾經在一檔鑑寶節目上,一女大學生卻拿著祖傳「狼皮」找專家鑑定,也證明了她祖上的威猛,與那張狼皮傳了幾代人的歷史。不想專家看到後情緒激動,不願給她鑑定與估價,這是為何?
  • 大叔拿十兩金錠鑑寶,說是1000元買的,專家:你站好我估價了
    據大叔介紹到,這個金錠是在1984年時,從一個地攤上買來的,當時看到就很喜歡,後來經過討價還價以1000元人民幣成交了,之後便放到家裡面了,後來大叔一個朋友看到了就說這根本不是金錠而是黃銅的,這讓大叔心中存下了疑惑,於是就想著讓專家給鑑定一下,這樣也放心,於是便來到了節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