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遇到了和尚!

2021-01-18 素顏清衣

在一個很普通的小鎮上,有一條很普通的小河,一個道士正在河邊走著,河的對岸有一個和尚正坐在岸邊的一塊大石頭上打坐,道士看到和尚。

便問:那邊的和尚,打坐不去寺廟,跑來這裡做甚?

和尚回答他:這裡清淨。

道士又問:這裡流水聲甚大,何來清淨之說?

和尚說:水聲雖大,但我心中平靜,自是無法影響到我的。

道士又問:既然心中平靜,又為何刻意選這麼一個你認為清淨的地方?心中有佛,便無處無是清修的場所。

和尚大驚:敢問這位道長尊號?

道士擺擺手:貧道清風,和尚法號又是什麼?

和尚說:小僧靜心,剛才聽得道長說得有理,只是小僧走得累了,便在這裡稍做休息。

清風便問:和尚從哪裡來,又去往何處?

靜心說:我從來中來,去往去中去。

道士大笑:和尚休要拿大話唬我!

靜心就問:那道長又從何而來,欲去哪裡呢?

清風說道:我從過去而來,向將來而去。

和尚笑了:道長此番話,和小僧所說又有何不同?

道士說:也同也不同。

和尚說:如此,我看道長走的方向和我相同,不如結伴而行,如何?

道士說:我是修道之人,你是學佛之人,怎麼會是相同的?

和尚說:也同也不同。

道士笑了:既是這樣,那便一起上路吧!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和尚與道士鬥法,最終勝負如何
    比如一部《西遊記》,裡面有儒釋道三教,佛教與道教的爭鬥隨處可見,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僧師徒與羊力大仙、虎力大仙、鹿力大仙之間的那場比試,其實就是和尚與道士鬥法的一個縮影,在唐僧沒來之前,先是道士贏了。正如文中這樣寫道:孫悟空(當時假扮成道士打探消息)道:僧道之輩都是出家人,為何他替我們做活,伏我們點卯?」
  • 為什麼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開門斂財」?
    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開門斂財」?而現代就是,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而亂世下山救世的有姜太公、劉伯溫,諸葛亮等等。何為亂世?道教講的就是今生,所以才有了「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今天道教的狀態,這種狀態不在道教的興衰狀態,也不再於有多少人信仰,而且尊重。其實在歷史上,佛教和道教都多專門以斂財為務,在現代也有,但是佛教的這種醜聞要比道教要多,這是因為在現代佛教比道教興盛,自然斂財行為就多。其實不管是道士還是僧人,說白了也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就一定有善惡之分。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反觀在公元2世紀,誕生於我國的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在我國道教宮觀僅僅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教職人員,22.2萬人,道教道士約4.8萬人,和尚比道士整整多出了五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和尚多道士少的局面呢?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當然不是了,「貧僧」、「貧道」的「貧」並不是指的貧困,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從遠古的印度傳來的,不過印度的和尚並沒有「貧僧」稱呼,這完全是由國人創造出來的。
  • 為何古代出家的人都選擇去當和尚,而不是當道士呢?
    為何古代出家的人都選擇去當和尚,而不是當道士呢?文|飛魚講壇世人常說,我想脫離苦海,不願再受世俗之苦,我要斬斷世間的煩惱,遁入空門。這也就是所謂出家。在古代,很多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的人,一般都看淡了世間凡塵,不想再去世俗生活了。
  • 明明都是吃素,為何和尚總發福,而道士長得瘦?原因耐人尋味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佛教信徒——和尚的印象,大多也是紅光滿面、身體發福的,而對道教信徒——道士的印象卻總是仙風道骨、身形單薄的,但是和尚與道士在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都是吃素的,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首先要消除一個人們對於葷素的刻板認知。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之中,所謂吃葷就是沾染肉食血腥之類,而吃素就是吃蔬菜、水果等等植物真菌,總之舉凡非肉食一類皆算得上素食。
  • 唐朝和尚受道士引導,遨遊仙都稚川,因此徹悟而學道修仙
    唐朝契虛和尚,本是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境內)人,其父李氏在唐玄宗時擔任御史。契虛自幼愛好佛法,二十七歲時剃度出家,居住在長安佛寺中。後來,範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倉惶逃亡西蜀避難。契虛和尚遁入太白山中,採摘柏葉充飢,從此不食五穀。有一天,有一位名叫喬君的道士,容貌清瘦,鬚髮盡白,過來拜訪契虛和尚。
  • 魯迅先生憎惡和尚喜歡道士?魯迅:我沒這麼說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在這裡面,魯迅把和尚、尼姑、回教徒、基督教徒等外來的都說遍了,而道士是我們本土的。魯迅先生這樣進行對比,絕不是說為了讚美道士,而是為了說明當時中國的國民性:對於外來的,如果稍微有毛病,就會全盤否定,對於本國的,哪怕再糟糕,也會包容。實際上,要理解這句話,要從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和魯迅先生自身的經歷思想來理解。
  • 都知道和尚道士不吃葷,其中原因你了解嗎?不是不殺生這麼簡單!
    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也就是和尚和道士了,其中接觸和尚最多。我們知道,和尚道士都是吃素的,不吃葷。但是兩者吃素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和尚之所以吃素不吃葷,因為在和尚看來,吃葷就涉及到殺生,而佛家向來講究慈悲為懷,哪怕是一個小螞蟻也不願意殺死,更不要說雞鴨鵝這些了。而且和尚相信輪迴,如果殺生,那就是犯罪,都是造孽,會影響自己的修行,會有報應。
  • 民間故事:小和尚貪戀美色,老和尚死後破戒
    在村長的組織下,老人、孩子聲淚俱下地圍住了道士。道家也有菩薩心腸,再說你喝了人家水呢。道士沒辦法,只好答應一試。他說自己也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只能按照書上來。夜晚的時候,道士早早的來到小廟前,手中拿著把木劍給自己壯膽。村民不懂木劍的厲害,道士心裡清楚。
  • 和尚打敗了道士,《西遊記》車遲國鬥法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故事一開始,唐僧師徒首先看到的是炎炎烈日下眾多和尚衣衫襤褸,揮汗如雨的在做著苦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監管的少年道士,個個星冠耀耀,衣著光鮮且悠閒自得!經過詢問得知,由於和尚屢次求雨未果,惹怒國王!而新來的三位道人(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卻法術無邊,一求即中,由此三人攛掇國王毀佛興道,眾多和尚被折磨之死!行文至此,甫一開始,就讓我們對道家平添了幾分不屑和不滿!
  • 強推:五本男主是和尚或者道士的甜虐文,清冷禁慾男主×嬌豔女主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男主是和尚或者道士的小說,書荒的小可愛安排起來啦!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小說時仿佛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然後開始廣泛收集這類小說。橘子很吃這種沉穩禁慾,坐懷不亂的男主人設,女主妖豔撩人,高冷男主為愛跌下神壇。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不負如來不負卿》,每念一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都嗟嘆不已。
  • 半路出家的「祖傳」道士
    除此以外,每一家有人去世,也都要請和尚或道士做法事。事實上,多數家庭也並不是嚴格的佛教或道教徒,只是將做法事、超度亡靈當成了一種習俗,或者說是喪葬儀式必備的流程。和其他地方不同,在我家鄉,為人做法事的和尚道士這一類「農村殯葬服務人員」,並非「兼職」,而是專門做宗教法事活動的,從事殯葬服務的則另有專業隊伍。
  • 千古奇觀 南嶽衡山一山四教 和尚道士住一廟
    俯瞰南嶽衡山和尚道士 同住一廟 南嶽衡山腳下,香火旺盛的大廟內,遊客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東邊八個道觀住著一眾道人,西邊八個廟宇住著一幫和尚。大廟正殿恰好在中軸線上,供奉著聖帝菩薩和尚道士當值一日一輪,這種情景,全國罕見,豈咄咄怪事?
  • 給我來個小和尚:小狐狸人生中最害怕的道士?小和尚:我保護你!
    給我來個小和尚:小狐狸人生中最害怕的道士?小和尚:我保護你!
  • 五本和尚/道士男主文《替嫁美人》《月明千裡》《樓邊人似玉》
    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和尚/道士男主文,這五本小說的讀者評分都很高,作者的文筆細膩有保障,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不老套,值得大家收藏哦!個人推薦《替嫁美人》《月明千裡》《樓邊人似玉》!話不多說,我們正文開始~一、替嫁美人多多有話說:冷靜自持的和尚王爺VS貪吃的替嫁公主男主替兄長(皇帝)出家三年,雖然曾權傾天下,但皇帝對他非常信任,一心只想保護弟弟,男主與皇帝的對手戲非常有趣!
  • 聊齋故事:道士與蛇
    據傳說在山東泗水縣的深山裡有一座破敗寺廟,和尚們早已不知去向,廟的附近沒有村落,更是無人來訪,也不知什麼時候來了一個道士,道士就在廟裡住了下來。人們都說這個道士在這個廟裡養了很多的蛇,所以人們即使路過也不敢到廟裡去。
  • 《道士下山》惹爭議,盤點歷史上有名的下山道士
    自古道士下山,均以濟世利人,救黎民與水火為目的,但《道士下山》中的何安下下山後,五戒破了四戒,貶低了道士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也嚴重傷害了道教徒的感情。」三、影片主角何安下殺人後跪求向和尚懺悔尋求慰籍。陳凱歌先生您意圖何在?拍道士殺人本身就是在誤導大眾,更何況道教清規戒律中的五戒明令戒止殺盜淫妄酒,何安下犯了四條,實在是不合教規。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何安下殺了人後還要請和尚指點迷津,這很明顯是在揚佛抑道,影響宗教和睦,蓄意製造宗教之間的矛盾與紛爭,您如此的貶低道教的目的是本意為之?
  • 「猿擊術」的煩惱:道士看《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上映幾天,筆者終於在機緣巧合之下走進的電影院——陪一眾朋友去打發時間。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我就看到了有關這部電影的很多消息,但是花邊新聞看得越多就越不對這部電影抱有期待,原因很簡單,這電影裡的道士肯定又要被黑一把了。
  • 女道士一生作詩無數,其中一首對和尚表達愛意的詩,卻流傳千古
    因此,父親頓時火冒三丈,他說李冶肯定會成為一個「失足女子」,於是他在李冶十一歲的時候,就把她送到玉真觀做了女道士。俗話說「三歲看八十」,這話一點沒錯,李冶雖然當了道士,但是她的性情一點沒變,她每天吟詩作對,畫畫彈琴,生活很是逍遙自在。此外,她還結識了當時的名士陸羽(茶聖)、釋皎然(和尚)等人,尤其是釋皎然,李冶竟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對他情根深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