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2020-12-24 登高望遠悲秋

導讀:2015年,上映了一部由陳凱歌導演,王寶強、郭富城、張震、範偉、林志玲等聯袂主演的電影《道士下山》,主要是講小道士何安下山後,在滾滾紅塵中的所見所聞,幾經波折後又上山歸隱的故事。

電影具體情節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在這裡我不去多加言語。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在處於民國時期,正值外敵入侵、軍閥混戰,各類江湖人物於亂世之中紛紛登場。

前不久,我也在網上看到一個現代版「道士下山」的新聞。說的是某地山門關閉的道觀,派道士下山向政府捐款數十萬元,用於當地疫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外界評價這種行為,體現了「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道教大愛情懷,更是踐行了道教的社會責任和宗教擔當。

於是乎,我就在思考: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其主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提倡無為」。那麼為何又為會出現「道士下山」給政府捐錢抗「疫」的這種「有為」呢?

《道德經》: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本文將從李泌個人成敗、文化傳承貢獻、「文景」治國理政和民族危亡「道士下山」這4個方面,為各位讀者講述道家「無為」中的「有為」。

唐朝李泌個人成敗經歷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去年,根據作家馬伯庸小說改編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其中易烊千璽扮演的角色李必也因此為人所知。其實,李必在唐朝真有其人,但名字卻叫李泌。

讀過《新唐書·李泌傳》的人應該知道,李泌7歲能寫文章,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略懂「黃老、列莊」學說,有神童的美譽。等他成年後,更是熟悉道學,對《易經》非常有研究,常常遊歷名山大川,追尋長生不老術。

黃老:戰國時期主流道家學派,黃老之道尚陽與老莊尚陰相對。"黃"意指 黃帝 ,"老"意指 老子 ,"列"意指列子(原名列禦寇),"莊"意指莊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老子為依託, 發揚黃帝,老子思想的一個學派。李泌曾經多次「歸隱」,5次「出山」,最後官至宰相,正是實踐了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01.第一次「出山」:當時的李泌在嵩山隱居, 向玄宗獻上《復明堂九鼎議》,被召為「翰林供奉」,主要講授《老子》。後來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找藉口送到外地安置,至此他便脫離了官府又隱居去了。

《新唐書·李泌傳》:「令侍詔翰林,仍東宮供奉。」 "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02.第二次「出山」:安史之亂後,登基不久的唐肅宗派人找到了李泌。因此他就留在肅宗身邊,為平定叛亂出謀劃策。在當時,肅宗不叫李泌的名字,而以先生稱呼,可見肅宗對他的器重。正是因此,李泌又一次招來了別的權臣猜忌,於是他在大局定後主動辭官去衡山歸隱修道。

《新唐書·李泌傳》:「有詔給三品祿,賜隱士服,為治室廬。」

03.第三次「出山」:肅宗駕崩後由代宗即位,馬上召李泌回來,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並且強迫他吃肉娶妻。但當時的宰相元載與李泌不是一路人,所以找了個合適的藉口把李泌趕出了朝廷,到江西任職,等於半歸隱。

04.第四次「出山」:宰相元載犯罪伏誅後,李泌再一次被找回,可不久後被新宰相常袞排斥,先安排到湖南當官,後來又去杭州任刺史,引用西湖的水作成6個井,讓老百姓飲水充足。

《宋史·蘇軾列傳》:"杭本江海之地,水泉鹹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於水,故井邑日富。"05.第五次「出山」:涇原兵變後,德宗避難於梁州,急忙把李泌召到身旁, 授以左散騎常侍官職,為朝廷效力。四年後,李泌 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

從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貢獻,看「無為」中的「有為」

去年11月,「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論壇」在杭州舉行,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鐵雄致辭,提及「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01.融合併豐富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道教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歷史進程裡一點一滴慢慢孕育的,這個過程也融合了各個學派的思想,比如說儒家、佛教、黃老等。當然,道教也屬於傳統思想文化的一種,其形成和發展更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

唐朝有名的《坐忘論》,就是司馬承融合了儒釋兩家思想,提出了道教「守靜去欲,物我皆忘」的境界。宋朝著名的理學大家朱熹,對道教經典有過收集、整理和研究,並且融合了道教等多家理論,構建了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朱熹:「清夜眠齋宇,終朝讀道書」。02.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古代科學發展:說起道教,就不得不提及煉丹術,這個是古代道學者和道士非常感興趣,並且用一生去實踐的事。客觀地說,道教也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與經驗。

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也把煉丹術與藥物學、中醫藥學結合起來,在導引、服氣、金丹、服餌、按摩、飲食起居等方面為後世研究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抱樸子·內篇·金丹》說:「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銀水,積變又還成丹砂」。唐末宋初的道學家陳摶對《河圖》、《洛書》進行深入研究,把「天地、陰陽、奇偶」,同「四季、五行、五方、八卦、九宮、十二支」等結合起來,創作出《易龍圖》,在中國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03.從古至今對民間的習俗影響甚大:在中國古代乃至現代,老百姓對城隍、土地、灶君、財神等都有過崇拜和祭祀,這不是在倡導迷信,而是對於道教傳說人物和故事的尊敬以及信仰。

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前後,無論是從喜慶、娛樂,到飲食、祭祀,都體現了道教思想文化的影響力,比如說門神、灶馬,學天師鍾馗畫桃符等等至今仍在傳承。

羅燁 《醉翁談錄》:春節時,鍾馗是門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時,鍾馗是斬五毒的天師,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從「文景之治」中的治國理政思想,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何為「文景之治」?指的就是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等政策,使得當時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01.「文景之治」發生背景:在秦朝末年,發生了農民戰爭,後來又形成了楚漢爭霸,那個時候的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甚至出現人食人的現象,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至漢高祖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逐漸恢復穩定並有了明顯好轉。高祖死後,漢朝又爆發了諸呂之亂,待平定之後推崇黃老的「無為而治」,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

02.「文景之治」政策推行: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朝統治者吸取秦朝「嚴刑酷法」從而滅亡的教訓,推崇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共同休養生息。

兩次「輕徭薄賦」, "除田租稅之半",甚至是全免田租。同時,做到了對周邊的敵對國家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白白耗損人力、財力和國力。

提倡國家開源節流,從帝室到貴族官僚都不能鋪張浪費。據記載,漢文帝在位期間,宮室內沒有增添衣服,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各個地方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曾經想造一個露臺,看見預算要「百金」,覺得太貴就放棄了。

《漢書·文帝紀》:「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文景」二帝都非常重視農業,先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準許百姓從貧瘠地區遷往土地肥沃地區,以便於發展農業,這在當時封建社會是比較少見的。

班固《漢書》:"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絕天年,朕甚痛之。郡國或磽狹,無所農桑系畜;或地饒廣,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議民欲徙廣大地者聽之。"綜上,「文景之治」的出現得益於黃老學說,也就是現在道教的主流思想「無為」。同時,我們清楚的看到了道教「無為」中的「有為」,在當時漢朝治國理政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從民族存亡時期「道士下山」抗日事跡,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西南邊境有所道觀,只有一個老道士。外人非常奇怪,就問道長為何只有一個人。道長就告訴他,以前道觀裡有師傅和許多師兄弟,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師傅帶著我的師兄弟們下山去抗日了,留我一個人守著道觀。當時師傅說,等打跑了日本人就回來。

故事結局,大概是師傅和師兄弟們打跑了日本人,可是卻沒有再回來道觀。的確如此,在民族存亡時期,湧現出許許多多讓我們感動的人物和故事,其中「道士下山」抗日的也非常多。

01.開國上將賀炳炎:賀將軍9歲時,在武當清道長門下學習凌霄劍法和玄虛刀法,武藝高強。後來拜別師傅,下山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從普通軍人到開國將軍,一生參加過無數次戰役,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祖國統一立下過汗馬功勞。後來在戰爭中負傷截去右臂,但依然令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人稱「獨臂將軍」「賀小龍」。

02.狼牙山李圓通道長:據說李道長就是上文故事中師傅的原型,俗家名字李藥夫,是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第19代傳人。抗戰爆發、國難當頭,在狼牙山道觀修行的李道長帶著弟子們下山,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去。抗戰勝利後,李道長更沒有接受榮譽嘉獎,反而而離開狼牙山,雲遊四海,懸壺濟世。

03.茅山道士黎遇航:黎道長,道名順吉,5歲時拜道教茅山上清派徐龍田為師,十八九歲就已經成為道觀裡的年輕師傅。抗日戰爭時期,黎遇航先後擔任茅山根據新四軍的糧食保管員,後作情報站站長。他和茅山宮觀不少道士及當地群眾積極投入抗日洪流,為部隊做嚮導,送情報。

另外,還有年輕時參加過抗日救國運動,後來投身玄門「一手拿香,一手拿槍」的曹信義道長;組建農民武裝、積極抗日,最後不幸犧牲的田信良道士;借自己「道士」身份,為抗日遊擊隊收集情報,籌集糧食物資的駝峰道長趙春霖等等。

所以現在大家比較認同這麼一句話:亂世道士下山救人,盛世道士歸隱山林。

可見道教「無為」中的「有為」於民族危亡時期體現的多麼淋漓盡致,難怪南懷瑾先生也曾發出「每當天下需要撥亂反正的時候,總是道家挺身而出」的感慨。

南懷瑾:"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結束語:

不久前,武當山道教協會先後為湖北捐贈了1800萬元,用於武漢等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

再聯想到去年9月,武當道士們在紫霄宮前踢正步、升國旗、唱國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些無不體現出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先有國,才有家。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更是中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貢獻自己的力量,乃至奉獻青春和生命。

由及當下,多少專家團隊、醫護人員、基層幹部和數不盡的愛心人士,都在為這場舉國上下、全民皆兵的無硝煙戰「疫」貢獻出一己之力!

這何嘗不是「無為」中的「有為」?

最後,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參考文獻:

《漢書》 班固

《大漢帝國》 蕭然

《新唐書·李泌傳》歐陽修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卿希泰

《中國傳統文化叢書·道教文化》 孫亦平

相關焦點

  • 戰亂之中道士下山,他們究竟下山做什麼?真相現實而又悲哀
    從古至今,我國基本上就是兩大教派,傳於印度的佛教與本土起源的道教,相對於佛教而言,本土的道教顯得默默無聞了一些,這是因為兩者的立教宗旨不同,尤其是抗戰前後,道教更是幾乎消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道教講究以人為本,無為而治,在普通人眼中,道教弟子其實就是裝神弄鬼,算命,煉丹,神遊太虛,這些縹緲的東西常人怎麼可能相信,不過在戰亂中道教卻讓人刮目相看,「上馬殺敵,下馬修道」,戰亂之中道士下山。
  • 副會長批道士下山下流 中國道教協會稱與此無關
    7月19日上午8時許,認證為「丹東市道教協會」的微信公眾號「道揚天下」發布題為《道教界嚮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由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發起倡議》的文章稱,《道士下山》電影嚴重背離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肆意醜化道教、道士形象,違反多項政策法規,並要求《道士下山》電影必須馬上停止所有播映、對道教界向社會做出公開道歉、消除所有因電影《道士下山》所帶來的對道教界的不良影響。
  • 《道士下山》惹爭議,盤點歷史上有名的下山道士
    隨即中國日報記者採訪到中國道教協會新聞發言人孟至嶺,孟至嶺道長對記者表示,《道士下山》的製片方之前與中國道協有溝通,並按照要求對於劇情做了修改,因此道協對於影片持有包容心態。譴責聲明的倡議並非由道協發出,而是由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發起並親筆起草。6月29日,孟崇然道長正式當選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同時擔任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
  • 《道士下山》被指侮辱道教 要不金庸先道個歉?
    電影《道士下山》話說,最近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和民族自尊心保持了十足的玻璃心,除了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對賈玲惡搞木蘭的驚人批判措辭,現在連道士們也坐不住了,只不過這次目標是陳凱歌。孟崇然道長7月19日,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嚮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聲明中稱陳凱歌執導的《道士下山》肆意醜化道教,違反多項政策法規,要求陳凱歌立即停播《道士下山》,並向道教界及社會公開道歉,消除影響
  • 看現實版《道士下山》:紅粉修行女下山施粥引數千人排隊爭相品嘗
    看現實版《道士下山》:紅粉修行女下山施粥引數千人排隊爭相品嘗時間:2016-09-17 16:33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看現實版《道士下山》:紅粉修行女下山施粥引數千人排隊爭相品嘗 9月16日,中秋小長假,道教聖地河南老君山客流量暴增,根據事先制定措施,為緩解承載壓力,景區將事先趕製的當地特色福糕免費分發給遊客
  • 為什麼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開門斂財」?
    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開門斂財」?而現代就是,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而亂世下山救世的有姜太公、劉伯溫,諸葛亮等等。何為亂世?積德行善,來世有好報僅僅是人們對安定的渴望。道教講的就是今生,所以才有了「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今天道教的狀態,這種狀態不在道教的興衰狀態,也不再於有多少人信仰,而且尊重。其實在歷史上,佛教和道教都多專門以斂財為務,在現代也有,但是佛教的這種醜聞要比道教要多,這是因為在現代佛教比道教興盛,自然斂財行為就多。
  • 「猿擊術」的煩惱:道士看《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上映幾天,筆者終於在機緣巧合之下走進的電影院——陪一眾朋友去打發時間。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我就看到了有關這部電影的很多消息,但是花邊新聞看得越多就越不對這部電影抱有期待,原因很簡單,這電影裡的道士肯定又要被黑一把了。
  • 【道教音樂】無為的妙韻
    《呂氏春秋》中說:「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王定樂由此而生。」「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制十二律。」也就是說,音樂本身不過是用具體的形式來表達源自於自然的音律。道教經典《太平經》上說:「天下凡事,皆一陰一陽,乃能相生,乃能相養……故為陰陽者,動則有音聲。」
  • 《道士下山》背後的中國哲學
    因電影涉及到道教與佛教,被刪減了不少內容,使得有些橋段的交待與情節轉換上略顯突兀,這也是事實。但即便如此,它仍然稱得上是一部有探索、有發現、有創新的商業大片,有不錯的觀賞性。《道士下山》的故事脈絡清晰,說的是民國亂世,小道士何安下奉師命跨出山門下山,墜入滾滾紅塵中的種種奇遇。
  • 亂世主動下山救世,盛世卻歸隱深山的道教,為何得不到風靡?
    老道長成長在抗戰年代,8歲那年,他的師父與師兄為護國御辱下山參戰,囑咐他留在觀中,他就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孤守道觀,等待師父歸來,從少兒等到了白頭,但他的師父師兄卻都再也沒有回來,想來已戰死沙場。魯迅先生曾說:人們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那座悽清的道觀和松柏般的老人向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深意,然而如此可感可佩的道教卻正在時代中消弭。
  • 小說《道士下山》為什麼好看
    「讀書知道的,不算經歷,經歷是生活裡就有的。」 小說《道士下山》的後記裡有這麼一句。這篇後記是作者徐皓峰為小說修訂版特意寫的,題目是《兵書醫書》。醫書和兵書對現代人來說,是在電視劇、圖書館和善本書店裡出現的東西,古時候的讀書人在讀經史詩書之餘卻是要學這些雜學的。
  • 細算浮生千萬緒,道士下山煉真炁,孤標傲世皆誰隱,萬般皆紅塵——陳凱歌《道士下山》 免費在線觀看
    何安下後來跟弟子們說,天地間,道大,人也大,人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寬廣,可容萬物,裝得下山河大地、萬古星辰。——陳凱歌《道士下山》道士下山 (2015)以道士為主角電影並不常見。作為中國本土的原始宗教,道教和世界上其他的原始宗教主張差不多。道教認為萬物有靈,神祇也有生死降落和榮辱興衰。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和尚多道士少
    反觀在公元2世紀,誕生於我國的道教,以《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老子為道祖,以符籙、煉丹、行氣、服食為主要道術,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在我國道教宮觀僅僅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我們可以發現,佛教教職人員,22.2萬人,道教道士約4.8萬人,和尚比道士整整多出了五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和尚多道士少的局面呢?
  • 《道士下山》的原著小說是如何講述道士下山的?
    2、下山的道士最後究竟安「道」在何?3、在不同的敘事框架和背景下,陳凱歌與徐皓峰各自的敘事邏輯是怎樣的?一、道士如何下山?《道士下山》寫於2007年,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以道家為思想背景的武俠小說。徐浩峰以一個小道士串聯起了逃亡中的人物命運與人情世故,寫出了各種逃亡方式與追捕者不同的收手方式。
  • 《道士下山》林志玲婀娜多姿 大師為其打造
  • 《道士下山》中林志玲的叫床聲值不值1.73億?
    【筆者按】林志玲是爛片女王,同時也在不斷突破自己。
  • 旅遊《道士下山》拍攝地全揭秘 張震郭富城居然在浙江滾草坪!
    作為《道士下山》主要外景拍攝地,仙都元素全面融入重要場景,將片中各路奇絕武功襯託得淋漓盡致。王寶強在西湖遊船上與林志玲、吳建豪有著精彩的對手戲。不過陳凱歌說了,此湖雖說是西湖,實際的取景卻是在餘姚的四明湖。小道士在遊船上撞破了林志玲與娘娘腔的吳建豪的姦情,並鑿破船底,為範偉報了「綠帽」之仇。
  • 抗日時期,我國的道士都在做什麼?網友:刷新了對道教的傳統認知
    而道教中人也紛紛入世,脫下道袍,披上戎裝,守土抗戰。比如我國的道教聖地武當山,眾多道觀皆為當年抗戰出力。抗戰期間武當山的道觀如酒仙廟,火星廟,淨樂宮,周府庵,衝虛庵等等道觀,皆都獻出自己的道觀被部隊的機關,軍工廠,以及學校改造利用。道教建築被拆毀,供電磚瓦,石碑等也皆被用作鋪路。後隨著1937戰爭全面打響,沿海運輸皆被日本所控制。
  • 道士下山到底有多差
    最近看電影《道士下山》,看完以後,真是都懶得說了。我不知道導演想表述啥,反正挺混亂的。
  • 幾年後,我才看懂了王寶強、林志玲主演的這部《道士下山》
    昨晚睡前我重溫了一遍陳凱歌的《道士下山》。 電影最後一句旁白是:「只有經歷了紅塵中的善惡是非,愛恨恩仇,才能明白道的真諦……道大,人也大,人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寬廣,可容萬物。」 也就是說,陳凱歌並沒有在電影中給出「得道」的答案。對於儒釋道這三種「道」,他持的是一種「眾法平等、眾法皆為法」的態度。