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2021-01-14 道訊

我們都知道,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可是發展到現代,似乎西風壓倒了東風,應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句話,外來的佛教似乎比本土的道教更普及,信眾更多,這個我們可以看以下一組數據:

目前,全國共有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約3.3萬處,佛教教職人員(這裡我們可以稱其和尚)約22.2萬人,信仰佛教的人數那就更為眾多,難以統計。反觀在公元2世紀,誕生於我國的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在我國道教宮觀僅僅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教職人員,22.2萬人,道教道士約4.8萬人,和尚比道士整整多出了五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和尚多道士少的局面呢?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道教自古被奉為帝王師

道士自古以來被奉為帝者師王者師,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接觸不到道教思想的,那都是皇親國戚或者上流社會的人才能接觸的東西。所以,道教一直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觀佛教進入門檻低,面向的就是廣大黎民百姓,就是為了普渡眾生,於是一句簡單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紅遍大江南北,在中國遍地開花,信眾無數。

二、道教的清靜無為

道教是一個主張清淨無為的宗教,道士往往注重的事清修,或者隱逸於人間。往往可能一些默默無名的人,則是道士也不足為奇。此外,道士們的不慕名利,正是因為如此,道士們才隱逸於人間。所以,道士數量本來就少於和尚,再加上道士都不願意在社會上拋頭露面,我們看到的和尚多而道士少就不足為奇了。

三、成為道士要求嚴格

也因為成為道士的過程相對嚴格,道觀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後,要背誦《玄門日誦早晚功課》、學習《道教儀範》、學習道教基礎知識,舉行冠巾儀式等等一些程序走完,據說需要幾年的事件。

四、假和尚泛濫

之所以我們看到的和尚多而道士少,不得不提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假和尚泛濫。據一個專家統計,全國的真和尚有二十二萬,假和尚有六十萬。這樣說,我們可以推算,我們所看到的和尚十個裡面可能有七個是假的。正是因為這些假和尚在社會上招搖撞騙,敗壞了整個佛教的聲譽。當然,假道士也有,比如前段事件網上假道士買符咒事件,但是總體是沒有假和尚那麼多。

小結:

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開放的民族,對於外來文化,我們也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所以外來的宗教,比如佛教才能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當然,僅僅從和尚多而道士少就說明佛教的影響力大也是妄言,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還是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和優勢。

/完/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和尚與道士鬥法,最終勝負如何
    說起道教與佛教,同時與儒家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道教主張出世,佛教主張超世。道教是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宗教,以黃老之術和道家思想為根底。佛教從印度傳過來,後來逐漸被中國化了。道教與佛教,各有山頭和淵源,本來你修你的道,我念我的經,兩家相安無事,各不相爭。
  • 為何古代出家的人都選擇去當和尚,而不是當道士呢?
    但是生命誠可貴,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而且每個人就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生命。因此,很少人會選擇第一種。第二種就是隱居,這也是一個讓人脫離塵世的很好的方法,比第一種要好得多,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第二種,隱居山水,忘記一切,開始新的生活。第三種就是出家了,這個是最能讓人「洗心革面」的方法了,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這一種方法。
  • 真正的中國本土宗教:盛世從不露面,亂世卻下山
    如果現在有一份問卷,佛教和道教的教義分別是什麼?據估計,小學生可以回答「因果輪迴」的四個字,但很少有人能準確地說「道、德、一」為道教,即一切事物的二、二、三、三生命,遵循自然規律。然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講究自然無為,戒心戒欲,以修仙為主要追求。
  • 副會長批道士下山下流 中國道教協會稱與此無關
    當日傍晚,@中國日報 發布消息稱,中國道教協會新聞發言人孟至嶺道長對記者表示,《道士下山》的製片方之前與中國道協有溝通,並按照要求對於劇情做了修改,因此道協對於影片持有包容心態。譴責聲明並非由道協發出,至於是否孟崇然以個人名義發出尚待核實。
  • 明明都是吃素,為何和尚總發福,而道士長得瘦?原因耐人尋味
    《西遊記》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學水平自然是不用多說的。此書相較於其他神怪小說而言,有一點十分特別,就是此書將佛教神明與道教神明放在了一起。而在《西遊記》電視劇中,如來佛祖身寬體胖,玉皇大帝則要瘦了很多。
  • 為什麼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開門斂財」?
    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開門斂財」?而現代就是,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而亂世下山救世的有姜太公、劉伯溫,諸葛亮等等。何為亂世?道教講的就是今生,所以才有了「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今天道教的狀態,這種狀態不在道教的興衰狀態,也不再於有多少人信仰,而且尊重。其實在歷史上,佛教和道教都多專門以斂財為務,在現代也有,但是佛教的這種醜聞要比道教要多,這是因為在現代佛教比道教興盛,自然斂財行為就多。其實不管是道士還是僧人,說白了也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就一定有善惡之分。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提到佛道之爭,大概最先掠過我們腦海的就是《西遊記》中車遲國鬥法的場景,可為什麼兩個不同的宗教會有「爭」,它們「爭」的到底是什麼?而又為什麼道教往往被歷史書寫成落敗的一方呢?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程樂松,請他為我們帶來一些關於佛道之爭的全新視角。
  • 道士是在外修行的人,為什麼不剃頭髮
    在我們的印象中,和尚都是以光頭的形象出現,而這一現象被很多電視劇解讀為頭髮是煩惱來源,所以剃去了三千髮絲,也既代表剪去了三千煩惱絲。可同樣是在外修行的道士,不但留有頭髮,還將頭髮高高盤在頭頂,難道是道士不怕煩惱嗎?
  • 我們要求佛教達照和尚向道教道歉
    此人也定會受到千秋唾罵,身亡之後必下地獄,受東嶽僧道案審判,因為誹謗道教天尊眾聖,而受萬年飲用熔漿之刑。當然,我們也給達照和尚一個改過自新,懺悔罪過的機會,希望達照和尚對自身誹謗道教的言論,向廣大的道教信教群體道歉,我們也會接受你的懺悔和贖罪,並對你像對眾生一樣,慈悲和寬恕。
  • 終南山上的道士為什麼這麼多了?當地人:說出來可能都不相信!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不僅擁有著96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同時更是擁有著豐富的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們中國更是擁有著各種各樣的歷史文化遺蹟。每到節假日的時候一些著名的風景區更是出現爆滿的情況,同時也有很多的外國遊客,被我們中國文化深深的吸引。
  • 道教常識:道士為什麼自稱「貧道」?
    那麼,你知道道士為什麼自稱「貧道」嗎?有人認為是因為道士收入低,其實不然,修行人一心追求學道證道,憂道不憂貧,因此並不會因為物質上不豐富就把「貧窮」掛在嘴上。其實,「貧道」是一種謙稱。從字意上講,「貧」表示「本」,含謙遜、謙卑之意。「貧道」就是「本道士」的意思,是對人恭敬尊敬的自謙。
  • 都知道和尚道士不吃葷,其中原因你了解嗎?不是不殺生這麼簡單!
    我們都知道,當下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這三種宗教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能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亞、西亞和北非一些國家、佛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分別被列為國教。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一、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大家看吳承恩的《西遊記》,唐僧最讓大家熟悉的一句臺詞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
  • 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電影具體情節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在這裡我不去多加言語。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在處於民國時期,正值外敵入侵、軍閥混戰,各類江湖人物於亂世之中紛紛登場。前不久,我也在網上看到一個現代版「道士下山」的新聞。
  • 《道士下山》惹爭議,盤點歷史上有名的下山道士
    隨即中國日報記者採訪到中國道教協會新聞發言人孟至嶺,孟至嶺道長對記者表示,《道士下山》的製片方之前與中國道協有溝通,並按照要求對於劇情做了修改,因此道協對於影片持有包容心態。譴責聲明的倡議並非由道協發出,而是由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發起並親筆起草。6月29日,孟崇然道長正式當選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同時擔任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
  • 亂世主動下山救世,盛世卻歸隱深山的道教,為何得不到風靡?
    魯迅先生曾說:人們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那座悽清的道觀和松柏般的老人向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深意,然而如此可感可佩的道教卻正在時代中消弭。有人說:亂世時,和尚閉門躲霍,道士出山救世;盛世太平時,和尚出門迎香火,道士悄然遁世歸隱。
  • 抗日時期,我國的道士都在做什麼?網友:刷新了對道教的傳統認知
    大家都知道中國最盛的兩個宗教,一個是佛教,另一個就是道教。而道家又是我們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上千年的宗教。而道家的修煉方法也是講究"清靜無為",因此一直都是避世隱居。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俱都同仇敵愾,紛紛加入到了抗日戰場上。
  • 道士自稱「貧道」,是窮的原因嗎
    貧道,是指道教中的修行人士對於自己謙稱,只要是在外修行之人,在自我介紹之前都會加在「貧」這個字,例如佛教自稱「貧僧」,道教自稱「貧道」等等。為什麼道士要自稱貧道呢?在不了解這其中的文化之前,愆衍一直認為是因為和尚道士太窮才自稱貧僧或是貧道,畢竟都是在外修行之人,又不事生產,哪有那麼多錢財。其實愆衍一直都都搞錯了,原來道士自稱「貧道」,是指自己對修行淺薄,對於道的理解還不夠的自謙,而這裡的「貧」也並不是指貧窮,而是指知識少,理解不通透,修行時間短。在《靈寶一切自然經》解釋為:「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
  • 千古奇觀 南嶽衡山一山四教 和尚道士住一廟
    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教堂200多處。,西邊八個廟宇住著一幫和尚。大廟正殿恰好在中軸線上,供奉著聖帝菩薩和尚道士當值一日一輪,這種情景,全國罕見,豈咄咄怪事?
  • Q&A 道士為什麼喜歡背一把劍,而不是背一把刀?
    道士是出家人,天天背一把兇器幹什麼?而且,為什麼喜歡用劍而不喜歡用刀呢?先聊第一個問題,出家人為啥背兇器?並不是出家人都背兇器,說好聽點,是兵器。比如和尚,就很少背劍。雖然少林七十二絕技裡有一部《達摩劍譜》,但也沒聽說什麼人練。和尚使的,要麼是禪杖,要麼是戒刀,要麼就是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