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帶「祖傳寶刀」鑑定,專家說是假的,道士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

2020-12-28 網易

2020-12-27 06:57:36 來源: 環球藝術博覽

舉報

  在我們國家的今天,依舊非常推崇一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究竟如何是定義這種精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很多人在觀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檔節目之後,對此有了深刻的感悟。即便是在今天,我們去任何一座博物館,都可以從展覽中任何一個文物細膩的紋路和精巧的設計中,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敬業精神。

  

  也正因如此,古玩熱一直在我國盛行。迎合市場需要,很多電視臺和綜藝節目都會選擇設置寶物鑑定這一環節。從居高不下的收視率中可以感受到觀眾朋友們的熱情,而在每個鑑寶的現場背後也都有一系列的小故事,值得我們去探究一番。

  

  之前在一檔比較熱播的鑑寶節目上,有一名道士將自己家中祖傳的寶刀帶到現場上讓專家鑑定。經過短暫的觀察和討論之後,現場的專家們也是確定這是一個贗品。隨後道士表現出來的反應,卻令現場的觀眾迷惑不解。只見一身道袍著裝的這名男子,長發飄逸,仰天長笑。究竟是為何這名男子會做出如此反應?

  專家做出鑑定判斷之後並沒有急於公布答案,反而問及道士自己的寶物能值多少價?這名道士的回答倒是顯得仙風道骨,表示隨緣就好。當專家揭曉答案之後,道士發笑的原因是他本就知道自己帶上場的所謂寶物是現代工藝品。他在臺上之所以不斷地賣弄關子,吊足觀眾胃口,其實只是為了達到他自己真正的目的——宣傳道教。語出驚人,但是他在臺上的一些怪異舉動和非同一般的裝扮都得到了解釋。無論是用髮簪挽起的髮型還是拖地道袍,甚至一柄拂塵都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可是這樣的行為,對於節目組而言則是嚴重的欺騙。現場專家更是對他這樣的自私行為表示憤慨。因為在這個節目上,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能夠讓專家為自己收藏的寶物掌一眼,而絕對不是為了讓這種投機取巧的人譁眾取寵。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會在歷史書中學習到儒釋道三家都為我國傳統宗教,但是在系統的科學知識面前,這些都只是文化上面的內容,並不能將它們放到主流地位。現在道教的衰微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更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一輩子都在道觀中研習。對於道教的文化,我們必須要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性態度。

  

  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今天,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幸福美滿,即便是遇到一些挫折都可以尋找正確科學的方式去對待。如果說去盲目的相信道教佛教,也許只能圖一個心理安慰,而並不能去解決事件的本身。所以面對道教的衰微,我們要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我們也相信道教中仍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比如老子和莊子的很多言論至今仍發人深省,但是上述道士的行為絕對不可盲目模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男子拿銅錢劍去鑑寶,說是一位老道士送的,專家看後:不要收藏了
    我們通過觀看一些影視劇,可以得知道士他們都具有一定的法力,而且他們手中所拿的劍也是不一般的,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道士在作法時的銅錢劍被流傳了下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講解一篇關於道士銅錢劍的故事,這件故事發生在一次鑑寶節目中。
  • 「聊齋故事匯」之道士請客(篇)
    某天,韓生家又在大宴賓客,有一個道士到門外化緣。可家裡人投給錢糧,道士都不接受,而且還賴著不走。家人一生氣,就不管他了。韓生聽到外面敲打聲很長時間還不散去,就問怎麼回事。正說著的時候,道士竟走了進來。韓生只好招呼他坐下,而道士跟主人和賓客只擺擺手,就自顧找位置坐下了。略微寒暄幾句,眾人才知道道士居住在村東頭的破廟裡。
  • 道士遇到了和尚!
    在一個很普通的小鎮上,有一條很普通的小河,一個道士正在河邊走著,河的對岸有一個和尚正坐在岸邊的一塊大石頭上打坐,道士看到和尚。便問:那邊的和尚,打坐不去寺廟,跑來這裡做甚?和尚回答他:這裡清淨。道士又問:這裡流水聲甚大,何來清淨之說?和尚說:水聲雖大,但我心中平靜,自是無法影響到我的。道士又問:既然心中平靜,又為何刻意選這麼一個你認為清淨的地方?心中有佛,便無處無是清修的場所。和尚大驚:敢問這位道長尊號?道士擺擺手:貧道清風,和尚法號又是什麼?
  • 半路出家的「祖傳」道士
    父親說。家鄉的習俗,新年初一家裡死了人,要用被子蓋在床上,不告訴任何人,過兩天才能正式宣布。 父親去那戶人家看了一眼,很快就回來了,有些懊惱地說,「晚了,已經被和尚接了」。 原本佛教就比道教興盛些,當地的和尚也比道士多。單是和尚做法事用的樂器,就比道士的更熱鬧。父親這些道士們,一年不過只能接三五十場活兒。
  • 聊齋故事|道士與仙書
    於是又接著買瓜送給老頭兒,一個接一個,一口氣吃了一百多個,張謹身上帶的錢差不多快花光,老頭兒才擺了擺手讓他不要再買了。老頭兒超人的肚量和怪異的舉動,使張謹敬畏不已,心想:「這一定是位神仙。」老頭兒好像看透了張謹的心思,對他說:「我正是這裡的土地神,感謝你的一片好意,我會報答你的。」說完從懷裡把一本發黃的書遞給張謹,說:「這是一本專講禁狐魅的仙書,送給你吧。」
  • 熱血傳奇:道士到底應該如何搭配?帶你熟悉強力道士的搭配!
    其實在傳奇最早之前道士這個職業只是一個輔助性的職業,法師可以隨意的欺負它,和戰士也只能55開,那時候的道士根本沒有什麼特定的裝備搭配,一身平凡的裝備就是道士的標誌了,再加上道士的幾乎所有技能都是輔助性的技能,反觀傷害技能基本就兩個:一個符咒一個蠱毒,能造成傷害的技能很少,之所以老闆們都不喜歡玩道士主要就是因為這個
  • 新主播上線 來聽不一樣的《勞山道士》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一個不一樣的《勞山道士》。就說縣裡有個姓王的書生,排行老七,從小就羨慕道家仙術。他聽說勞山上仙人很多,說走就走,背上行李就去了。也不知走了多久,王七到了勞山,看見一座道觀,很是幽靜神秘,還有一個道士在蒲團上打坐,白髮披肩,神情超然。王七連忙上前施禮,請求道士收他為徒,道士說:"恐怕你嬌氣懶惰慣了,不能吃苦啊。"王七立即回答:"我能吃苦。"
  • 「猿擊術」的煩惱:道士看《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上映幾天,筆者終於在機緣巧合之下走進的電影院——陪一眾朋友去打發時間。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我就看到了有關這部電影的很多消息,但是花邊新聞看得越多就越不對這部電影抱有期待,原因很簡單,這電影裡的道士肯定又要被黑一把了。
  • 尼姑帶著佛像去鑑寶,專家說是假的,尼姑大笑:你可知我是誰?
    早些年大熱的都是戶外真人秀節目,宣傳的標語即是真實不作假,故而被很多人喜歡。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節目非常受人歡迎,可謂是老少皆宜,那就是鑑寶節目。曾經各大衛視都製作過鑑寶節目,請來德高望重的專家對人們帶來的物品進行鑑定,給出藏品是真是假的結論。鑑寶的過程非常驚心動魄,抓人眼球,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看。
  • 《最後一個道士的往事》定檔318 走進古老神秘的道士傳說
    但是觀眾能接觸到關於道士的渠道少之又少,影視作品是最直觀的故事表現方式,為了滿足廣大中國古神話迷的好奇心,由北京華夏視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方寸博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營銷發行,林育塘導演的網絡大電影《最後一個道士的往事
  • 鎮江的茅山道士,就是影視劇中驅鬼捉妖道士的原型
    上世紀九十年代,港劇鬼片,屢有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的茅山道士,這茅山道士與鎮江句容的茅山有何關聯呢?茅山道士,來源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其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茅山宗之弟子,稱為茅山道士。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金壇兩市交界處,距南京約60公裡。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
  • 什麼是道士?道士有沒有女性,當道士需要出家嗎?
    道士就是指奉道行道的有道之士,或道教的神職人員。據資料記載,道士之名源於古時候的方士,《太霄琅書經》上說:「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道士之名,源於他們的行住坐臥,觀念思想,一切唯「道」是從。
  • 《道士下山》的原著小說是如何講述道士下山的?
    (此處省略若干……)當然,徐浩峰是個很有修為的學院加江湖派學者,他是不可能如此急吼吼有失教養地怒吼批判電影的。但對於極具思想穿透力的原著來說,這部粗淺的電影確實是失敗的。或者說,在原著已經達到了很高水準的情況下,電影反而嚴重拉低了小說的檔次。我們不妨來看看原著小說以及構成電影與小說的幾個核心問題:1、原著小說是如何講述道士下山的?電影裡做了怎樣的改編?
  • 聊齋故事|東廟道士
    徐某暗想:村東那個破廟,颳風落灰,下雨漏水,這道士住在那兒,算是什麼道長?他故意說道:「那廟已經破了,道長何不找個好去處安身?」道士微微一笑,說:「出家人隨遇而安,有座破廟存身就不錯了。」韓生忙說:「道長出語不凡,道德修養必定深湛。在下不知道長駕到,沒能盡地主之禮,還請道長見諒。」
  • 他救助道士,道士報恩贈送佛塵,幫他度過劫難
    這一年冬天,大雪紛飛,一個穿著破爛衣服的道士來到府上,說來借點銀子。開門的是一位管家,看了道士一眼說:「滾一邊去,你這樣的人我見多了,穿的破爛點就來要錢,唬誰啊!」道士一邊打著哆嗦,一邊說道:「我好幾天沒有吃的了,能給碗粥喝嗎?」管家一聽,反而沒有同情的意思,上去一腳,踢的道士坐在雪地裡,說:「趕緊滾,別在這裡丟人現眼,真鬧心。」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反觀在公元2世紀,誕生於我國的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在我國道教宮觀僅僅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教職人員,22.2萬人,道教道士約4.8萬人,和尚比道士整整多出了五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和尚多道士少的局面呢?
  • 香港電影裡為什麼總是出現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到底是怎麼回事?
    11沉魚落雁,不負韶華,感謝相遇!導讀:林正英是我們童年的回憶,小時候總覺得殭屍很可怕,正英很偉大。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林正英曾經扮過茅山道士,那麼,香港電影裡面為什麼總是會出現茅山道士呢?茅山道士是否真正存在?
  • 白話翻譯——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聽人說嶗山有很多道士和神仙,就帶上行李出發了。在當地人的指引下,他翻山越嶺,來到一處古樹參天、歷史悠久的道觀。看到一個白頭髮、白眉毛、白鬍鬚的老道士在蒲團上打坐。打眼一看,老道的歲數就不小,但精神狀態非常好,雙目炯炯有神、紅光滿面。行禮之後,王七跟他交談了幾句,覺得老道士講得很有道理,而且很有啟發性,就想拜師。老道士笑著說:「恐怕你吃不了這個苦啊。」
  • 《道士下山》背後的中國哲學
    《道士下山》公映後,仍然如此,網絡和媒體充斥的多是各種吐槽,人人比著尖酸、賽著刻薄,似乎不毒舌不足以平「民憤」,關於電影本身的討論反而少之又少。有時我覺得對於陳凱歌引發的這種現象,甚至比陳凱歌的電影更值得研究。《道士下山》在陳凱歌的電影中,雖稱不上經典,但比起近兩年的國產大片來說,顯然是一部用心之作。
  • 志怪故事|單道士
    有的說:「藏在袖子裡怎麼看不出來?」「給你看出來了還叫戲法?」眾人正議論著,他一下子摸出個橘子,一下子摸出個梨,一下子摸出個柿子,一下子摸出串葡萄……分散給孩子們。眾人看呆了,七嘴八舌地說:「呀,這麼多東西!」道士走到一個男人面前,忽地從袖中一掏,拿出個大西瓜,說:「這個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